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本科生通识教育的情感投入及影响因素探究

2017-11-15 15:18王安悦吕林海
教学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师生互动

王安悦+吕林海

[摘要]利用《南京大学通识课程教育效果的学生调查》数据,以参加南京大学16门通识教育课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学生通识课程的情感投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识课任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对学生情感投入影响的解释度最大,对课后作业、考评以及学生背景也有一定的影响,但解释度均较低;师生互动呈现负向影响,这一结论与以往研究差异很大。

[关键词]通识教育;情感投入;教师授课;师生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4-0007-060引言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院校陆续展开通识教育的改革。经过20多年的发展,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同,且相关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学术界已经逐渐达成了如下的共识,即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关系到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2]。如何改变通识课程目前学生参与程度不高、受重视程度不够、整体水平低下的困境,提升和保障通识课程的质量,培养更高质量的优秀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高教界的热点话题。

考察通识课程质量和效果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学生的学习情感。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习情感作为一种和学生的学习过程密切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学习动机的激发以及学习策略的使用均具有重要的影响[3]。从现实的教育情境而言,通识课程中,学生的情感投入不足,其实是制约通识课程学习质量的重要瓶颈。笔者曾经作为通识课程的助教全程参与和观察了1门通识课程的实施过程。结果发现,在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通识课程一般是以“水课”形象存于心中,相比专业课,随便学学、能过就好的心态其实是很多学生的真实情感表达。如何扭转学生的这种消极情感状态,促进学生的情感投入,让通识课程真正被学生重视起来,是提高通识课程质量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起始于2009年的南京大学的“三三制”本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就是以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文化通感为指向的通识教育。目前,走入改革深水区的“三三制”特别强调,要把通识课程的建设从体系、制度、结构、理念等宏观视角,转向学习、课程、教学等微观层面。笔者认为,考察学生在通识课程中的情感状态,并进而去设计、优化、改进现有的通识教育模式,对南京大学乃至中国高校进一步提升通识教育质量就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

1文献综述

总体而言,对情感投入相关的研究可以从内涵界定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加以梳理和评析。

1) 从情感投入的内涵界定的角度来看,需要把情感投入放置在“学生投入”这个大的概念框架中。按照较为通行和认可的定义框架,学生投入包括行为投入、情感投入和认知投入3方面[4]。情感投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5]。当学生对学习任务很有兴趣、认为自己有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并且认为所学的东西是很有价值的时候,学习者就会产生高兴、兴奋这种积极高唤醒的情绪[6]。也有学者指出,情感投入主要指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7]。综合上述的内涵定义,笔者在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情感投入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通识课程学习意义的认同和学习兴趣的展现,简言之可概括为“对课程的一种总体兴趣感和意义感”。

2) 有关情感投入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有不少研究成果。陆根书在研究课堂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与大学生发展时发现,大学生感知的课堂学习环境、采用的学习方式对其情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8]。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学生的认知投入、行为投入和情感投入呈现出3者之间彼此影响的关联[9]。2002年的1项关于外语教学的研究表明,外语合作学习在情感上能减少学习者的焦虑感、增强学习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以及有助于学习者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10]。不仅是外语学科,面向其他学科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研究结论——师生互动、同伴互动对学生学习情感有极大的促进性影响。国外的相关研究也证明,师生互动和合作的学习模式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情感投入[11]。还有的研究者对影响因素做了系统的研究,整体而言,学习成就、父母因素、教师因素、学习内容和同学因素都是学生情感投入的有效影响因子[12]。

仔细分析上述的文献,笔者发现大量已有研究中,面向大学生,尤其是面向通识课程学习情境中的大学生的情感投入状况,非常匮乏。而通识课程中的懈怠、随意、不重视等的消极情感投入状况,是制约大学生通识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的对象和意义就显示出较大的新意和价值。此外,本研究把学生感知的课堂教学环境作为影响因素加以分析,这种从学生角度来探究课堂教学环境及其影响之间的相关分析,相对过往直接观察课堂教学状况,具有创新性。此外,对影响因素的探讨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对通识课程质量的内在机制的理解,帮助教师设计更高质量的通识课程学习环境。

