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霞
摘 要:艺术类院校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有个性的思想行为特点给我们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志愿服务活动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可以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搭建平台。本文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依托志愿者服务活动搭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的对策,这对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志愿者服务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现状
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积极要求进步,对艺术有着执着的追求,注重个人知识和能力素质的提升,但是一部分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艺术类大学生价值取向日趋务实,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发展,重视自我素质的提高和完善,集体观念淡薄,不太重视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时事漠不关心, 政治参与热情较低,一部分人在道德认同和道德实践上存在较大反差, 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纪律素养需要进一步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有个性的思想行为特点给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提出了挑战,针对这个群体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管理,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急需的重大问题。
二、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活动在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可以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搭建新的平台。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实践活动中。
艺术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仅仅采用谈话等传统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难以真正接受,效果不佳。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具有践行思政教育的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走向实践,是艺术类大学生实践育人的一种有效载体。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提高实践能力,强化爱国情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因此,学生通过自愿和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更能促进实践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通过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志愿服务为思想政治教育打开畅通渠道,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知自己,让大学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更好地融入社会,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帮助别人,传播无私奉献精神,同时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修养,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意识。
志愿服务活动依托于集体开展,在志愿者服务团队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分工,需要团队中每位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工作,因此,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协作意识,让学生们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依托志愿者服务活动搭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的对策
当前艺术大学生提供的志愿服务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服务的内容单一,专业化水平较低,服务流于形式化,沒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只有解决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功能,搭建依托志愿者服务活动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
1.加强教育引导,提升学生志愿服务意识。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入志愿服务活动理论的内容,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到志愿服务理论教育,同时建设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报告会、演讲比赛等阵地和载体,大力弘扬“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理念,在大学生中树立榜样,广泛宣传感人事迹和大学生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使志愿服务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接受和认同,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
2.充分利用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优势打造品牌活动,丰富志愿服务内容。
要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发动艺术类大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打造品牌服务项目。例如,参与开展慰问敬老院和孤寡老人,关心关爱孤儿、残疾儿童和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以习近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立足点,发挥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习总书记“艺术为人民服务”为切入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立足点,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以高校特色社团为依托,开展社团与社区的联谊,提高社区的审美,开展顺民意的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打造群众喜欢的品牌示范性项目,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3. 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积极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从社会、政府和学校层面都要积极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志愿服务管理制度,提供资金支持,完善培训机制,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社会认可、政府支持、学校引导、大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运行模式,不断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化、社会化水平。建全激励机制,把志愿服务纳入学生培养计划中,制定奖励措施,要把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作为评奖评优的参考因素,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 邹芳芳,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原因分析[J],学理论,2017(8);
[2] 顾洪英,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6);
[3] 李治,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07;
[4] 沈杰,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31,
[5] 王君,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研究[D],中北大学,2017。
西部论丛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