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有魂、有趣、有味”

2017-11-21 10:52林远达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1期
关键词:分母线段图形

林远达

(福州第十九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让数学教学“有魂、有趣、有味”

林远达

(福州第十九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教师的数学课堂应是有思想深度,能唤起学生积极思考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读懂学生,把握学情;读透教材,摸清教理,精备例题,引导学生实践感悟,举一反三,提升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数学教学;把握教学;实践感悟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有思想深度的课,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对知识深刻的理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理念正在深刻影响着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怎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效益,打造高效课堂,让数学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一、读懂学生,心中有人

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不妨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如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意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学习的途径与方法。对于一个数学问题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可能会有那些方法。在把握这些状况下,教师还应该做如下思考:在新知识呈现前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们可能会产生什么样错误?他们是否有能力克服?这些我们都要提前思量,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前期的研究和了解,教师就能较好地把握学情,使得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章3.3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这节课学生在已掌握“去括号”的解题经验上进一步拓展引入新知,为此,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做了如下铺垫:

师:观察下列方程,与方程①比较有何区别?是否有新的方法达到去分母?

学生很容易得到方程②,进而总结出去分母时可化分数线为括号。

师:与前面二个方程对比有什么异同点?同样实施去分母时应注意什么?

防止学生错误:解4(2x-1)-2(10x+1_=3(2x+1)-1

让学生尝试解题暴露去分母的易错点——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如此这般,学生在解此类方程时,印象会更为深刻,掌握的也更加牢固。

二、把握教材,手中有术

读懂教材,要明白为什么教材要这样编写?到底培养学生的什么能力,比如:概念课,那么概念的来源是什么,概念的内涵是什么,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是什么,概念有什么用,在引入新概念后,原有的知识可以作出什么解释?

例如:八年级上册上第十四章同底数幂的乘法,可以引导学生来解释课题名称呈现的含义,议一议今天所学的内容是什么,是幂,同底数,还是乘法,是一些什么样的数相乘,可遵循的法则是什么,与以前学过的乘法有何异同,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新的内容吗?实际上,搞清楚了课题的这几个字的含义,也离教学的目标不远了。

再如:几何概念的引入4.3角

核心环节一,观察图片,展示生活中许多与角有关的实例。为本节课顺利进行做好铺垫。追问:你能找出图中的角吗?

生1:剪刀的两个刀片组成的图形。

生2: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图形。

生3:圆规的两个脚组成的图形。

从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体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几何图形---角,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角”,丰富了对角的形象认识。

核心环节二,画图,学会用特定的符号来表示概念。

师:观察角是由什么组成的。你能用数学图形来表示角吗?

追问:你能画一个角的图形吗?

核心环节三,归纳总结,形成数学概念。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各种具体事物,基于对角的形象认识,逐步抽象角的共同本质特征:角是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从而使学生容易把握角的内涵,最终形成角的概念。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有几点的建议:讲清概念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与此概念有联系的其他数学知识;抓住本质——找出重要的概念;局部——整体——局部。

三、精备例题,举一反三

一些题目看似平淡,但却蕴含着数学思想,聚焦着解题方法。教师应对典型习题进行开发、引申、挖掘,使习题的功能得以最大发挥。这样既有助于自身研题能力的提升,促进专业发展,又可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如:初三总复习之正方形(几何类型)原题如下:

已知,在△ABC中,∠BAC=90°,∠ABC=45°,点D为直线BC上一动点(点D不与点B,C重合)。以AD为边做正方形ADEF,连接CF

(1)如图1,当点D在线段BC上时.求证CF+CD=BC;

(2)如图2,当点D在线段BC的延长线上时,其他条件不变,请直接写出CF,BC,CD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

(3)如图3,当点D在线段BC的反向延长线上时,且点A,F分别在直线BC的两侧,其他条件不变;

①请直接写出CF,BC,CD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

②若正方形ADEF的边长为2 2,对角线AE,DF相交于点O,连接OC.求OC的长度。

笔者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候,改变原题出现的模式,以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着重培养学生的画图解题能力,做了如下调整:

师:有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斜边BC在直线上,D是线段BC的动点,连结AD,以AD为边向外作一个正方形。

问1:猜想:CF、BC、DC存在什么数量关系?除此之外你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生1:△ABD是△ACF以A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旋转90°得到的。

生2:∠ACF=45°不会因为D的变化而变化。

生3:CF与BD的数量关系是相等,而位置关系互相垂直。

生4:这类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为背景大小不一的相似形,证明全等的套路都是SAS

变式1:如果D在BC的延长线外呢?上述的所有结论都能成立吗?

