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高考试题引发的探究活动

2017-11-06 23:58周茜
中学生物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高考试题探究活动

周茜

摘 要 从一道江苏高考试题的答题情况入手,分析教学,并借鉴教材中“重组DNA”的模拟制作,组织了一次探究活动,较好地补偿了第一次教学中的遗憾。

关键词 高考试题 探究活动 模拟制作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1 一道高考试题的分析

2012年江苏高考试题第32题重点考查学生对基因工程的工具、操作的掌握情况。试题的第(4)题,由于试题开放性较大,对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求较高。学生的答案存在: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理解错误,表达不当等情况,甚至有很多学生没能完成。

高考原题:图1表示含有目的基因D的DNA片段长度(bp即碱基对)和部分碱基序列,图2表示一种质粒的结构和部分碱基序列。现有MspⅠ、Bam HⅠ、MboⅠ、SmaⅠ4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的碱基序列和酶切位点分别为C↓CGG、G↓GATCC、↓GATC、CCC↓GGG。请回答下列问题:

(1)(2)(3)略。

(4) 若将图2中质粒和目的基因D通过同种限制酶处理后,形成重组质粒,那么应选用的限制酶是

。在导入重组质粒后,为了筛选出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一般需要用添加 的培养基进行培养。经检测,部分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菌株中目的基因D不能正确表达,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从试题命题看,第1小空以目的基因D的获取,重组质粒的构建为背景,考查限制酶的作用与特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和对黏性末端的认识。第2小空以筛选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为背景,考查在真实情境下对标记基因作用的理解。第3小空以基因表达为切入,考查重组质粒中目的基因表达的条件和机制。试题从重组质粒的形成到重组质粒中标记基因的作用,再到目的基因的正常表达,对考生认知水平和能力要求逐步提升,既考查了知识的理解应用,更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学生对重组质粒的构建的理解只限于操作层面,即同种限制酶切割,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含目的基因的DNA片段与质粒形成重组质粒。学生对教材中所提到“构建表达载体”的认识,停留在对复制原点、启动子、终止子、标记基因的机械记忆。因此在遇到的新问题“部分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菌株中目的基因D不能正确表达”时,学生不能从基因表达的角度分析理解启动子、终止子在基因表达过程中的作用,从而不能准确判断目的基因D不能正确表达的原因。

学生的答题情况反映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工程技术的教学中,教师未能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思,重流程操作,而忽视了原理、功能的深度理解和运用,导致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无从下手,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何进行教学改进?借鉴教材中“重组DNA”的模拟制作,笔者设计了一次探究活动,较好地补偿了第一次教学中的遗憾。

2 一次探究活动的尝试

2.1 提出问题

基因工程技术的关键步骤是构建表达载体。如何有效构建表达载体?教师提供具体的情境,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

图3、图4为含有目的基因D的2个不同的DNA片段。图5表示一种普通质粒,现有MspⅠ、BamHⅠ、MboⅠ3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的碱基序列和酶切位点分别为C↓CGG、G↓GATCC、↓GATC。

请问:

① 将图1和图2中的目的基因D和图3中的质粒形成重组质粒,如何选用限制酶?

② 考虑到重组质粒导入受体菌并在受体菌中正常表达的要求,选择限制酶的最佳方案是什么?

2.2 提出假设

教师指导学生复习形成重组质粒的条件和操作。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DNA片段和质粒上的限制酶识别序列和切割切点,并提出假设:

针对图1片段,学生提出有两种假设。

假设1:用BamH I来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

假设2:用MboⅠ来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

针对图2片段,学生也有两种假设。

假设3:同时用BamH I和MspⅠ来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

假设4:同时用BamH I和MboⅠ来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

2.3 自主探究

教师提供两种颜色(如绿色和粉红色)的纸条各2条,绿色的纸条上写有如图1所示的碱基序列,粉色的纸条上写有如图2所示的碱基序列。另提供4個如图4所示等宽的白色纸条,指导学生用胶带将其环化成如图3所示的普通质粒。学生根据假设,模拟制作重组质粒。

2.4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制作的重组质粒,并结合重组质粒分析受体菌内的目的基因能否正常表达。

通过分析,学生发现:两种不同的限制酶BamHⅠ、MboⅠ酶切后可以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可以形成重组质粒,也可能出现自身连接的现象。同时,也发现:若使用Mbo I会同时破坏质粒中的抗生素A抗性基因和抗生素B抗性基因,不利于筛选出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从而,否定了假设2和假设4的成立。

在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发现:若假设1成立,即用BamH I来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目的基因可以正向,也可以反向连接到质粒上,形成两种不同的重组质粒。若假设3成立,即同时用BamH I和MspⅠ来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只能形成一种重组质粒。

教师在复习启动子和终止子的作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重组质粒上目的基因正常表达的条件,发现反向连接的目的基因不能正确表达。通过模拟体验,学生归纳出:使用两种限制酶比使用一种限制酶更能保证连接的准确性。两种限制酶分别切质粒和目的基因两端,且酶切后的黏性末端不同,可以防止自身连接和反向连接。

3 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考试评价更加重视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以能力立意的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如何变革教学行为,适应基于素养的教学与评价?

(1) 钻研教材,将教材中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真实的问题。仔细阅读教材,不难发现教材中“质粒DNA分子上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供外源DNA片段(基因)插入其中”,“标记基因的作用是为了鉴别受体细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从而将含有目的基因的细胞筛选出来,如抗生素抗性基因就可以作为这种基因”的内容。对这些抽象的内容,学生难以理解。教师需要设计一些真实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例如: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哪种情况更便于形成重组质粒?标记基因是如何在筛选含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中起作用的?

(2) 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习得知识和方法。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有、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教学条件,并提供合理的帮助。本探究活动中,真实的情境、核心问题、模拟制作的材料等,都是教师能给予学生的最好的帮助。学生通过模拟制作深化了知识的理解,即同种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的两端和质粒,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形成重组质粒。不仅如此,学生还会发现:目的基因两端的末端和质粒切割后的两个末端都能进行互补,目的基因与质粒可以正向连接,也可以反向连接。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模型探究。

猜你喜欢
高考试题探究活动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给教材“加加工”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及相关试题的归类分析
巧用高考试题,让高三哲学复习课堂灵动起来
利用高考试题,提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能效比”
浅析高考试题中的差异充气电池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