2研究设计

2.1研究對象

课题组的调查对象是南京大学在读的本科生。在搜集调查数据之后,首先进行数据清洗,筛选掉不合格样本后,最终获得的有效数据样本共1 404个。样本的分布情况如下,一年级占34.4%、二年级占40.5%、三年级占20.1%、四年级占4.8%;性别上男女比例几乎持平,人文学科占17.5%、社会科学占27.2%、自然科学占30%、工程技术占21.7%、医学及其他占2.8%,为了统计上的方便,笔者将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合并为文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医学及其他合并为理科;来自乡镇的占25.2%、来自县城的占27.8%、来自地级城市及以上的占47%;父母低收入或中低收入的占27.9%、收入中等的占61.3%、家庭富裕的占10.8%、父母学历初中以下的占19.6%、高中或中专的占25.6%、大专以上占54.8%。endprint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除了描述性统计之外,还有t检验、F检验、因子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因子分析的目的主要是对具体题项进行降维处理,以获得精简的因子维度;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目的主要是探讨各个自变量对学生情感投入的影响效应。

2.3研究工具

课题组使用的问卷是《南京大学通识课程教育效果的学生调查量表》。该量表围绕着通识课程的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情况,共设计了7大调查板块,分别为调查的样本情况、通识课程的满意度、感知的授课过程、学习参与、学习方法、目标达成情况和选课动机。本文主要使用调查的样本情况、学生感知的授课过程以及学习参与中的情感参与部分等板块。

2.4自变量和因变量

控制变量包括学生的背景变量(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父母学业期望水平、在班上的学习情况、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学科专业);自变量包括学生感知的授课过程,通过对其的因子分析可得到课上授课、师生互动、课后作业与考评和课前阅读到4个因子;因变量为学生的情感投入。

3研究分析

3.1情感投入和学生感知的授课过程之描述性分析为了了解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的情感投入情况,问卷设置了5小题,分别为“我在学习过程中觉得这门通识课的学习非常重要”“我在学习过程中觉得这门通识课的学习很有价值”“我在学习这门课过程中感到非常高兴和满足”“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了”“我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很愉悦,很有成就感”。各题具体选项分别为“非常不符合”“不符合”“较不符合”“较符合”“符合”“非常符合”,依次计为1分、2分、3分、4分、5分和6分。

从表1可以看到,5个题项的均值都超过了4分,处于“较符合”和“符合”之间,说明南京大学本科生在通识课程上还是有着较好的情感投入状况的。其中,得分最高的题项是“我在学习过程中觉得这门通识课的学习很有价值”。这说明,通识课程的学习过程能够使学生对通识课程的价值逐渐认同。

3.2因子分析

为了方便进一步研究,需要把情感投入、课程授课的题项进行降维。经过检验,情感投入的KMO的值为0.893。同时,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显著,P=0.000,即Bartlett球形假设被拒绝,说明该样本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情感投入只能聚合为一个因子,即命名为情感投入,参见表3。

3.3本科生情感投入的差异性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的情感投入在背景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均值上的差异,本研究采用t检验和F检验进行平均值检验。结果表明,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父母对子女的学业期望、学生在班级的排名、学科专业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不存在明显的影响。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的经济状况是产生影响的变量。其中,父母受教育水平为初中及以下的和大专及其以上之间存在差异,P=0.011。中低收入和中等收入、较富裕之间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0.002和0.007,具体检验结果如下表5、表6所示。

3.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感知的授课过程对情感投入的影响,笔者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在统计过程中,将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父母学业期望水平、在班上的学习情况、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学科专业作为控制变量,一起纳入到统计模型中。表7为所有自变量全部进入后的模型。其中VIF值都在1左右,不存在多元共线性问题,见表7。

由表7可知,课上授课能力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影响最大,课后作业与考评对学生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说明作业考核的反馈越恰当及时,学生的情感投入越高;师生互动对情感投入是负值,这和很多前人的研究是不相符合的,说明师生互动反而不利于学生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的情感投入;课前阅读这个教学评估指标在回归中为不显著的正值,其原因可能是,有的班级根本不发放课前阅读资料,导致该因子在回归中缺乏解释度;地级及以上城市显示的是负值,但显著性为1颗星,且解释度也比较低。

