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凝血指标检测对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鉴别诊断的价值

2017-11-15 07:48钟孟如程静欧香忠
山东医药 2017年37期
关键词:危组纤溶白血病

钟孟如,程静,欧香忠

(1东莞市人民医院,广东东莞523059;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出凝血指标检测对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鉴别诊断的价值

钟孟如1,程静2,欧香忠2

(1东莞市人民医院,广东东莞523059;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目的探讨出凝血指标检测对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初诊APL患者89例(APL组)及急性髓系白血病(非APL)患者30例(对照组)。按APL的诱导治疗危险度将APL患者分为低危组24例、中危组38例、高危组27例。检测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正常化凝血活酶时间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3(AT3)、FIB降解产物(FDP)、凝血因子Ⅷ(FⅧ)等出凝血指标。结果APL组与对照组APTT、FIB及FDP水平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PT、D-D及FⅧ水平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APL组D-D、AT3、FDP水平高(P均<0.05),APTT、FIB水平低(P均<0.05)。APTT与FⅧ呈负相关(r=-0.506,P<0.05)。低危组与中危组出凝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低危组比较,高危组PT、PT-INR、FIB、FDP水平高(P均<0.05);与中危组比较,高危组PT、PT-INR、FDP、FⅧ水平高(P均<0.05)。结论出凝血指标可辅助鉴别诊断初发APL,尤其对高危APL的诊断更敏感。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出凝血指标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多发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39岁。国外报道的APL发病率占同期白血病的5.0%~23.8%,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6.2%~40.2%;国内报道的APL发病率占同期急性白血病的3.3%~21.2%[1]。APL患者发病早期就已经存在严重的出凝血障碍,常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病势凶险,病死率极高。流行病学调查发现,77.6%的APL患者出现明显的DIC[2]。DIC是APL治疗失败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3]。本研究主要探讨出凝血指标检测对初发APL的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初诊APL患者89例(APL组),通过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确诊。其中男45例、女44例,年龄2~73岁;按法美英合作组(FAB)及我国标准诊断为M3a 56例、M3b 32例、M3v 1例。选取2013年11月~2016年12月同院收治的初诊非APL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71岁;按FAB及我国标准诊断为M0 1例、M1 1例、M2 12例、M4 2例、M5 13例、M6 1例。

1.2 出凝血指标检测 两组入院后治疗前均抽取静脉血,EDTA-K2抗凝静脉血2 mL做全血细胞计数分析,按APL的诱导治疗危险度(WBC、 PLT)将APL患者分为低危组24例(外周血WBC≤10×109/L,PLT>40×109/L)、中危组38例(外周血WBC≤10×109/L,PLT≤40×109/L)、高危组27例(外周血 WBC>10×109/L)。枸椽酸钠抗凝静脉血2.7 mL行出凝血指标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正常化凝血活酶时间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抗凝血酶3(AT3)、FIB降解产物(FDP)、凝血因子Ⅷ(FⅧ)。出凝血指标采用SYSMEX CS-5100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进行检测。出凝血指标正常值范围,PT:11~14 s,INR:0.8~1.15,APTT:15~35 s,TT:14~21 s,FIB:2~4 g/L,D-D:0~0.55 mg/L,AT3:75%~125%,FDP:0~5 μg/mL,FⅧ:77.3%~128.7%。

2 结果

2.1 APL组与对照组出凝血指标降低、正常、升高病例分布比较 两组APTT、FIB及FDP降低、正常、升高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PT、D-D及FⅧ水平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APL组与对照组出凝血指标降低、正常、升高病例分布比较[例(%)]

2.2 两组出凝血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APL组D-D、AT3、FDP水平高(P均<0.05),APTT、FIB水平低(P均<0.05)。见表2。APTT与FⅧ呈负相关(r=-0.506,P<0.05)。

表2 两组出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2.3 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出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低危组与中危组出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低危组比较,高危组PT、INR、FIB、FDP水平高(P均<0.05);与中危组比较,高危组PT、INR、FDP、FⅧ水平高(P均<0.05)。见表3。

表3 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出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3 讨论

大部分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存在异常,约40%急性白血病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为出血,出血的风险与凝血指标异常密切相关[4]。出血容易诱发DIC。在各类型白血病中,出血多发于APL患者,约80% APL患者早期有凝血异常。如在APL早期就能及时诊断且发现患者并发DIC的可能,将降低其病死率[5]。

