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伟
〔摘要〕 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不仅需要在学理性上具备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一般性特征,而且应当在哲学的话语概念、论说主题和立场等方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融合传统与现实、贯通民族与世界。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在中国文化意识形态的对外交流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这一体系的构建在文化认同、语言表征、理论基础和理论深度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现实的困难与障碍,需要我们坚持和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地位,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与思辨精神,提炼和升华当代中国的哲学思想精华,关注人类共同命运,并且加强国际对话与协作,积极推进中国的哲学思想走出国门。
〔关键词〕 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语言表征,意识形态,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7)06-0052-05
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精神文化成就的高层次表征与展现,它既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具有高度主体能动性参与作用的过程,“哲学的话语是一种知识的形式,哲学的文本则既有其形式也有其内涵”。〔1 〕9所谓哲学话语体系,主要是指由一定的文化传统、历史习惯和现实社会环境所支撑的系统性的哲学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哲学语言的基本概念、核心主题、论说立场等的表达方式一定是最符合本民族、本国家人民心理诉求、行为方式特征的集中展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经历的困惑、迷茫、探索与反思,哲学话语体系的建设也成为当代中国时代精神构建的重要课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迫切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2 〕。换而言之,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不仅是一种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的最高总结——有助于塑造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思想自信,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而且也是一种引领未来中国社会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有助于国家和社会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确保和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稳固根基。
一、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体系必然具有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哲学话语体系的鲜明特征,这种特征既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可与尊重,并且成为引领人类文明前进方向的有力说明。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讲话中特别指出,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问题的见解与认识充分说明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在中国整体的对外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有必要、也应当发挥积极的、关键性的作用。
(一)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彰显中国特质。在文化意识形态领域当中,哲学是一种最为抽象、最为高深的学问,它不同于普通的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是人们对于世界、社会以及人自身的本质性、根源性思考。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凡是那些曾经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力的文明形态,都曾经产生过重要的哲学思维,“哲学对于我们理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59。我们知道,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语言是哲学形成不可或缺的腳手架,而哲学的话语体系同样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深刻地立足于同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之中,凡属于人类社会领域之中构成要素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都会对哲学的话语体系形成起到塑造和影响的作用。当然,哲学的话语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绝对永恒的,而是会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展现出一种动态的演变形态。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哲学的话语体系作为一种人类语言组织方式的最高凝练,会具有稳定性和不变性,从而维持其在人类思想文化领域的权威地位;随着社会现实条件的变迁,为了维持哲学话语体系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它又会随着社会思想文化的变革而潜在地转变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形成新的哲学话语体系,从而使其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体系虽然具有普遍意义上哲学话语体系的一般性特征,但其重点却在于“中国特色”,即要使得哲学的话语概念、论说主题和立场等方面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真正反映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思想面貌,同时也要为这种哲学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赋予传统性和现代性的双重内涵,从而使得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融合传统与现实、贯通民族与世界。
