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院士的生活表情

2017-11-07 00:44何灿琴高铭华
中国医学人文 2017年10期
关键词:院士手术患者

文/何灿琴 高铭华

平民院士的生活表情

文/何灿琴 高铭华

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向我们走来,就像一股春风。

阳光下,院士的白发被春风轻轻吹拂与路旁的红叶互相映衬,熠熠生辉

93岁的他,步伐稳健,精神矍铄,脸上永远洋溢着蓬勃的气息。

病人们说他心肠好。

学生们说他气场大。

邻居们说他人缘好。

他哪里是一个名满天下、为无数患者解除病痛的院士,他分明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他的身上,永远给人以爱的温暖、生命的希望……

‡ 表情:微笑 ‡

微笑,是黎介寿的“招牌”表情。

学生们看到他微笑,再难的手术也不会慌;患者看到他微笑,再重的病也不会怕。

每天早上,黎介寿6点起床,看半小时书,上半小时网,然后用餐,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从居所到医院,15分钟车程。黎介寿在车上休息10分钟,然后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和状态——一天的工作就要开始了。

下车,从医院开放式院史馆的回廊中穿行,抵达自己的办公室,800米的一段路。黎介寿微笑着,同所有认识与不认识的人热情打招呼。

途经普外研究所楼下的小花园,4岁的小患者乐乐,像一头欢快的小鹿,向老人扑过来。

作者单位/解放军南京总医院

乐乐住院两个月,和“黎爷爷”混熟了,几乎每天都在这个时候等他。

老人爽朗地大笑,抱起乐乐,变戏法似地从口袋里摸出一颗棒棒糖。

到了办公室,黎介寿穿上白大褂,拿起听诊器,再一次照镜子,微笑。因为,他就要去看病人了,对于他们来说,那一缕微笑,就是找回信心和希望的“心药”啊!

8点整,院士查房。病房里一下子安静下来。而之前5分钟,这里还一片忙碌:轻伤患者快步走到病房门口;病情稍重一点的患者,坐着轮椅来到病房门口;病重的患者,也要求摇起病床,目光紧盯着病房门口。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看一看“老神仙”!看到黎介寿,他们就安心了。

微笑着一一问候,细细地查房问诊,黎介寿重复着雷打不动的工作程序。

28床患者小李上午就要手术了,黎介寿走到他病床边,俯下身子,紧紧握住小李的手,微笑着说:“放心吧!手术一定会成功,我会在你手术后再来看你!”

清澈的眼神,真诚的笑容,这是每一个重症患者手术后醒来时,第一眼就能看到的黎介寿。

当重生的阳光再次洒进病房,小李下意识捏紧了自己的拳头。那双温暖的手、那双将自己从死神手中拯救出来的手,

依然紧紧握在自己的手中。

‡ 表情:腼腆 ‡

无论一生经历多少惊涛骇浪,黎介寿永远那样淡定从容、宠辱不惊。

甚至,他还有一点腼腆。

八十大寿那年,弟子们从全国各地汇聚南京,为黎介寿祝寿。席间,有人提议:请老师讲一讲自己的“成长史”!

老人站起身,腼腆地笑:“我是一只笨鸟,只是愿意努力地先飞起来。”学生们大笑。

在南京总医院工作了70多年,黎介寿习惯每天自带饭盒上班,即便已是名满天下的院士。人们称赞他说:“您老高风亮节!”

老人腼腆笑答:“那可说不上,只是不愿意麻烦别人。”

“肠功能障碍的治疗”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消息传来,医院领导专程来到普外研究所,向黎介寿道喜。院领导紧紧握住老人的手:“祝贺您!您一生的心血开花结果了!”

老人激动地搓着手,又“腼腆”了:“还是要祝贺南京总医院,都是大家的功劳!”

黎介寿擅长烹调,厨艺一流。学生们馋了,便撺掇着到他家“打秋风”。只要有时间,老人总会欣然接待。

小患者心中黎介寿院士就是一位慈祥的老爷爷

杀鱼、备料、下锅……厨房里的黎介寿忙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一条金灿灿、香喷喷、辣丝丝的湖南名菜“辣子烧鱼”,就端到大家面前。

依旧是腼腆地笑:“做得不好,大家伙儿尝尝,提提意见。”老人俨然成了厨师。

‡ 表情:流泪 ‡

无情未必真豪杰。黎介寿外表刚毅、行事果敢,内心感情世界却十分丰富。

他酷爱音乐,喜欢贝多芬、肖邦、莫扎特,最爱《命运交响曲》。在他办公室的醒目位置,放着一套音响。工作之余,老人泡上一杯清茶,半躺在椅子上,轻合双眼,聆听动人的音乐,任由思绪飞扬。

