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珈仰
摘要: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而文学专家学者对此却是争议颇多。有些人对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持批判态度,认为是屈服于权利的表现,其教条以及保守倾向比较显著。本文将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精神进行沉思,旨在探寻其中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古典主义;理性精神
一、古典主义理性精神中的封建色彩
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主张推崇王权的一种理性主义。这个时期的作家主要服务于专制政体,将国王神化,以捍卫国家利益为己责。古典主义作家通过研究君主宫廷来认识城市,封建色彩浓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外的专业学者认为,这种现象是对王权的妥协,是古典文学对权利的附庸。比如,有些国内学者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是依照君王统治的艺术标准所体现的文学运动;国外一些学者也认为:古典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主流文学思潮,它完全体现王权统治阶级的利益。至于“高乃依”悲剧也仅仅是将君主王权戏剧化了。这些观点还有待商榷,对于古典主义我们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具体探讨。无论何种文学思潮,必然都离不开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都与社会变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文艺复兴时期,封建社会被打破,逐渐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理论上来讲,君主王权的严苛统治思想相悖于资产阶级主张的解放个性,然而,在当时的特定背景下,王权专制却是有益于资产阶级发展的,君主充当了平衡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利益的中间人,对资本阶级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因此,从社会发展、民族统一的角度来看,古典主义认为君主王权具有一定意义,是满足理性标准的。古典主义理性精神中对王权的尊崇和维护并不是社会退步的表现,反而是历史性的一个大跨步,为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积极作用。历史学家热尔曼等认为“古典主义是法国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它标志着民族统一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古典主义理性精神中的冷静风格
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比较复杂,它强调“自我克制”,主张在理性的基础上,还要兼顾人们的感性思想。高乃依的《熙成德》是对古典主义理性的完美诠释。该剧的男主人公罗德克与女主人公施曼娜在处理情感冲突时,均陷入了感性与理性的两难境地,无论选择感性还是理性,另一方面都会受到重创。高乃依让男女主人公最终都选择了理性处理感情的方式,这看似伤害了他们的感情,但是从本质上出发,古典主义认为只有尊崇理性才是对感情的最佳诠释,所以,这种看似无情的处理方式却反而是对男女主人公之间感情的另一种维护。
古典主义理性精神中强调的冷静主张用理性权衡感情,这难免会抑制个人感情的抒发,表面来看是对感情的一种忽视,显得冷冰冰,不近人情。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这种对于冷静的强调并不是仅仅为了说教,而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三、古典主义理性精神中的教条化
古典主义者站在理性的角度,所要求的艺术教条和规范前所未有。譬如,语言需精确、简洁,结构需明了、符合逻辑要求,选材要进行具体类型划分等。诸如此类的种种要求都比较严格且固定化,相当死板,几乎教条。
对于古典主义理性精神所体现的教条化,应用辩证方法进行分析。以消极角度来讲,教条化的规则乏味枯燥,严重影响了作者的发挥,使作品趋于形式化,令人们对此种文学抱怀疑态度。以积极角度来讲,古典主义的条条框框,也使文学发展更为规范化。比如中国的格律诗,形式和音韵方面的要求也比较严格,但也不乏优秀作品。同时,古典主义规范了审美形式,形成一种文学批评的良好氛围,改善了原来的贵族浮夸、市井庸俗的局面,有益于提高文学作品的质量。此外,古典主义的规范化还使文学形式更为清晰、明了,有人将古典主义比喻为“戴着锁链跳舞的艺术”,一旦失去锁链,艺术可能就不够完美,大为失色。总体来说,古典主义的一些严格规定,一方面制约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使艺术形式更为严谨,使文学更符合逻辑性。
四、古典主義理性精神中的保守化
古典主义强调文学中的美是绝对永恒存在的。古希腊罗马文学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古人创造美的规范之后,后人就竭尽全力地效仿。古典主义者不光从古希腊文学巨作中探寻素材,而且将古人的文学艺术形式视为绝对标准,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相关规范。这种盲目的尊崇和效仿是不合理的,是与文学的进步相背离的。古典主义过于推崇前人的经验,忽视现实生活,显得有些顽固不化,保守化较为突出,这是不合理、不可取的。但是,反过来说,古人的经验还是经过很长时间累积而来的,特别是那些描写自然以及生活的艺术形式,仍给文学发展提供很大助力。基于实际需求,恰当地吸收古人的经验,扬长避短,创造与时俱进的优秀作品,这并不存在什么问题。
参考文献:
[1]柳鸣九,郑克鲁,张英伦.法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俞兆平.梁实秋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J].厦门大学学报,2012(4).
[3]周海波.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