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莹
词汇是促进第二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Nation发现,二语学习者需要掌握约6000到7000个词汇才能够理解书面材料和8,000至9,000个词汇来理解口语对话。关于什么是扩展二语学习者词汇量的最有效途径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一些研究人员发现,通过阅读策略来学习词汇获取的单词量很少并且速度较慢。另外,有几项研究发现,在质量和时间效率方面,直接指导教学的方法优于阅读策略。然而,阅读对于词汇学习的意义不容忽视,原因如下:首先,学生仅通过课堂指导教学所能够获得的词汇量远远不够。其次,大多数调查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集中在词汇形式习得方面,并且测试工具单一。然而,词汇习得包括很多方面。Nation提出了词汇习得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形式,意义和用途。因此关于阅读在促进二语词汇习得方面效果不如明确指导教学的论述缺乏足够的证据。
关于什么形式的阅读对于促进二语词汇习得最有效,Krashen提出了窄式阅读的概念,即阅读同一个主题的文章,同一个作者的著作或者同一个类型的文章。根据窄式阅读的概念,窄式阅读可以使阅读者在不同情境下频繁地接触并且学习核心词汇。窄式阅读的理论基础是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设。根据输入假设,学习者只有在接收到可理解的输入后才能获得语言。理想的可理解输入可以被描述为i + 1(i指的是学习者的当前语言水平)。这意味着当语言输入水平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语言水平时,才会实现语言习得。
关于二语词汇学习的研究表明,词汇复现率是二语词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因素。Waring和Takaki对阅读文本中复现率不同的25个目标词进行了研究,它们的出现次数分别是1次,4-5次,8-10次,13次,14次和15次,同时进行了即时词汇测试以及延迟词汇记忆测试。他们发现,二语学习者要至少碰到一个词8次才能认出它,而要在三个月后仍能想起词汇的意思则需要至少18次的相遇。Pellicer-Sanchez和Schmitt要求学习者阅读一本含有34个未知目标词的小说,根据其在文本中出现的次数将其分为五个频率,分别是2-4次(10个字),5-8次(9个字),10-17次(2个字)和28次以上(3个字)。然后,对二语学习者进行词汇拼写、识别、词类、和意义回想进行测试。他们发现,与出现8次的词汇相比,学生对于出现10次的词汇学习效果更好。这些研究表明,通过阅读习得词汇需要新的目标词在阅读篇章中频繁地出现,以便学生获得这些词。在这种情况下,窄式阅读可以作为促进词汇学习的有效方法,因为它使二语学习者能够在各种语境中频繁地遇到与主题相关的单词。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限的。换句话说,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很难同时处理两种或多种任务。在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中,这意味着当二语学习者阅读他们不熟悉的主题的材料时,他们可能会分心,从而导致他们的词汇学习过程受到影响。然而,窄式阅读可以通过向学习者提供相同主题的各种文本来避免这一问题。窄式阅读减轻了学习者头脑中信息处理的负担,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关注词汇习得的任务。另一方面,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学习者注意到他们所要学习的语言结构或者内容。Han和D'Angelo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窄式阅读如何促进词汇学习,他们发现单词的重复出现使其更加显眼,也就是说更加引起学习者的注意,从而促进了词汇的学习。
窄式阅读是一种促进二语词汇学习的有效方法,它保证了目标词汇的出现频率,使得读者在阅读中重复遇到关键词汇,从而促进词汇的习得和保持;它通过提供给读者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丰富读者的背景知识,减轻其阅读负担,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关注词汇以及意义获得;它可以激发学习者的阅读兴趣,窄式阅读使读者增加了阅读的自信心,提高其阅读效率,培养阅读习惯,从而促进课外自主阅读的发展。
[1]Laufer B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Do learners really acquire most vocabulary by reading?[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2003(59):565~585.
[2]Nation P.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M].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3]Schmitt N.Carter R The lexical advantages of narrow reading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J].TESOL Journal,2000,9(1):4~9.
[4]张芳红.阅读强化与窄式阅读对英语词汇学习效果的影响[J].天水师范学院院报,2014,5(3):110~113.
[5]廉红英,钱小芳.窄式阅读对高中生阅读能力影响的研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11(4):7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