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林益
【摘 要】游戏是孩子们都喜欢的娱乐活动,将游戏同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让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妙趣横生,让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活动;灵动课堂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喜欢玩游戏更是这一阶段的孩子们的天性。在游戏中,孩子们是快乐,是全身心的参与的。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过程是从不会到会,这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没有兴趣支撑,这个过程势必是痛苦难熬的。尤其是,小学数学不同于语文等学科,更加偏重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干巴巴的数字和图形很难引起学生的愉悦体验,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讲解习题——学生练习相似习题”这一教学模式,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会不到数学的乐趣,甚至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低效。而将游戏同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无疑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热情,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使其全身心的充满愉悦的参与数学课堂学习,这能够有效的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低效状况,促使学生数学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数学兴趣的提升。那么,如何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呢?
一、利用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于一件事情上,很容易被干扰,可以说,在45分钟的课堂时间,始终让学生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学习是很困难的。而游戏对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够激起学生的好胜心理,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全身心的参与其中。可见,将游戏渗透到课堂中来,能够转变学生注意力分散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结合所教学的数学内容,精心设计相关的数学游戏,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其乐于参与其中,并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内容时,笔者设计了“找樹叶”的游戏。一棵小树,有4个树枝,每个树枝都贴着带有不同数字的标签,如:40、55、36、97等等,每一片树叶上都贴着带有算式的标签,如:100-60= ,25+30= ,98-62= ,46+51= ,等等,要求学生将树叶同相应的树枝装在一起。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哪个小组最先准确完成为获胜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笔者刚刚讲完游戏规则,各个小组成员都争先恐后的参与到游戏中来。
在竞赛游戏中,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理,每个成员都积极动脑、动手、动口,想要取得胜利。这样,通过竞赛游戏的方式,不仅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求胜的欲望,全身心的参与到游戏中,积极思考解决相关问题,有效的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二、利用数学游戏,增强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理解数和应用数进行有效运算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对学生今后自觉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数感觉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不断潜移默化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同游戏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数感。
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首先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同学生猜一猜这两个哪个重?”结果有的学生说铁重,有的说一样重。面对这种情况,我又说:“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既然大家的意见不一致,我们就动手做一个实验来验证谁的结论是正确的。”接着,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一杆秤、若干铁和棉花。想让每个小组称出100克的棉花和100克的铁,放在手中感受一下,100克的棉花和100克的铁哪个重,哪个轻。然后,再让每个小组分别称出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再放在手中感受一下哪个重哪个轻。最后,再让学生到掂一掂老师之前准备好的水果和糖块的重量,看看哪个小组的感受最准确。我刚讲完游戏规则,学生们便忙的不亦乐乎。通过这个游戏,学生深刻体验到了100克和1千克的差异,体验到了1千克物体的重量,增强了数感。
总之,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面临的重要挑战。而将游戏同数学知识有效结合起来,渗透到数学课堂中,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全身心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取得高效的数学教学效率,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省心发展规律,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参考文献:
[1]苏晓慧.浅谈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