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泽峰
方寸万象
文/安泽峰
从决定考研到硕士生涯临了毕业,一切都像安排好的样子,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中间经历过的痛苦远大于期间的喜悦和欣舞,可喜的是一切好坏都随着时间淡化遗忘。
硕士开学那天起,就意味着自己要在某一疾病的某个方向进行一些基本的文献查读、数据分析、结果阐论。作为一名学术型硕士,实验室成了自己终日奔劳的场所。任何学科的发展进步都是从基础做起,医学作为“以人为本”的科学,更是如此。目前医学实验的大体步骤是“细胞实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人体应用”,作为一名刚入门的学生,自然是从基本的细胞实验做起。当初找到管理细胞室的老师说自己要养细胞的时候,老师诙谐地问道“你有什么想不开的,偏偏要养细胞?”当时未能明白这话的含义,直到自己亲自培养,方明白最基础的东西,最简单却也最熬人。
5月中旬,收到了生物公司寄来的细胞,任何人接触任何新鲜事的时候都有种莫名的紧张与不安,尽管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准备,但为了避免自己出错,邀了实验室好友帮忙处理,本希望一切都会像开题报告中实验进展写的那样,顺利进行,却不曾想细胞仅隔了一天,就在培养液中漂浮了直径大小约一厘米的白色絮状物,经过实验室各位老师查看后,统一答复“细胞被污染了”。细胞实验中,污染是最常见且最致命的,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再来。
再次收到细胞已过半月,自己亲自小心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发现25cm2的细胞培养瓶内漂浮着的细胞个个“浑圆饱满,形态均一,黄亮剔透”。正当为自己的首战告捷而兴奋的时候,一切都像过山车般高低倏忽,可惜的是,自己的这次过山车体验只有这么一个高峰。虽然自己小心呵护、亲力亲为,但仍旧阻挡不住细胞一团团地聚集,最后死去。化为镜下的点点漆黑。当时的自己天真以为再努努力,还是有希望的。但是意念的作用在现实面前有时候很苍白无力,历时两个月的挣扎努力,结局不可避免地走向自己最不希望的那个极端。
痛定失痛过后,只好从头再来,后经多方询问,方知此细胞习性独特,需在基本培养液基础上再添加其他营养因素。第三次收到细胞的时候,内心忐忑得毂纹层叠荡起,久久不能平息。两天过后,瓶里的细胞长势就像沸水中的水泡,越来越多。此刻,细胞培养这一基础实验技能我才刚刚入门。
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作为一个生理意义上的完整个体,细胞是构成人体的最小单位。除了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等少数细胞一经损伤,永不恢复外。其他组织器官的细胞都有着较强甚至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即使损伤也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如初。这其中包含了很多已知和未知的神经反射,因子激素的分泌以及信号通路的参与。两个多月的失败经历让我不得不想,为什么细胞被单独分离出来培养需要如此的精心培育,而当各类细胞混杂到一起组成器官组织的时候,大家却可以相处融洽,生龙活虎?细胞直径虽以微米计算,但生命的神妙魔力就在于,方寸之间有着提供能量的线粒体、消灭异己和超渡自己的溶酶体、合成运输加工蛋白质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等神奇现象。它们以未知的方式交流着,不知道它们之间是不是也和人类一样,有着自己的经济建设、宗教冲突和文化传承。它们如何腼腆表达懵懂青春的爱意?如何排遣自己的离别怨恨?它们是否也在进行着更为微观的实验?肿瘤细胞是否会为自己日渐壮大的团体和人类的束手无策而沾沾自喜?免疫细胞是否为自己的疏忽职守和警惕过当而羞愧难当?神经细胞对自己的神秘构造是否满意?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阅遍了万紫千红后是否也写下了自己的自传心得?
纳木错 摄影/娄 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医学的奥妙需要无数人穷其一生去窥看揭秘,那方寸之间的美态可谓“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自己有限的生命每念及此,也只好叹“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