变式2:D在CB的延长线上,连结AD,在AD的另一侧作一个正方形,连结CF,还能垂直吗?

BC、CF、DC三者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变式3:连结DF、AE交于O点,连结OC,若EF= ,问OC的长?

将复杂的图形分解开来,让学生看明白其中的奥妙,然后再把他们依次组合起来,让学生看到组合的整个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题目的形成过程,消除恐惧的心理,也起到举一反三之效果。

四、讲究教法,掌控自如

教有所依,讲有所据,练有所控。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育对象特点、教学时间、场合等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教必有发”的原则性,又要“教无定法”的灵活性。

1.创设有利于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能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的吸取知识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设置恰当的情境,开始就吊起学生的胃口。

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整式中合并同类项,可以由数学生活化语言揭开问题情境。

(1)议一议:

①5个人+8个人= ②5只羊+8只羊=

③5个人+8只羊=

结果引起学生思考,为什么③不能运算呢?

生:因为它们不是同一类。

师追问:你去超市买苹果5个,梨子8个,能合在一起称吗?

生:不能,它们同样也不是同一类。

这样从现实生活的例子中抽象出同类项概念就更为自然,学生也更好理解与掌握。

(2)找朋友的游戏:

观察下列各个单项式,把你认为相同类型的式子归为一类:

2xy2通过类比探究,从而归纳出同类项的定义。

2.设置悬念,让学生先猜一猜、想一想、不要轻易“捅破窗户纸”

如: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之完全平方公式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大家先来看这样几道计算题:

①(x+3)(x+2)②(x-y)(x-8y)③(2x+1)(2x-1)

④(x+1)2看谁算的又快又对?

生:(x+1)2=x2+12(把括号里的数各自平方)

师:是不是这么简单两项呢?

(x+1)2=(x+1)(x+1)=x2+2x+1(结果是三项而非两项)

像这样相同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时,会不会有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学习的问题。针对学生屡次发生的错误,可以结合平时的错题集收集,让他们在反思中感悟技巧及易错点,让认真不仅仅成为一种习惯,更是成为一种能力。当然,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常常让人欲罢不能,好的教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能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习,最直接的方式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喜欢你上的这门课,喜欢你来上课,“乐学”方可才“好学”。

五、实践感悟,悟中提升

大部分教师应该有这样的体会:“这种类型的题,我都讲了N遍了,他们怎么还没有学会呢?还没掌握的呢?”这正说明:学生要学会不是光靠教师讲。把这一点想清楚,很多事就可知道该怎么办好。因为我们忘了“是谁在学习”。江苏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符永平,有一次在教学研讨会上说,我们一线教师经常调侃学生:你们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他反问大家,是否想过“体育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你见过体育老师说,同学们站好,我在跑道上跑5圈给你们看看嘛?”没有,而在跑道上跑5圈“给学生看看”的数学教师并不少。确实,我们大家都是觉得这道题我讲了很多遍了,学生应该要会。但常常是事与愿违。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感悟,是任何其他人都代替不了的,关键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亲自去做,

如:13.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有关概念,接下来我们要利用轴对称知识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活动:利用长方形的纸片和剪刀,你能按照以下步骤剪出一个三角形吗?

①先将长方形纸片对折。②沿着折线剪出一个直角三角形。③展开后它又是什么特殊的三角形呢?④你能说出图形中相等的线段和角吗?

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做一做、议一议,进而得到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性质。这样由“实验——观察——猜想”引发学生一连串的探究和发现,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善于运用数学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主体探索,以活动引领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生活数学”,强化“训练数学,体验,研究数学”的学习过程,助推高效课堂的生成。

[1]郑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8.

[2]李铁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初中数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王钦敏)

猜你喜欢
分母线段图形
“去括号与去分母”能力起航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去括号与去分母”检测题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