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奕
(南昌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高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引入奥尔夫教学法的探索研究
杨 奕
(南昌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高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引入奥尔夫教学法,探索适应高校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方法与途径,从体验音乐入手,到感知音乐,再到创作自己的音乐,弱化了“为练音”的学习,并与后续课程融会贯通,相辅相成。
奥尔夫教学法;视唱练耳;感知;创作
《视唱练耳》为高校音乐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技能训练,培养与发展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内心听觉能力、准确迅速的视谱能力等等,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该课程有积累时间长、出成效慢的特点,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们容易产生枯燥感,致使学习效率降低。为使学生在视唱练耳学习中获得音乐体验的乐趣,从被动机械化的练习中解放出来,本人尝试将奥尔夫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并进一步深入探索适应高校音乐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方法与途径,使音的训练成为真正的“音乐”的训练,让这门学科基础课能与后续课程融会贯通,相辅相成。
奥尔夫教育体系由德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其理念标识为“原本性音乐”,奥尔夫说:“原本的音乐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期间。”因此,他的音乐观念是词、音乐、和仪态表情的结合。该体系以开放的姿态随各国教育的发展而发展,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对于每一个教学阶段,都鼓励和激发人们去创造。
视唱练耳训练中听、唱、记全部需学生亲身参与,在反复大量精准的训练中得以强化并最终巩固。以奥尔夫教育理念作为向导,不再满足于学生仅仅拘泥于单纯的听、唱、记,而是应发散开来,创造性的听音、唱谱、记写,能将抽象的音乐与直观的亲身体验结合。
奥尔法音乐教育体系中最具特色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语言、声势、器乐三个方面。语言指提取语言中的音调和各种字词节奏的可能性与音乐结合。音乐是较为抽象的艺术,但是如果用明确的语言解释音乐,便容易获得较直观的理解,这一练习可以作为视唱练耳训练中的辅助手段。
声势是奥尔夫教学法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指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的一种手段,是体态律动学的主要部分。将音乐化身动作,把音乐的要素用身体“演奏”出来,是一种更为多样、直接的体验。其能有效锻炼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能力,进而达到促进节奏感、反应能力、记忆能力提升的目的,与视唱练耳的训练目标一致。
器乐指借助小打击乐器和简易音条乐器或吹奏乐器演奏并创造节奏、音乐,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协作能力。这是音乐训练中较有趣味的环节,由于各种乐器音色差别较大,组合的空间大,灵感迸发的可能性也最多,最容易激发学生创作和自主训练的欲望,是视唱练耳课程与音乐其他学科渗透贯通最有利的媒介。
节奏活动是奥尔夫教学法的精髓,无论语言、声势、器乐均以节奏作为基本依托。高校音乐专业的视唱练耳课程中,节奏训练是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单声部和多声部的节奏模唱、记写等等。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将节奏训练的方法无限衍生,虽貌似没有中规中矩的训练那么严苛,却常在无形之中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例1:基本节奏训练
运用诗词或散文的多种读法进行分解,达到节奏的练习目的。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其按照读法或许可以写出一条对应节奏:XXX X XX 0 XXX XXX X 0 X XXX XX 0 XX. X XX X X。让学生套词朗诵这条节奏,之后单独朗诵节奏。接着让学生思考这首诗其他的诵读节奏,记写并朗诵,也可以套用摇滚、RAP等风格性节奏型来朗诵,既活跃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思考和创造中了解各种基本节奏。
课例2:复杂节奏训练
