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玲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又与王行、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诗文,号“北郭十友”。
高启出身富家,童年时父母双亡,生性警敏,读书过目成诵,久而不忘,尤精历史,嗜好诗歌。
明洪武初,高启应召入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并受命教授诸王。高启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为本,兼受释、道影响。他厌倦朝政,不羡功名利禄。洪武三年,朱元璋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受,返青丘以教书治田自给。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因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享年39岁。
本文篇幅短小精悍,内涵却丰富、深厚。作者讲述了卖墨老翁追求产品质量而认真制墨,不因顾客稀少、门庭冷落而粗制滥造低价售墨的故事,通过老翁坚守商人底线,不制劣质墨汁来片面追逐利益的行为来赞扬其孤高耿介、不羡名利的优秀品质。
首先,理解本文的关键是要从中提炼出文章的主旨,并识别出作者写文的真实意图。人物传记,重在叙事写人;然而,读者也应该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探寻写作者的真实意图的敏锐洞察力。作者赞美临财不苟、坚守信条的墨翁,批评以假冒真、以次充好,违反道德的“逐利者”。表面上看是告诫自己,读圣人书籍,不因用来装饰外表而迎合世俗求得名誉,而要以学古圣人精神为准则,以高尚品德充满内心。实际上是借墨翁形象,表达自己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借对“逐利者”的批评,揭露当时社会上所存在的类似丑恶现象,以引起治国者的注意,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篇警世之作。
其次,对人物形象的精彩塑造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从游学途中学制墨,到精心制墨,卖墨受挫,坚守好墨闭户而歌其志这一系列的情节层层深入来刻画墨翁这一人物形象。同时,通过具体的语言、动作、肖像等细节描写也使墨翁这一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记叙人物行动,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的重要方法。对墨翁精心制墨這一情节的描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墨翁亲自操持杵臼等工具制墨,即使手背龟裂面色黑黄也不停止,可见其精湛技艺与其专注的匠人精神密不可分。他形貌奇特古怪,戴着高高的帽子,穿着宽大的衣服,可见其古怪的外貌与其不同流俗的性格息息相关。短短十九字,在动作、肖像等细节刻画中,一个潜心制墨,执着追求品质的特立独行的制墨匠人形象跃然纸上。俗语云,“言为心声”。人物的思想、感情、愿望等,无不表现在他们的语言中。面对他人的讥讽,墨翁坦然应答,有理有据,直指要害,“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衒璞而市鼠腊”。并且闭门而歌,抒发“守吾玄以终年”的愿望,展现了其独善其身,孤高耿介,不羡名利的美好品质。
除此之外,在考察本文时,读者需注意一些实词的含义。比如“弸”意为“充满”;“徼”是通假字,通“侥”,意为“贪求不止”。读者可以作为实词含义的积累来记住他们。而“异”意为“感到……奇怪”,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结合《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的“异”是同一种用法,不难理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