乐起。时而悲怆、时而激昂的弦律拨动老人的心弦,他的眼角会情不自禁地沁出泪花。

但那不是悲伤的眼泪,那是一位信仰老人对音乐、对人生的深切感悟。

黎介寿很重感情。

有一年,普外研究所几位老医生的退休命令宣布了。老人与他们风雨同舟几十年,感情十分深厚。他忘不了,“老伙计们”与他共同攻关时的聚精会神、研究争论时的互不相让、相互帮助时的满腔热情……送别宴上,黎介寿握着老战友的手,几次哽咽。

黎介寿的眼泪,常为无法弥补的歉疚而流。

40多年前,他眼睁睁看着一位罹患肠瘘的花季少女离开人世。束手无策的他躲在空荡荡的病房里,为自己没有能力救她、为民族医学的落后而流泪。

汶川大地震后,普外研究所发起为灾区捐款的活动。老人亲手把特殊党费捐进钱箱,止不住地流泪,“多想亲自到一线去救治灾民,可是我老了,去了也只能是负担……”

‡ 表情:倔 ‡

采访中,不少学生形容老师黎介寿,“老爷子够倔!”

黎介寿有时候很倔,倔得让人感到“不通情理”。

93岁的老人,能够自己做的事,绝不要秘书做。端茶递水,他从不麻烦别人;到图书馆查资料,上网学习,他从不要学生代替。

相反,他经常上网查阅资料,第一时间把学到的新知识与学生们分享。

无论是参加国外学术会议,还是在国内大会交流,黎介寿都是自己做讲课幻灯,他说,“有磨合的功夫,自己都做出来了!”

时下,各类名医讲堂,大牌专家往往都“范儿”十足。可黎介寿看不上这个。

按常理,院士讲学,准时到场即可。但黎介寿不是这样,坚持每次提前15分钟到会,亲手调试幻灯和音响。调试完后,还要亲自坐到会场最后一排,试试能不能看到课件内容、听到讲课声音。

老人的“倔”,是一种坚守。

身边人都知道,老人有个习惯,就是绝不要别人帮他穿白大褂。那样他会发火——“什么时候,连这身白大褂都穿不上去了,那我真该回家休息了!”

老人一辈子追求高标准、高效率地工作,从不追求生活上的享受。他就怕享受一上去,工作就上不去了。

几十年来,他中午都是在一张普通的躺椅上简单休息一下。总护士长要给他换张床,他始终不肯,“坐着休息睡不安稳,这样还能思考;可躺下来就犯困,一睡,时间就溜走了。”后来,总护士长只好先斩后奏,在他的办公室里,隔开了一个房间用作休息室,也仅是能放一张小床。

‡ 表情:同情 ‡

“冷漠,是医生最大的敌人。”黎介寿打从医那天起,就记住了著名医学教育家奥斯勒的这句话。

从医70多年,亲历2万多台手术,见惯了生离死别,他对病人始终怀有一份真切的同情。

他的同情,常常燃起患者重生的希望。

到普外研究所看病的患者,病情一般都很重,他们中有的卖掉房子,有的卖掉口粮,有的卖掉全部家当,负债累累。

河南男孩周平义因患肠瘘,几经手术,家中再也无钱治疗。为了维持生计,怀孕的母亲挺着大肚子到食堂里捡剩饭剩菜。

黎介寿知道后,拿出自己的饭卡,交到她手里:“一定要吃饱饭,一定要坚持下去,孩子会有康复的一天。”

一位年轻的大出血病人,经过多轮抢救后,已投入治疗费十几万元,还欠着医院一笔治疗费,患者家属实在扛不住了,要求放弃治疗。可黎介寿不答应:“一定要挽救这条年轻的生命,就算扣掉我的奖金也不能放弃!”

