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梅
[摘 要]对高中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且把它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提升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能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代高中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当对学生进行实用语文的指导,使他们在热爱家乡文化、热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提高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养和道德修养,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发扬光大,进一步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我国是历史文化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非常丰富。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与精神财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传统文化与现代的高中语文教学不相适应。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语文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将传统文化巧妙的融入其中。
一、结合汉字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漢字的读音、书写、用法等教学与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促进汉语言文字表意和内涵的共同发展。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传统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渗透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之中,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起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其次,高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掘汉字表意背后的传统文化,并且向学生传播渗透传统文化。汉字表意与其背后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割裂既是现代社会功利化色彩渐浓的表现,又是高考压力之下学生和教师的必然选择,面对这种状况,教师一定要主动地发掘汉字表意背后的传统文化,并且及时向学生传播这种传统文化,将汉字的表意与背后的文化结合起来向学生传播,既能够满足学生高考的需要,又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一举多得。
二、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在语文教学中对高校大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保证传统文化思想能够真正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并通过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工作的认同感,促使其自觉在生活中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为社会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如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的结合优秀的古诗词开展教学,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等,让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相关作品的过程中真正认识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甚至对本民族的深切认同感,自觉在未来发展中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
三、注意与现代社会结合
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应该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只有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将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现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将传统文化渗透与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首先,将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科学社会发展趋势的部分向学生传授,鼓励学生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可。其次,利用现代化的语言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等来阐释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使其在生活中主动利用传统文化解决问题。
四、重视思维方式的培养
汉语是我们的共同语言,同时也是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学习古文、古诗词的过程中,在理解作品以及文章的思想情感时可以应用汉语特有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抓住古典文学的精髓。比如,在学习《六国论》一文中,“弊在赂秦”的核心思想在文章的首尾相互呼应,这是古文中常有的一种思维方式。此外,古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对偶句式,这反映出我国传统文化中力求对称、均衡的思维方式,像《前赤壁赋》《滕王阁序》等文章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这些文章的过程中,要启发学生去感悟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五、课外延伸,不局限于课堂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渗透,需要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拓展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到传染文化的影响。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与经典文化的品读与诵读,在正式课堂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学古文的翻译与理解的部分,在学生长期课外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传统文化教学的应用能力。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大量的阅读古代文化的书籍,在广泛的阅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鉴赏能力逐渐的提升,会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要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如《百家讲坛》《天天向上》等节目,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听一听一些古风的歌曲,对学生形成千亿模式的影响。大部分的学生都看过《唐伯虎点秋香》这个电影,在学习对联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我就将电影中的相关场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看看他们的场景设置的正确与否,学生很快发现,电影中唐伯虎府前的对联挂反了,“名人宅畔五柳生辉,雅士门前三槐挺秀”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原则,这幅对联挂的是不对的。这种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活动,学生以学为乐,学习效率大大的提高,学习有效性也是被增强。
总之,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繁荣兴盛都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炎黄子孙的文化精神,为我国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兴盛。面对当今的高中生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足,与我国传统文化的距离越来越远,有必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高中生了解传统、热爱传统、继承和发扬传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