(二)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的重要构成。应当指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是在当代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可以说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背景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历史机遇,当然也使得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回顾历史,由于近代以来西方主导的文明演进形态占据了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导致中国很长时间之内在国际话语体系当中不能占据有利地位,中国哲学自身的发展也长期得不到世界主流学术的承认。21世纪以来,虽然世界整体范围内仍然存在一些文化、经济的壁垒,但是世界的全球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和平与发展由此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全球化的扩张和深度发展,一方面使得西方主导的价值观、文化思维作为强势的一方获得了宣传与传播的更广泛空间,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这也使得中国文化、思想得以大面积、全方位与西方文化思维开始进行正面接触,两者在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上展开对话、交流、冲突和竞争。因而,全球化对于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历史背景。身处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必然会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的重要构成内容。换而言之,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具有中国气派和精神的哲学话语体系并非是要走向文化孤立、闭关锁国,而是要更好地、更有利地实现与世界文化的对接。因此,在中国综合国力日渐提升的今天,文化的软实力特别是其中最具魅力的哲学话语体系建设就成为我们开展对外思想交流、传播中华文明火种的重要工作,这一工作不仅能够塑造中华文明深邃广博的独特品格,而且能够树立和培育中华文化的优势地位,从而为中国更具内涵与质量地拥抱世界、并从与世界的深度交流中获益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endprint
(三)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具有诸多的内在优势,这表现在:一方面,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为璀璨的古代优秀文化传统,其中的许多经典思想不仅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而且也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这是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所依赖的强大思想宝库;另一方面,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实现高度融合的完美典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起西方学界的广泛兴趣,这是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有力现实支撑,因而“构建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需要明晰当代中国哲学的境遇、课题和任务” 〔4 〕;此外,对于经历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批判与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创新、西方哲学的危机与变革的当代中国学人而言,在上述两者融会贯通、取长补短的前提下,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在合理性、包容性方面将能够得到最大保障。
总体而言,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在哲学的学理性、文化的传承性以及社会的现实性等方面具有充分的合法性,这种合法性一方面是因为从世界范围来看哲学的话语体系在呈现的形式、倾向、特征和路径上存在着种种差异,正是这种差异能够使得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在逻辑上具有先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从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来看,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具备前期丰富的、充实的积淀——这种积淀已经使得中国特色的哲学与中国的历史实践之间建立起了水乳交融的紧密关联。更重要的是,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根植于当代剧烈变革、快速现代化跃进的中国整体发展进程中,这就使得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逻辑界面上得到了“法理”的支撑。
二、 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面对的问题
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努力塑造自身哲学研究方向、凝聚自身哲学研究论题、建构哲学论说完整生态链条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首当其冲的便是如何与国际主流哲学话语体系展开碰撞、交流和竞争。近代以来,在解决国家民族独立,实现人民温饱和小康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打破西方主导的哲学话语主导权,争取国家和民族在意识形态领域取得国际性竞争的优势地位,这正是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构建被日益提上议事日程的根源所在。目前,中國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西方文化认同对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困扰。应当承认,时至今日,国际主流的文化价值观仍然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话语体系,而在世界范围内哲学研究的建树方面比较有影响力和渗透力的,也同样是这些国家。例如,美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同样其哲学研究的领域、深度和前沿性也远超世界其它国家。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力不断崛起,同样也开始努力以中国式的哲学话语影响世界,但这种工作目前仍然任重道远,距离世界主流学术舆论的认同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当运用中国自己的创新话语和解释路径” 〔5 〕。其原因不仅在于长期以来西方式的分析型、逻辑型哲学思维所展现的现代性内涵已经占据了国际哲学学术话语对话的舞台核心,更在于中国自己哲学话语体系构建起步较晚,虽然发展迅速但其基础薄弱的现实难以改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其哲学话语权在国际上的崛起势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西方哲学界乃至其他国家的哲学研究趋向主观上对中国哲学的话语地位始终持有漠视态度,这对中国的哲学话语体系发展和崛起形成了较大的阻力。
第二,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语言表征体系不显著。众所周知,在与西方哲学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中国的哲学研究面临的一个很大障碍就是语言体系问题。尽管汉语在全世界的使用人群数量庞大,但长期以来西方的哲学话语体系主要以英语为主,这使得中国的哲学学术研究同样需要采用英语作为国际表达和传播的主要方式。问题在于,以英语为核心的西方哲学所贯彻的是一种典型的分析式思维,它的表达习惯、特征与汉语体系截然不同,特别是西方哲学所采用的概念、范畴往往都是依托于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它与汉语哲学的文化历史传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使得中国的哲学话语体系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阻力。事实上,中国的哲学研究传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并不被西方主流哲学界所认可,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缺乏哲学思维的历史积淀,这就使得中国的哲学研究在建构体系、系统阐述的过程中缺乏一个成熟可靠的以汉语来表征的有效途径。