4结语

基于上面的研究结果,笔者就如下3点做了进一步的挖掘和讨论。

1) 学生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家庭经济条件对学生通识课程的情感投入有影响,受教育水平又和经济条件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13]。学生的学习是认知的活动,也是情感的活动,通识教育是以自我为目的的学习类型,带有超功利性,它强调学生要能够超越眼前的功利、超越专业的限制来进行深层的自我投入。通识教育在历史根源的最深处就与功利性的职业导向相互抵牾,它强调以自我为目的,进而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宁静的心态、深层的意向和浓厚的兴趣作为学习活动的内在保证。很显然,在当前功利化倾向日趋蔓延的校园之中,学生的当前学习活动和未来人生目标大大受制于金钱和利益的考量,那种宁静致远、诗性盎然的通识课程学习旨趣似乎显得格格不入、颇为另类。此外,大学就读成本和经济压力不断增加,很多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还得为生计进行考量,其求学的心境在各种现实困境的多重挤压下也很难不變形、不异化。这其实对研究型大学的课程管理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对通识课程的定位应当回归心灵和理性的深层追求,要让学生明晰和确认通识课程的非功利性的超然本性;另一方面,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尤其要给予更多的经济帮扶,使其能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通识课程的学习中来,培养出自身博通雅识的宽厚学识基础,使自身的创新潜能和人性天赋真正地激发出来。

2) 本次调查发现,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行为和教学能力这些因素对于学生的情感投入影响很大。笔者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实施者和引导者,高水平的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概念,组织教学环节,激活讲课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访谈中,有学生就表示,一些名师之所以课堂上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就是因为他们能把课的精彩讲出来,讲得让大家兴味盎然,让大家始终有着期待和期盼。这说明,优秀教师的讲课能力、组织能力、引导能力等,的确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很大。由此可见,在未来通识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中,需要继续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提升授课规范。endprint

3) 本研究發现师生互动对学生的情感投入为负向影响,对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做如下两点解释。(1)学生更习惯上课听老师讲。从课堂观察上也可以看到,很多学生依然把通识课看做“水课”,上课并不积极,也不希望老师和他们互动,更希望采用一种轻松的听课方式,就像看电视一样一心二用。由此可见,尽管教师的教学水平很高,但现有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教师主导的模式,师生、生生互动较为缺乏,学生学习兴趣的维持和激发更多地来源于教师的单打独斗、个人努力,社会性交往和互动这一重要的课堂维度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用。缺乏了交往和互动,仅凭教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有持久的兴趣投入和情感共鸣。(2)师生互动的质量不高。笔者的课堂观察有力地证明,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更多的是限于简单的提问和回答,问题更多的流于是否、对错等一些浅层的问题上,缺乏深度思想辨析、理论解读和观点辩驳,无法让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去获得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对知识奥秘的深层体验。

基于上述的分析,笔者认为今后的教学改革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表面的层次,而应当落实在教学模式的深层改变、乃至深层转型上。这需要老师能发自内心地拥抱最先进的一种互动式的、共同体式的、对话式的交流模式,要认可它、体会它、理解它、尝试它,最终要让互动、倾听和对话等现代的建构性的教学理念和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起到深化学生情感,帮助学生发现知识意义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莫逆,王革.通识教育研究综述[A].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Volume 2)[C].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2010:5.

[2] 冯惠敏,黄明东,左甜.大学通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及指标设计[J].教育研究,2012(11):61-67.

[3] 孙芳萍,陈传锋.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10(1):204-206.

[4] 汪雅霜.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的实证研究——基于2012年“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数据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1):32-36.

[5] Scherer R K,Ekman P J.Approaches to Emotion[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4,98(4):255.

[6] 徐先彩,龚少英.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09(1):92-97.

[7] 张娜.国内外学习投入及其学校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2(2):83-92.

[8] 陆根书.课堂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与大学生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12(4):46-55.

[9] 杨立军,韩晓玲.基于NSSE-CHINA问卷的大学生学习投入结构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4(3):83-90.

[10] 郭书彩.外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情感与认知因素[J].国外外语教学,2002(2):19-23.

[11] Sagayadevan V, Jeyara J S.The role of emotional engagement in lectur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the impact on academic outcomes of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learning [J].Journal of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 Learning, 2012,12(11):1-30.

[12] 张瑜.初中生的学习情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

[13] 张学敏.教育能带来满意的收入吗?——受教育程度影响收入满意度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经济,2016(1):3-10.

AbstractUsing the data of survey on the effect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Nanjing University and taking the 16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of Nanjing Univers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study makes a research on the emotional involvement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those students by doing 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aching ability makes the biggest effect on students′emotional involvement.After class homework and evaluation,as well as the students′background can make some effects but little.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s a negative effect,which is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studies.

Keywordsgeneral education;emotional involvement;teaching ability;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endprint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师生互动
通识教育背景下行政文秘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