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亮
摘 要:紧紧围绕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和工作要点,始终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优化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及水平,在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原则下提高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高学历学位层次,改善职称结构,有利于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学缘结构科学、整体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关键词:师资队伍 数量与结构 教育水平
一、学院面前师资建设现状
(一)师资队伍的数量与结构
1.协调发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更新人才观念,优化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及水平。在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原则下,积极响应学校《教职工岗位变更办法(试行)》方案。建立和完善了教师引进、培养和使用的制度体系,建立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青年教师成长激励机制、教师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升机制、教师分类发展和转岗退出机制。优化内设机构设置,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
2.规范严谨,人才引进工作绩效彰显
近几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紧紧围绕学科专业建设, “内培” “外引”相结合,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师资培养体系,通过大力培养和积极引进, 一支结构优化 、素质良好、富有创造力和无私奉献精神的高水平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已逐步形成。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高,教学水平高,科研促进教学效果明显。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目前,我院有专任教师57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9人,博士34人,硕士2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为98.25%,高级职称教师为50%,45岁以下教师为78.70%。队伍整体稳定,结构合理,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并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学校制定优惠政策,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鼓励、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队伍发展
1.创新思路,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
学院在加强内部培养的同时,通过创新人才引进思路,運用柔性引进机制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人才引进方面的特殊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引进的优秀人才、急需人才,给予安家费、科研启动费、购房补贴等多方面的资助。对于具有博士学位且科研成果达到我院规定要求的人才,给予资助50万元-90万元/人的引进费。同时,为高层次人才家属安置工作,解决子女上学等问题。目前,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已在学院教学科研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绩效显著。
2.因才施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由于人才引进机制灵活,投入大,几年来学院人才引进工作成绩显著,共引进副教授1人、博士14人,从而较快地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以制度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素质和水平为关键,以培养和选拔优秀学术梯队和学术带头人为重点,以增强我院核心竞争力为根本,力争在五年的时间内,建成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于创新的一流的师资队伍。
3.牵手行业精英,加强产教融合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
为形成一支教师资格、其他职业资格兼备,理论教学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兼具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要求,结合学院实际,按照学校出台的《淮阴工学院关于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淮阴工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进一步促进师资队伍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安排我院多位教师外出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充分发挥校企联盟的全方位产教融合合作机制,促进教育、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学院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聘任实践能力强的行业精英作为兼职教授,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继续推进“百名博士帮百企”活动,加强青年博士的“产业化”培训,提升实践能力。推动教师进企业“顶岗轮训”以弥补青年教师“产业化”知识结构的不足,推动双师双能型教学队伍建设;加强校企交流互动,促进产学研工结合和成果转化。
4.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有序推进
根据学院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依据《淮阴工学院教职工进修管理办法》,深入推进“名高校、名学科、名导师”的“三名”工程博士培养计划,通过分类管理、分层资助,进一步保障和激励教师提高进修质量。同时加强与境外高校的交流合作,提升青年教师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先后与爱尔兰塔拉理工学院、台湾中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
(三)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投入
1.完善体制机制,全力推进教师教学水平发展。
提出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为重点,探索符合我院办学定位、务实高效的促进教师教学发展工作新模式,建成具有本院特色和一定区域辐射能力的省级示范中心的建设目标。
2.规范各类教学竞赛组织管理,发挥政策的激励与导向作用。
根据《淮阴工学院教师参加校外教学竞赛管理办法》《淮阴工学院微课教学竞赛管理办法》《淮阴工学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规程》等文件,规范教师参加校内外各项教学竞赛活动的组织管理,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竞赛。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发展工作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与导向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更新,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3. 推进本科教育的内涵建设,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是提高教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提高教师质量。教学工作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处于核心位置,教师教学投入状况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的根本所在。我院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投入到本科教学之中,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激励教师积极主动投入教学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在职称晋升、薪金、奖励等方面优先向教师和教学工作倾斜。
4.聘请海外名师,推动学术交流国际化。
启动“海外名师”工程,聘请海外在学科领域有影响力的知名教授为特聘教授或兼职教授。通过学术会议、访学、游学等形式,与本专业师生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启发思维、传播理念,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接受国外先进教育观念的熏陶,实现教师队伍国际化和教育教学国际化接轨。
5.推进本科教育的内涵建设,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积极组织资深教授、知名学者走进学生中间,对他们进行学术导航和人生导航,将最优质的师资投入本科教学中,学生通过和知名教授面对面交流和互动,对专业的内涵、外延和前沿情况有所了解,培养专业兴趣,同时提高认知能力,增强科研素质。
(四)教师发展与服务
1.健全培养机制,大力开展名师工程。
