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摘要: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常州市觅渡教育集团从“溯文化之源”“觅管理之道”“探师训之路”“寻课程之根”四个方面着手,在七年内实现了文化的认同与融合,完成了组织管理的重构,打造了实力过硬的教师队伍,践行着课程教学的变革与创新,实现了名校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师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0B-0047-04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2010年5月,以百年名校常州市觅渡桥小学为核心,常州市广化小学、常州市冠英小学,三校联合组建了觅渡教育集团。七年来,觅渡教育集团在集团化办学的道路上探索自己的方向。
一、溯文化之源,挖掘集团化办学的软实力
学校,不仅仅是传递和储存知识的地方,还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场。在教育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一所学校只有准确进行文化形象定位,才可能使办学指向更明确;学校的一切活动只有打上了思想的烙印,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集团化办学要凝聚人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抓住文化之“源”。
1.文化提炼促进人心凝聚
作为集团核心校的觅渡桥小学,走出了以瞿秋白和5位院士为典型代表的无数优秀学子,170年的建校史也积淀为一种文化特质,一种永恒精神,那就是“觅渡”。在“十一五”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时,学校挖掘出了“觅渡精神”的内核:“觅渡”,是一种自觉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自主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自动的行为习惯,人应本真,人生求真。随着集团化办学脚步的推进,通过文化宣讲、活动引导等,觅渡文化也在其他校区的土壤上扎根发芽,“觅渡人”成为三个校区所有师生共同的名字,“寻真致远,勤行谨识,冠冕群英,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寻觅儿童发展的最大可能,体验人生摆渡的丰富经历,架设通达终身幸福桥梁”为集团课程策划及其教学变革定准了坐标,所有觅渡人沿着求真务实、寻真致远的发展之路不断前行。
2.环境建设实现理念可视
以“秋白精神、院士学风”为核心文化,建设寓景于灵、寓物于魂的校区育人环境,打造主题突出、功能鲜明的育人氛围。无论是觅渡校区的“院士墙”“秋白读书处”“苕杏图书馆”,还是广化校区的“觅渡桥”,或是冠英校区的“竞渡大道”“觅真”“觅心”“觅知”等小品园林景观,都让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感受到特色文化的熏染与激励,在其精神成长中留下了鲜明的特征与印记。
3.教师流动带来价值认同
一批批觅渡精神浸润下的骨干教师被派往不同校区,其他校区的教师或新分配的教师被分批调换到觅渡校区执教,通过这样有计划地流动,不仅实现了集团内部的教育均衡,促进了优质资源的辐射,也快速实现了学校文化的融合与核心价值的认同。
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提炼、诠释、辐射“觅渡文化”,在此基础上形成文化场域,使师生员工都在一种文化的熏染与陶洗中,凝心聚力,为集团后续发展奠定了强大的思想基础。
二、觅管理之道,提升集团化办学的领导力
基础教育阶段的集团化学校作为一种新形态的现代教育组织形式,唯有通过提高管理的标准化水平和专业化程度,才能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的规模扩张。
1.架构扁平化组织结构
集团化办学管理战略,需要随着集团发展而发展,必须与集团的发展保持同步。随着集团化办学调整完善、学校成型、持续发展,要根据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与管理重心,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管理组织结构。
在集团组建初期,为了迅速融合,觅渡教育集团在管理组织的架构上体现出紧密型、集约化、扁平化。觅渡教育集团三个校区只设一位法人代表,集团校长室下设行政服务部、人力资源部、课程教学部(含科研发展中心)、学生发展部、信息资源部五个部门,由集团副校长分管领导,各部都具有策划、研训、管理、服务等职能,规划集团工作标准、年度(学期)工作,并对三个校区工作完成情况予以指导和评价。五部内设正副主任,在分管副校长的领导下,承担具体部门工作,直通各校区相关条线,形成一体化运作的组织管理方式,这样可以统一标准,确保各项工作质量底线无差异,达到优质均衡的基本目标。