复杂节奏一向是节奏训练的难点,出现的问题通常是击打不准确,容易拖拍或抢拍,记写时容易中断思路。但是有时借助声势,或许可以缓解学生训练时的心理紧张度,为准确演唱、记写创造条件。例如跨小节切分:朗读时很容易抢拍,但是练习中可以让学生读原节奏的同时加入声势伴奏,八分音符拍掌,四分音符分别拍左右腿(实则将四分音符分解成两个八分音符击打),因为手部分解动作的恒定规律性弱化了击拍时的反向不适,使节奏诵读变得清晰明了,从而提高准确度。
课例3:运用声势或小打击乐器进行多声部节奏训练
视唱练耳课程在普通高等院校一般开课两年,第二学年进入到提升训练的阶段,二声部或多声部的视唱练耳训练或多或少都被纳入教学内容之中,而最初的训练几乎都是从节奏入手的。训练时可让学生从平时弹奏的钢琴书中任选一首,两人一组,分别朗诵高低两个声部节奏,之后自选声势或打击乐器表演同样的节奏,最后在视唱练耳教材中,由学生自选一条同拍号的视唱曲演唱其节奏,用刚练习过的伴奏节奏型为之伴奏,并鼓励学生作一些伴奏变化。在这个课例中,是一项由模仿到创造的二声部节奏练习,如果学生程度允许,亦可让一组学生表演,其余学生记写,将听、唱、记训练三步合一。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虽侧重节奏的训练,但对于音条乐器的开发,为音高的训练开辟了途径。借助音条乐器、直笛等简易旋律乐器与钢琴配合,进行多音色音高练习,避免学习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并从中得到音高记忆的巩固。列举以下课例,以此论述。
课例4:三度-六度转位音程与分解和弦结合练习
让学生思考把人声范围内可唱的三度、六度音程编成一条旋律(允许其中出现个别其他音程的串联),再从中选出一条,譬如:
进行全班演唱,并让学生从中提取分解和弦136、642、461、135进行演唱,演唱这些和弦的原位或其他转位,之后让随意选择学生使用不同的音条乐器演奏其中音程或和弦的变化串联,其余人模唱记写。另外,在学生程度允许的情况下,在该旋律上方或下方叠置一条三度旋律,全班分两个声部演唱。之后教师对提取的和声音程、和弦进行弹奏听记,达到强化的目的。
旋律和歌唱是柯达伊教学法的强项,然而柯尔文手势对于视唱练耳的教学有一定局限性,适用于合唱指挥课。奥尔夫教学法相对自由,并无具体的规则,更强调结合自身情况的创造性变化,在对旋律这种充满想象、有形(记写形式)无象(明确表象)的音乐语言的训练中,施展的空间较广。视唱练耳课旋律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视唱和记写两部分,现选取两个课例来说明奥尔夫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课例5:旋律创作与记写
普通的练耳练习中,旋律记写一般是教师弹琴,学生记写,并无新意,课堂上可稍作改变。教师先弹奏一条简单的旋律,让学生模唱并记写。例如:
之后,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作变化创作(实质为变奏),可以改变拍号、加减音,变动节奏等,使之成为一条新的旋律。例如:
教师可随机抽取几条弹奏,让大家记写,弹奏时亦可移调,然后总结变化在哪里,变化之后旋律的风格情绪有无改变。最后,让一组学生演唱旋律,其余学生用声势或打击乐器为这几条旋律伴奏,达到对音调、节奏、节拍变化的感知。
课例6:视唱中对于音乐术语的感知及乐感的培养
教师循环弹奏一条视唱曲,每一遍都有不同处理地渐快渐慢、渐强渐弱,学生先不跟唱,而是在座位和走廊空隙中随意行走,肢体亦可自由做辅助动作或声势动作,根据听到的音乐调整步调和身姿,这是听觉、感觉、运动觉对音乐的综合体验。当音乐停止,学生停步或坐下,要求学生将这条视唱模唱出来,其中可能会有不正确的部分,再让学生翻开教材视谱演唱,并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强弱处理。此练习受教学空间的限制,适用于小班或小组教学,如个别情况需要大班教学则可分组进行。
奥尔夫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是千变万化的。教学中可针对训练难点和学生特点开拓思路,设计教学环节,教师从旁引导启发,与其他音乐学科知识交融渗透,枯燥的课堂训练妙趣横生,学生从中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有兴趣的学习即使是有难度的训练也能迎刃而解。
当下的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中,过多的技术性要求掩盖了音乐的本质,使音乐的学习沦为技术的进阶,而非音乐教育的初衷。台湾奥尔夫幼教专家陈怡玲说:“感知先于认知,音乐先于符号(音乐要素的文本记录形式),这样,音乐才能成为自己的音乐。”视唱练耳课可以引入奥尔夫教学法,亦可引入其他任何优秀的教学法,教学中所有的手段和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教学能符合从体验音乐入手,到感知音乐,再到成为自己的音乐的过程,使音乐与生活、情感结合,才能真正为音乐的学习赋予美育、德育的内涵。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J613.1
A
课题项目:本文为校级教改课题项目《综合类高校专业音乐教育中《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新模式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014JG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