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德新
摘要:随着《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提出,“核心素养”已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地位。人文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初中地理学科中有大量的人文地理知识与潜在教育资源,作为初中地理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有效提升“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文素养;核心素养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但对学生自身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实现人类文明和文化薪火相传的宏大使命,我们需要通过教育,让人文精神的光辉照耀我们不断进取。地理新课程贯穿着人文素质培养的一条主线,因此我们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尊重学生,创新教学方法
地理新课标呼唤的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互动式的课堂。在地理教学的过程教师应从人文关怀出发,尊重学生的创新个性,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讓学生尽情地展示自我。师生之间彼此敞开心灵,沟通接纳,吸引包容,互动分享。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再是唯一的权威,而是学生人文精神表现的设计者和领路人。地理教学也不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之间共同开发课程。课堂应成为学生们争相展示个性,表现才华,流露情感和表达思想的最佳舞台。
课堂是个小社会,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能折射出竞争、合作、友谊、道德等许多问题。营造良好的课堂文化,本身是在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与学生共同重新“发现”科学真理的过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意见,既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又敢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使学生感受并学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
二、丰富内容,提升社会责任感
地理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因素,在地理学史中,有为捍卫“日心说”而献身的布鲁诺,有倡导大陆漂移学说闻名于世并长眠于格陵兰冰原的魏格纳等等,他们的身上无一不闪烁着捍卫真理、崇尚科学的光辉,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现今社会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战争问题等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对国家对社会负有的责任与义务,关心周围环境和地球上不同的自然人文特征,理解人类的不同生活状况,具备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从而成为有高尚的人文关怀的现代公民。例如通过对于“中东地区为什么战争不断?”的探究和拓展,让学生知晓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战争不断的原因;通过对自然资源知识的学习,认识到资源缺乏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通过学习《辽阔的疆域》、《众多的人口》、《多民族的大家庭》,以活生生的事例和数字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留下了无数的讴歌大好河山的华美词章。《滕王阁赋》、《望庐山瀑布》、《岳阳楼记》等都是一些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在地理教学中巧妙运用诗歌、民谣、谚语等文学材料,辅助进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讲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地形对气候、植被的影响,可引用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到西湖景色的秀美时可引用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此外有些谚语如“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等,都非常地生动形象,适当运用到地理教学中,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文学的熏陶,学科间有机结合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四、引起共鸣,提高审美能力
地理学科,包罗万象,它有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美,它有和谐统一的地理规律的科学美,它还有科学家探索真理的精神美,尤其是人地协调美是地理学所特有的。所有的美,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于地理课堂教学中,用地理科学之美感染学生。要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便捷、感性、丰富、实时的呈现方式,引导学生在地理科学的海洋中遨游,去感受美、欣赏美和理解美,启迪学生想象美与创造美,从而能够切实强化审美情趣、优化审美体验,并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地理事物和现象,提供大量学生无法直接观察的感性材料,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更增加了真实性、趣味性和可感知性,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愉悦中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原理和掌握地理知识,显著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效果与效益,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地理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感悟自然美、人文美的同时能获得自然与人文和谐美的内在体验,从而有利于其人格的自我完善。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全民族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精神则应被纳入学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初中地理学科中有大量的人文地理知识与潜在教育资源,作为初中地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着眼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有担当、有独立人格的现代公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