2.研制标准化工作流程
如果说扁平化管理组织架构是集团化办学管理迈出的坚定勇敢的第一步,那么执行制度的标准化管理和程序化运作,是真正造就“觅渡”品牌效应的保证。
觅渡教育集团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赵忠建的指导下,完成对名校办学经验的提炼,把存在于管理者个人头脑中的经验性材料,提炼成可以广泛推广的规范性文件——《觅渡工作流程管理手册》,改变过于依赖个人、现场的传统管理模式,走向现代的制度化标准管理。
目前《觅渡教育集团管理手册》(2011年修订稿)在《章程》之下形成四个篇章:管理职责篇、岗位设置篇、奖励绩效篇、流程管理篇,其中流程管理篇涉及5个部门的42个管理流程图。根据工作流程图,每个部门、每个人都能准确找到位置、承担相应的责任,克服随意性。通过工作流程管理,规范了教育集团各项常规工作程序,将管理思想倾注于每项工作管理,精细到每一个工作环節、工作细节,规范到每一个流程,确保各校区“Copy不走样”。
3.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
作为集团化学校,要在不同的校园空间里完成相同的管理目标,跨地区工作必然给管理造成难度。因此,集团加快了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步伐,通过与专业网络公司合作,根据工作需要,不断开发新的管理平台,建设了许多功能性的模块,应用于学校各个工作领域。目前,集团的“人员管理”“课程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教师绩效管理”等全部实行数字化,日常工作简约高效,让管理者和教师腾出时间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此外,数字化校园建设也为集团的开放办学提供了平台。利用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进行各类问卷调查,进行自动化的数据整理和信息汇总,为集团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考的基础和依据。而集团网站功能的更新、班网的使用,打破了家校联系的时空界限,也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让觅渡教育走近家长,也更贴近社会。
4.打造研究性管理团队
觅渡教育集团对管理团队的价值进行了新的定位:改变用发号施令的方式进行管理,而是用提升自己的能力、人格魅力进行领导,在工作中实现管理及自身的价值提升。因此,集团的行政例会一般由三部分组成:理论学习——工作反思——下阶段工作思考及其策略,实现学科引领力与管理能力齐头并进。2016年5月,觅渡教育集团和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结对,借助“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的力量,努力打造研究性管理团队,提升管理团队的课程领导力。
三、探师训之路,夯实集团化办学的核心力
在所有的教育要素中,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同样,要保证不稀释名校优质教育质量,推动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培养至关重要。觅渡教育集团对三个校区的教师实行统一管理、分层培训、合理引导,夯实了集团化办学的核心力。
1.分层培养,体现针对性
2016学年度,觅渡教育集团在编教师206名, 87.5%为中青年教师,市区“五级梯队”共107人,占总人数的52%。要培养这样一支规模较大的教师队伍,集团对教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分层培养。
(1)年轻教师:重在培训,形成规范。为了缩短磨合期,加速新教师成长,实施多元导师制,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新教师们的班级管理或学科教学师傅,从应知应会着手,使青年教师迅速掌握教育教学的常规要求和教学技能,及早通过解读教材关、课堂教学关、班级管理关。
(2)成熟教师:重在培养,树立模范。通过“秋白杯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五级梯队递升工程”等,为青年教师创造成长的舞台,帮助他们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寻找教育科研的兴趣点,向更高梯队发展。
(3)高水平教师:重在培育,发挥示范。对于集团内的高水平教师,集团除了为他们搭台子资助进修、带薪访学外,也给他们压担子,或要求他们成为科研攻关项目负责人,或鼓励他们组建名师工作室,让他们的经验在青年教师中形成辐射。目前,集团已有市区级名师工作室5个,校级工作室7个。
2.科研引领,体现导向性
