“慕课”教育对理工科课堂文化形态的影响研究

2017-11-24 08:32张健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7期
关键词:课堂文化理工科慕课

张健

摘要:“慕课”教学模式的出现,给现代教学理念与课堂文化形态注入了活力与挑战。面对理工科课堂的大量公式推导与理论讲述,学生表现出听讲后脑海中有效信息量有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主动性。引入“慕课”教育后,更多与更生动的知识被学生主动地“课前”学习,“课上”则进行“应用”、“分析”、“评价”、“创新”的更深层次教学。通过课上有针对性的活动开展,让抽象理论实物化,也鼓励了学生学“慕课”的主动性。理工科研究生的实例教学表明:理工类课堂采用“慕课”后,具有了“开放”、“民主”、“创新”的文化形态。

关键词:慕课;研究生课堂;理工科;课堂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7-0163-02

一、引言

理工科的研究生课堂有大量公式的推导和“高等”基础理论教程,课程本身学习的难度就比较大。对此,如果教师依循传统授课的方法、照本宣科,不关注课堂学生的反应与需求来寻求相应变化,那么学生就往往理解不到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内容过于抽象,增加了学生的认知负担,也因此降低了课程的授课质量。基础理论的教学存在上述问题,需要教师寻求创新加以变化,从而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对于优质课堂气氛,学生也是有所期许的,学生希望老师传递的信息能达到以下几点:(1)课程结束后,学生脑海中保留的信息量是有效的,学习有所获;(2)培养独立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让书本的枯燥与烦琐的数学描述等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未来的职业能力;(3)学生积极学习的心态被鼓励,能够自愿地进行额外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学习是快乐的,能让学生激情地从事专业学习与工作,也逐渐积累知识与成绩;进而在离开学校后也能感受终生教育的快乐。目前,发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会使用各种教育方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在理工类研究生课堂中,引入了“慕课”教学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利用课前时间学习基础知识,课上进行“基础知识用到实践中去”的教学。本文将分析该尝试,讨论“慕课”对课堂组织与文化形态的影响。

二、“慕课”时代的到来

腾讯总裁马化腾在2014年4月的《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第一次公开提出“互联网+”的概念。这里的“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与信息通讯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连接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互联网+”的终极目标和使命,就是万物互联,让互联网和空气、水、电一样,成为泛在的社会生活环境。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郑重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各个行业都对该行动计划进行了解读,包括技术驱动的社会变革,融合带来的产业创新等,“互联网+”对教育产业也势必造成深刻的影响。

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通过互联网冲击到人们的面前,就是“慕课”教育。“慕课”是英文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音译,字面含义是“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Courser的创始人科勒曾指出,他们的平台所提供的课程是在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与深层学习(Deep learning)等理念基础上,通过10分钟左右的短视频课程,有组织有体系地构建而成的。学习中,测试兼顾高频率回顾性,与学习者深入互动,反复提高学生的知识点强化与必要知识点检验。学生在课后学习中可参与作业的问答平台,以线上互动的形式进行答疑。教师也可以通过平台系统,对学生突出的疑问进行集中辅导。全程教育让受教育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接受教育。“慕课”的教育资源全部或者部分免费,可以申请获得相关部门的認证证书,获得社会认可。“慕课”网上资源几乎涵盖各个学科领域,实质是提供了集成的高等大学教育,也对跨学科学习、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等有积极的帮助。

三、“慕课”教育在理工科课堂应用尝试

慕课的成功开展,证明了它的突出优势与特色。慕课融入理工科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也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与新时代的教育机遇。

本文的教学试点是针对研究生课程“燃烧与气化基础理论”开展的。给学生推荐的“慕课”教程是清华大学的网上免费公开课程,鼓励学生在课前对基础理论进行学习。

在课堂上,进行教师组织的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学习,通过建立燃烧器模型、网格划分、模型选择和后处理出图分析,将燃烧的抽象理论以具体实物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认识燃烧的特点、不同理论模型的意义与作用。也因此学生在课前与课后的“慕课”学习中表现出积极的求知心态与学习热情。课上也组织学生宣讲所学,展示成绩,学生愿意参加该类活动。

四、“慕课”对课堂文化形态的改变

1.开放型课堂。传统课堂更多是对指定的单一教材讲解,内容固定,学生收获有限。引入“慕课”,网上大量的多学科知识可实现重组学习。在原有教学任务之外,学习内容具“开放”性,对于基础知识活学活用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2.民主型课堂。“慕课”网络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为开展学生主动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网络课程,学生自己选择难易适合的课程,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选择进度。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所学可以通过课上PPT宣讲、课堂“应用”等,进行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与合作学习,课堂上“民主”与“互动”的形态在建立与发展。

3.创新型课堂。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可以绘制成图1中的金字塔结构,传统课堂是在进行“记忆”与“理解”的低层思维活动,学生课后进行作业,完成简单的“应用”学习,应用也固化在“照葫芦(书本例子)画瓢”的阶段。引入“慕课”后,传统的学习放到课外,课上直接进行“应用”的教学,进而可开展“分析”、“评价”、“创新”等环节。本质上进行了更高阶段的思维活动,对基础理论更深入学习,进而创新,这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五、结论

面对理工科课堂的大量公式推导与理论讲述,传统课堂往往气氛沉闷,学生缺乏主动性。引入“慕课”教育让学生课前自由学习,课上进行“应用”、“分析”、“评价”、“创新”等深层次教学。课上的教学内容实物化了抽象理论,学生更爱学习,也进一步鼓励了学生课外自学“慕课”,从而形成了新型的理工类课堂文化形态,表现出“开放”、“民主”、“创新”等特点。

参考文献:

[1]马若龙,袁松鹤.MOOCs:教育开放的模式创新与本土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

[2]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3]李芳芹,孙坚荣,李彦.“慕课”时代“锅炉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40).

猜你喜欢
课堂文化理工科慕课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物理课堂文化的构建
浅谈体育课堂文化构建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论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文化的构建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
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