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17-11-14 10:57和颖迪
西部论丛 2017年4期
关键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创新能力

和颖迪

摘 要: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融合、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定向、引导、动力、维持、强化和调节作用。本文就非智力因素的内涵、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关系、非智力因素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并提出了开发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相关建议 。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 创新能力

一、非智力因素的内涵

非智力因素广义上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上则概括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基本因素。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与思维活动过程,也就是说,在认识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等任务。非智力因素即人格因素;非智力因素就是个性结构;非智力因素就是不直接参与却制约整个智力活动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是除了智力因素以外的又同智力活动发生交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其结构包括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意识倾向、气质及性格。

任何形式的学习活动,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融合、交互作用的结果。前者属于认识系统,后者属于动力系统。没有认识系统,学习活动就无法实现,没有动力系统,学习系统就无法维持。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载有促进、维持和调节的作用;而智力因素则承担着对知识的吸收、加工和处理的作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保证了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

二、学生非智力因素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应是拥有创新型知识与能力的人才,即创新型人才。而正是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在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定向、引导功能。行为科学认为动机是行为活动的成因。“需要—动机—行为”是普遍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创新是一个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非智力因素中所蕴含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动机,不仅会引导学生积极创新,而且还会把创新引导到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轨道上来。

动力、维持功能。如果说智力因素是创造活动的操作系统,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创造活动的动力系统。非智力因素中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力等因素, 是驱动创新活动的力量源泉。强烈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对于学生的创造活动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强化、调节功能。强化作用是指非智力因素可以帮助学生振作精神、坚定不移、顽强拼搏。调节作用是指在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能够使主体支配自己的行动,调节自己的行为。处在最佳水平的非智力因素水平更有助于一个人的创造活动。

三、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途径

1.更新教学理念,讲究教学艺术。

变革教学理念。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的智力因素得到了尽可能的充分的开发和培养,而非智力因素往往却被忽略掉了,不够得到重视。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高分低能”和“解题机器”,他们的能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当非智力因素中所蕴含的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性格、自信心等心理状态被充分激活之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得以展现,学习效率和智力水平也才能得到不断提高。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即在开发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挖掘学生的各方面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讲究教学艺术。教学艺术闪耀着教学理论的科学性和教学实践的丰富性两种品格。精湛的教学艺术能有效地调动、培养和提高非智力因素品质。教师应巧妙地运用自己的丰富的肢体语言和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以非智力因素调控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师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唤起学生创新的热情和欲望,培养学生乐学、好学的兴趣。

2.构建和谐的班级生态环境,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和谐的班级育人氛围下,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理解、尊重、信任、一视同仁的和谐关系,才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进入教育教学的最佳境界。和谐的班级生态环境,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系统,其外在表现为宽松的氛围、平等的关系、开放和自主的管理。我们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的班级自主管理,就是要以人为本,培育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的自主教育机制,搭建起学生充分参与、充分体验、充分展示的活动平台,建成学生幸福成长的班级生态园,形成和谐的班级生态环境。在和谐的班级生态环境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得到培养。

3.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强化学生动机水平。

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韦纳认为,人们对行为成败原因的分析可以归为三个维度和四个因素。三个维度是原因的控制源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原因的稳定性即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原因的可控性即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四个因素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从中获得的有益启示是: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努力这种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时,动机程度会强化;如果学生将失败归因于难度这种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时,动机强度会削弱。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借鉴归因理论,探索其中的教育教学智慧,潜心研究教育的艺术和方法,研究学生的归因倾向,通过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强化其成就动机水平。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 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 (苏)斯卡特金著, 张天恩译.现代教学论问题[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3] (法)保罗· 朗格让著, 滕星等译.终身教育导论[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4] 张幼东.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

[5] 吴乃成, 朱萍.浅析非智力因素与创新人格的培养[J].江苏教育研究,2010.

[6] 彭康清,余文玉.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涵[J].教育学术月刊,2010(7).

猜你喜欢
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创新能力
舞蹈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探究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素质护理人才培养中的体育策略
非智力因素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非智力因素的训练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