第三,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整合不完善。相比较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构建还面临着一个理论基础选择、定位和构造的问题。这一问题对于西方国家似乎并不成其为一个问题,原因在于西方国家的哲学研究传统自古至今大体上维持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即使在剧烈变革的历史时代也存在着前后期之间的紧密承继关系。对于中国而言,20世纪以来的哲学发展经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繁荣、传统中国哲学的没落与复兴、西方哲学研究的抵触与引入等自我批判、自我救赎乃至于意识形态重建的问题,“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彼此间少有实质性交往和深层次沟通……这妨碍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整体建构” 〔6 〕。现实的社会政治剧变,也使得上层建筑当中的中国特色哲学研究长期以来处于迷茫和彷徨的境地。
第四,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对社会实践回应不深入。一种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在深层次上一定是特定时代社会现实发展情况的间接回应——西方国家的哲学话语体系是如此,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亦是如此。从实践上看,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构建面临的实践问题表现在:一方面,由于中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地位,这一理论基础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动摇,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成为一种迫切的理论研究诉求,而面对日新月异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步伐,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力度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传统的中国哲学同样存在着需要与现代化的中国社会前进趋势相匹配,这种传统哲学的意义重构在现时代急需加强,这就使得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践问题日渐凸显。endprint
总体来看,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在文化、社会发展的当前阶段,还面临着种种问题和障碍,这些问题和障碍既是中国哲学研究在长期演变过程中自身存在理论缺陷和不足的外在表征,同时也是中国的哲学研究在更加深入地走向世界、更加广泛地对外交流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的环节与阶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所遇到的问题和障碍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反思和批判性地分析中国自身的哲学发展层次、水平与定位,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清醒地、更具理性地把握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未来构建的可行路径。
三、 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必然性路径
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本身的塑造、发展和重构,而且也涉及到中国哲学话语体系在对国外哲学的优秀成果吸取和借鉴的基础上如何内化与超越的问题。换而言之,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不仅要求我们需要自身理论基础的内在协调性和一致性,从而使得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以一种相对统一和整体的形象出现在世界哲学的舞台上,而且还要思考世界哲学对其的认同性、接受性与可传播性,避免闭门造车,从而真正为其哲学话语权的塑造打下扎实基础。
第一,坚持与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地位。在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智慧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并不矛盾,两者理应实现有机的互动、协调与融合,共同为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作出积极的贡献。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不能回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哲学思想研究、哲学思想传播过程中的指导性地位。其原因在于,当代中国现代化巨大成就的取得恰恰是建立在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上。近代以来的中国积贫积弱,而20世纪初期的思想文化运动使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到了改变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现代化的实现过程中不仅先天地具有合法性,而且其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推进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方面所焕发出的蓬勃生机更是充分证明了其在学理上的有效性、可依托性。为此,我们要有意识地避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条式理解,充分参考和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命题、话语体系,毫不动摇地维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进一步对其消化、加工和提升,从而确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深入挖掘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和思辨精神。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思想来源和精神源泉,中国传统哲学尽管在表达方式、思维习惯上不同于西方哲学,但其内容丰富广博、思想深刻全面,尤其是在人文哲学、伦理哲学研究方面居于世界前列,已经得到了世界哲学研究的广泛认可。对此,在当代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传统哲学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切不可妄自菲薄、崇洋媚外、唯西方话语马首是瞻,而且要积极吸取和采纳传统哲学当中的概念、语言精华,并进行当代化的诠释和改造,从而使其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更具有时代哲学气息。实践证明,善于从传统哲学中汲取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养料,是中国哲学走向世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必然映照出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7 〕。