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立足于培养,着眼于提高,有选择引进”。一方面大力开展名师工程,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学院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的培养,健全培养机制,完善培养措施,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为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素质较高的管理、教学、科研队伍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氛围和制度保证。另一方面切实开展“优秀创新学术团队”发展计划,发挥“优秀创新学术团队”的龙头作用,以创新团队建设促进杰出人才的成长,以杰出人才带动整个团队的发展。
2.推进“三化”工程,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和科技创新团队。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海外引智”和“企业引智”的国际交流和校企合作机制。建立企业工程师与本专业教师“双向交流合作”机制。聘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行业精英作为兼职教授,将企业“搬进”课堂,将课堂开在企业。建立涵盖全食品产业链高端人才的数据库,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为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课程和讲座。推动双师型教学队伍建设,继续推进“百名博士进百企”活动,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化”锻炼,推行“顶岗轮训”,以弥补青年教师“工程化”能力的不足,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3.抓好骨干教师,培育青年教学名师。
教师在教学研究的同时也应积极投入精力进行科学研究,鼓励教师申报教学、科学研究课题,对有项目的教师学院要给予重点扶持和帮助。对在核心期刊以上杂志上发表论文和获得国家级、省级资助研究项目的教师除学校给予一定鼓励外,我院还要创造条件酌情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在职称评聘中给予优先考虑。有计划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著名院校进修和攻读学位;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重点支持在本科教学及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人才,培育青年教学名师,在此基础之上,资助他们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并明确规定科研课题研究要按梯队形式组织,吸收低职称青年教师参与;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定期考核的方式,使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工作落到实处。
二、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
贯彻落实人才强院战略,大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1.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
全面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把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教师学术水平、加强团队协作作为学院工作的重点,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来抓,克服种种等不利因素,加大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启动和实施一系列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年轻化、异缘化、高学历化,积极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加盟,建立了以专任教师为主、外聘教师为辅的,具有一支年富力强、学历层次较高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2.名师引领,培育优秀教学团队。
按照“培养和引进并举,强化竞争,优化结构”的原则,培养和引进(柔性)具有国际视野、领域成果卓著、行业影响力大的国家级拔尖人物,充分发挥大师名师的学术权威和人格魅力,团结带领本专业教授、博士等学术骨干开展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影响带动一大批教师的成长和进步。建立决策、协调、评估、激励等一系列运行機制,帮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培育优秀教学团队。
3.引进培养人才并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提升教师队伍“博士化、工程化、国际化”水平,建成“教育理念先进,科教素质过硬,整体结构合理”的一流师资队伍与科研团队。优先引进和培养有海外经历或有工程背景的博士,实现教师队伍“博士化”。
三、师资队伍建设成效
(一)名师对教学团队的引领作用显著成效
鼓励和支持教师攻读博士、硕士学位,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交流访学,拓宽知识领域和加快知识更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海内外教师资源,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人才引进,提升了我院师资的国际化建设水平,新颖的教育教学方法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眼界。近三年来, 外出学习、开会达42人次,其中境内42次,境外1次;每年在外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的老师6-7人,其中多以攻读博士为主。注重学术交流,启动“海外名师”工程,聘请海外名师来校讲学,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举办学术报告,通过讲座、授课等形式,与本专业师生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启发思维、传播理念,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接受国外先进教育观念的熏陶,实现教师队伍国际化和教育教学向国际化接轨,有效提高了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结构合理、互补性强、富有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的科研教学团队。
(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把知名教授引向本科生的课堂,并以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人才培养工作呈现蓬勃发展新气象。目前,学院有专任教师59人,外聘教师4人 , 生师比为29.26: 1。师资队伍数量较为充足,生师比合理,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近三年,所有教授、副教授都为本科生教课,讲授课程占课程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2.2%、49.8%、47.6%。
(三)引资借力,双聘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继续加强双聘人才的聘用工作,发挥双聘人才的引领作用。主动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领军人才联系,邀请高层次人才来我院指导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团队建设等工作。双聘人才在我院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特别是培育项目成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积极推优选优,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抓好骨干教师培育,依托各级人才工程,认真做好各级各类优秀人才选拔、培养和人才项目申报等组织、管理工作。学院目前有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1人、青年骨干教师5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4人、淮安市“533英才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对象3名,硕士生导师19人。
(五)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成果不断提升
我院对各环节教学管理文件进行全面梳理、修订和完善,制度体系与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完善教学改革与研究立项管理制度,鼓励广大教师围绕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水平不断提升。完善教学成果培育项目监控机制和成果滚动建设机制,确保培育项目的引领性和示范性。近三年来,我院教材建设工作成果丰硕,教师公开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总数达351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等国际权威刊物收录,承担各类科研、教改项目140余项, 40多名教师获得市(厅)级以上教学与科研成果奖。
参考文献
[1] 廉大伟.关于高校二级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
[2] 刘小丹,朱家勇,黄思翔,等.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7.
[3] 朱永跃,马志强.创业型视野下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新探[J].中国科技论坛,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