强烈的同情心,促使黎介寿不断精进医术。

曾经有位患者,被他诊断出患有严重肠疾,必须立即住院手术。由于家庭经济拮据,患者夫妇俩商量了好久,还是决定回家。

“你的病情很严重,一定要住院手术,如果是因为没有钱,我可以给你们垫付。”黎介寿说。

院士的教学课件无论是中文的还是英文课件都是自己动手制作,不要别人代劳。他说,这样讲时心里更加有数

患者却说:“您的同情我们很感激。但没钱看病的人很多,您救济得了吗?病人最需要的,不是经济上的救济,只要医生认认真真把病看好,就感激不尽了。”

黎介寿禁不住黯然神伤。此后,他多次用这件事教育学生们:病人需要的不是同情的眼泪,而是医生治病救人的妙方。

‡ 表情:愤怒 ‡

黎介寿温文尔雅,从不对患者发火,是个受人尊敬的“老爷子”。

可就是这样一个“老爷子”,发起火来也很可怕。

他以严师著称,学生们经常见识到老师的愤怒。

有个年轻医生,不遵守手术室规定,被一位临时工指出时,不仅不虚心接受,还反唇相讥。黎介寿知道后非常恼火,要求这个医生向临时工赔礼道歉。

有段时间,黎介寿在医院办起了“短学制”培训班。在这个班上,他对学生的要求近求苛刻:培训期间,学员一律不准请假、不准游玩;即使家就在医院,也不准回家,所有时间都要全身心投入学习。

一次,他的一个“得意弟子”晚上偷偷跑到医院礼堂去看电影,老人大为光火,叫放映员把“紧急集合”的通知发到了银幕上。

老人平时和蔼可亲,但如果发现谁怠慢了患者,后果相当严重!

有次教学查房,细心的黎介寿发现一个患者左手肿了起来。原来是护士为其测完血压后,忘记了松开袖带。老人发火了,马上把护士找来,进行了严厉批评,直说得那名护士连连点头,愧疚不已。

在同行眼里,黎介寿谦和恭让,很少与人起争执,可他无法容忍来自国外同行的蔑视。

上世纪90年代,他应邀到瑞典讲学,介绍我国医学界的老鼠试验情况。一位外国专家不屑地挑衅:“你知不知道,老鼠是没有胆的!”

黎介寿被这位外国专家的态度激怒了,马上反击:“我不但很清楚,而且比你知道得要早得多!”

‡ 表情:幸福 ‡

黎介寿一生遭遇很多磨难挫折,百折不挠、百炼成钢。

曾经有人问他:“您什么时候最幸福?”

黎介寿笑着回答:“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手术,救活了一个人,我感到最幸福!”

只有患者健康了,他才幸福。多做一台手术、多看一个病人,是黎介寿最大的盼望,也是他的幸福之源。

广泛的兴趣爱好

为此,他可以一“坐”三个月,坚守在重症病人身旁;他可以30多个小时连轴转,坚守在手术台上;他可以24小时不关手机,深夜来到急救病房……

一次,黎介寿在为一名复杂肠瘘患者手术时,自己突然心律不齐,脸色苍白,冷汗淋漓。年逾八旬的他坚持站立了7个多小时,成功完成手术。患者得救了,而黎院士却晕倒在手术台上!人们惊奇地发现,老人虽然晕睡过去,脸上却带着满足的表情。

黎介寿喜欢摄影,数十年来,只要有机会看看祖国的山山水水,就把各地的胜景记录在镜头里。

而老人最喜爱的一张照片,却是一张普外研究所“全家福”。照片上,朝气蓬勃的弟子们依偎在他的身旁,每个人脸上都荡漾着幸福。

杏林耕耘70多年,老人种下一片绿荫,300多名博士、硕士,一个老、中、青梯次搭配、充满活力的“黎氏人才方阵”,展现在世人面前。

喜看桃李满天,黎介寿无比幸福。

一个人,一生心系祖国医学事业攀登不息,他是那么的幸福!

一个人,一生为着民生健康福祉奋斗不息,他是那么的幸福!

一个人,一生只为给他人留下温暖和美好,他是那么的幸福!

黎介寿,就是这样一个幸福而高尚的人。

黎介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普通外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国家首批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先后获得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奖、中国医师奖等;获得军队和省部级以上高等级科技成果奖46项;发表科研论文600多篇,担任13卷巨著《手术学全集》总主编,主编著作10部,参编著作31部。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2013年,经中宣部和总政治部批准,作为全国重大先进典型宣传。他领导的普通外科被南京军区授予“科技创新模范医疗科室”荣誉称号,荣膺“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2014年,为表彰弘扬黎介寿院士的突出贡献和崇高精神,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报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国际编号为192178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黎介寿星”。

猜你喜欢
院士手术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轻松做完大手术——聊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2020年来多名新冠患者隐私遭泄露 患者隐私应如何保护
手术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