第三,提炼和升华当代中国的哲学思想精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和思想解放的发动,在近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的哲学研究中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哲学思想,尽管这些哲学思想有的并不全面,也并未形成类似于西方学界的哲学流派和统一的哲学方法论,但其中很多思想具有直接的现实针对性,并且深刻关注中国社会转轨过程中的矛盾症结,涌现出了许多有见地的哲学思想。中国的哲学工作者在关注社会现实的层面上产生了共同的交集,彼此之间打破学术界限、综合交叉性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在这一点上,许多老一辈的中国哲学家早就有了类似的主张和见解:例如,冯契的“智慧说”以马克思主义立场为基础关注社会现实与生活世界,力图构建中国自己的时代哲学体系;冯友兰的“新理学”思想将西方逻辑分析传统与中国传统“玄学”相结合,深刻关照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改革开放以来,李泽厚关注中国新时期的“思想启蒙”,对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进行了理性的分析与批判;汤一介着重弘扬传统“真善美”文化中价值理性的意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学者深入探讨不同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哲学问题。此外,一些理论学者也敏锐地关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构,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物质生产力取得巨大飞跃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避免文化虚无、价值偏离等哲学思辨论题。上述这些当代哲学的思想成果和结晶都迫切地需要我们在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中加以容纳。
第四,加强民族意识与世界关怀的统一,推动跨国界的哲学对话与交流。在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关注那些事关人类共同命运、影响人类共同前途的哲学论题,为世界更多地提供有中国特色的、富有生机和潜力的“答卷”,并以此为基础积极地开展对外哲学交流与协作,把富有中国特色文化底蕴的哲学“声音”向世界广泛传播。一方面,中国的哲学话语体系构建要着重考虑其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从深层次上会影响到中国哲学的影响力和扩张力。为此,我们要有意识地选择那些现时代世界主流哲学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学会采用中国的案例、思维来提出应对方案和解决路径。特别是对于国际热点的文化冲突、环境危机以及社会制度选择等问题要从中国传统哲学当中挖掘有益的智慧,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展开思辨,要以中国百年来所走过的独特道路作为典型案例来展开全面剖析。本质上来看,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本身并不排斥世界性的哲学研究趋势,而建立在中国本土文化传统、历史积淀基础上的哲学话语体系同样才会成为世界哲学体系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反思当前中国哲学界在对外交流过程中传播力度局限、交流层次不高的根源所在:首先,国内哲学研究者在哲学的理论自信方面先天不足。许多学者往往在西方哲学的主流舆论扩散下为了获得参与度而简单采用西方式的话语体系、表达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当代哲学在国际哲学氛围中的表现力不强有关。其次,当代中国哲学思想研究在国内同行之间没有建立可沟通的语境平台。不同哲学领域、不同分支哲学往往自说自话,封闭和局限于狭小的话语、概念体系,对于其它的分支哲学漠不关心,缺乏跨领域、跨学科哲学学术交往的兴趣和动力。第三,国内哲学同行在与国际哲学界交往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破碎的、分散的、自说自话的哲学话语面貌,导致国际哲学界对于中国的哲学研究印象模糊、缺乏理论认同。上述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利于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的塑造和构建,这都要求国内哲学界不仅要加强内功修炼,营造可沟通和交流的哲学话语平台,而且要以更加自信、更具魅力的哲学话语体系积极展开对外交流,扩大中国哲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感染力,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哲学的话语权。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哲学话语体系构建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对外交流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将从人类思维的至高点上为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起到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作用,并且也将弥补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核心力量不足、自信心缺失以及哲学理论基础薄弱等不足,从而为增强中国大国国际影响力作出贡献。在此,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也有责任将最符合、最贴近中国特色,具有中国气派、中国品格和中国精神的哲学思想瑰宝以自己独特的哲学话语体系呈现给世界,使得中国特色的哲学话语体系具有最充分的民族性、当代性、现实性和原创性特征,从而为人类文明的丰富和演进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B.Lang. Philosophy and the Art of Writing: Studies in Philosophical and Literary Style〔M〕.Lewisburg: 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2〕郭建宁.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J〕.理论研究,2015(7).
〔3〕S.M.Cahn. Portraits of American Philosophy〔M〕.Plymouth: Rowman & Littlefield Press,2013.
〔4〕侯 才.构建中国哲学话语体系〔J〕.社会科学文摘,2016(6).
〔5〕孙应帅.努力创建中国实践、中国话语、中国立场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J〕.创新,2012(5).
〔6〕欧阳康.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反思与建构〔N〕.光明日报,2015-06-10.
〔7〕吴泽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原则〔N〕.人民日报,2016-09-12.
责任编辑 苏玉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