本研究结果显示,APL组与对照组PT、INR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PT、INR在鉴别APL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时不敏感。APL组36.0%的患者APTT缩短,76.4%的患者FIB降低;对照组有10.0%的患者APTT缩短,23.3%的患者FIB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因可能为APL患者凝血功能亢进,导致凝血因子消耗过多;纤溶功能亢进,导致FIB下降。APL组60.7%的患者、对照组80.0%的患者FⅧ升高,且APL组的APTT与FⅧ呈负相关。由此推测,APL患者发病初期处于DIC的高凝阶段,此时FⅧ等凝血因子的活性增强,FIB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大量消耗,而APTT对FⅧ等凝血因子敏感,对FIB不敏感,从而导致APTT缩短。

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降解产物,可作为高凝状态和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指标,如果D-D水平升高,表明体内有凝血酶生成及存在继发性纤溶,可作为血栓已被溶解的直接证据,标志着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双重激活。纤溶酶降解FIB后产生FDP,FDP能间接反映体内纤溶酶的活性;所有类型的纤溶亢进症可导致纤溶酶生成过多,因此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时FDP均升高。APL组100%的D-D、95.5%的FDP及对照组96.7%的D-D、56.7%的FDP升高,且APL组D-D、FDP水平远高于对照组,说明急性髓性白血病均有继发性纤溶现象。但是APL并发DIC的概率远大于其他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且D-D的敏感性高于FDP[6,7]。

APL组有18例患者FIB正常,甚至有3例患者FIB大于正常值。说明APL发病初期处于DIC高凝期,FIB应激性增多。TT反映在FIB转变为FIB的过程中,FIB是否存在异常以及是否存在纤溶及抗凝物。本研究APL组仅19.1%的患者TT延长,5.6%的患者AT3缩短,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DIC的初期T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不高。

AT3是由肝脏和其他脏器合成的一种最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是凝血酶的主要抑制物,可以中和凝血途径中的丝氨酸蛋白酶,因此AT3的水平对维持凝血与抗凝血的动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AT3水平下降可用于诊断疑难DIC,因此急性白血病患者AT3水平下降是DIC发生的危险信号。但本研究中,APL组AT3高于对照组,可能是在DIC高凝阶段,AT3被激活后其代偿性增高所致,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APL患者的低危组与中危组比较,出凝血指标检测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而低危组与高危组比较,PT、FIB、FD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危组与高危组比较,PT、FDP、F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白细胞计数对凝血功能有明显影响;当白细胞数量增加时,会导致FIB含量降低,PT、FDP升高,更容易并发DIC导致严重出血,这与相关研究[8]结论相符。

本研究结果表明,初发APL患者,FIB减少、APTT缩短、D-D及FDP升高,且D-D、FDP水平变化比FIB更明显,说明在APL发病初期,患者往往处于DIC的高凝阶段,其出凝血指标检测结果有重要价值,此时应尽快行骨髓穿刺术,做进一步检查,以辅助临床早判断、早治疗[9]。因此,出凝血指标检测对初发APL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1] 马军.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35(5):475-477.

[2] Chang H, Kuo MC, Shih LY, et al. Clinical bleeding events and laboratory coagulation profiles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J]. Eur J Haematol, 2012,88(4):321-328.

[3] 苏雁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5,28(6):508-510.

[4] 唐晓钰.初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凝血指标异常状况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5,30(3):460-462.

[5] Ikezoe T. Pathogenesis o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nd its treatment using recombinant human soluble thrombomodulin[J]. Int J Hematol, 2014,100(1):27-37.

[6] de Stefano V, Teofilil L, Sica S, et al. Effect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 on procoagulant and fibrinolytic activities of cultured blast cells from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J]. Blood, 1995,86(9):3535-3541.

[7] 赵维莅,王学锋,璩斌,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及砷剂治疗期间止、凝血改变的初步研究[J].上海医学,2000,26(6):349-353.

[8] Di Bona E, Avvisati G, Castaman G, et al. Early haemorrhagic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during remission induction with or without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aemia[J]. Br J Haematol, 2000,108(4):689-695.

[9] 季鸥,沈群,司叶俊,等.葛根总黄酮对维甲酸耐药急性早幼粒细胞自血病细胞系nB4-Rl增殖及凋亡的影响[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34(5):455-457.

10.3969/j.issn.1002-266X.2017.37.027

R733.71

B

1002-266X(2017)37-0078-03

程静(E-mail:chengjing85214@163.com)

2017-05-17)

猜你喜欢
危组纤溶白血病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超声心动图用于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危险分层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ING4在结肠和直肠的胃肠间质瘤表达的研究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在妊娠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阅读理解Ⅰ
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危险评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