让研究成为一种习惯,让研究成为一种生活,是觅渡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通过教师“成长共同体”的组建和“讲堂理念”的推行,促使教师将教育科研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让教育科研为教师成长导航。
(1)组建“成长共同体”,提升教师研究的效益。由于集团教师众多,教研组庞大(语文、数学尤甚),觅渡教育集团创生了新的教研方式——教师成长共同体,即适应集团发展的变化,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根据科研攻关项目的需要组织起一个个教师研究群体。教师成长共同体的建立,强调“小角度切入,小步子推进,小周期完成,小问题解决,小收获累积”,引领教师把日常教育工作所关注的重点指向自身的教育实践,着力提高自身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机智有效解决复杂问题的专业能力,让研究成为教师生活的常态。
(2)倡导“讲堂理念”,放大教师研究的成果。“觅渡论坛”是觅渡教育集团校本培训的明星品牌,它正逐渐转变成“专题讲堂”:师德论坛、课程论坛、班主任论坛……问题即专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讲堂”理念也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一个主讲人,一群自由发言人,在互动交流、彼此碰撞中提升智慧,切磋教艺,传播教育思想,辐射教育成果,觅渡的教师个个都是思想者。
3.评价推动,体现激励性
评价的目的不是甄选,而是推动。对于教师的发展,集团确立了“目标引领、评价促进、团队感召、自主发展”的思路,通过进行教师发展机制的探索和教师评价条例的修改,准确地传递出学校的价值导向,激励并成就着教师的发展。《觅渡教育集团校级综合荣誉评选方案》的出台,启动了校级综合荣誉评选工作,通过评选“校级名师”“校级名班主任”,唤醒了教师的职业尊严,激励教师博采众长,提炼“教学思想”,形成教学艺术,实现主动成长。
四、寻课程之根,促进集团化办学的竞争力
儿童不仅属于当下,更属于未来,教育要对儿童的当下负责,更要对儿童的未来负责。因此,学校课程建设必须要以尊重儿童为前提,通过校本化实施国定课程以及研发校本课程,再现与发展学校对人类文化中最宝贵元素的理解与创造,从而为每一个孩子的未来做好准备。围绕“给予每个儿童不同发展的权利,发现每个儿童最大发展的可能,成就每个儿童真实发展的意义”的课程价值,觅渡教育集团走上了自己的课程建设之路。
1.多元课程建构,丰富觅渡学子生命成长的经历
在明确教育集团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集团通过课程规划,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进行校本化重组,以实现在学校层面上的一体化和协调性,从而形成学校课程的合力,培养具有觅渡特质的学生。
觅渡教育集团以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两类课程整体架构学校课程。学科课程包括国定课程中的学科类课程和在高质量实施国定课程的过程中衍生、拓展的课程。实践课程则是以体验探究为重点的,围绕主题综合运用各方面能力开展实践的机会,并获得体验、提高能力的课程。两类课程相辅相成,给孩子们带来丰富的生命体验。在觅渡,新年音乐会让孩子们从“民星”走向“明星”,留下童年永恒。“篦梁灯火”学生民间美术年画展,为热爱民间艺术的孩子搭建了展示才华的平台。1981年成立的秋白讲解团,立足校园,走进社区,在道德讲堂里将秋白故事述说,将秋白精神传播。作为《常州晚报》挂牌成立的全市首家“小记者站”,觅渡的小记者们经常走出校园,深入生活,走进社会第一现场……
觅渡的课程体系并不是封闭的。在基于觅渡学生总体发展的需求下,集团不断优化各类课程,延展学习领域,丰富学习内容,并顺应学生发展需求,由教师在自己擅长、学生喜爱的领域自主设计、开发科目,涉及人文、信息、体育、科学、生活、艺术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加开放、灵活的学习成长平台。每周五下午,近五十门“选修走班课程”在四、五年级实施,包括“动手创造类”的变废为宝DIY、美味西餐厅、粘土手工坊……“动脑益智类”的挑战多米诺、小小航模社、四格漫画社……“艺术修养类”的光影之旅、年画新创想、钻石音乐坊……“运动健身类”的快乐篮球、快乐足球、太极学院……“文学表演类”的绘本屋、英语悦读吧、快乐小剧场……选修课程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进一步凸显学生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特长,满足学生个性差异。
2.精品课程建设,打造觅渡教育的新名片
集团化办学,并不是让集团内的所有学校都完全按照优质学校的一种模式去办,尊重各校的发展历史和已形成的办学特色,尊重每一种教育创新,通过教育资源配置、人员流动、课程共享、活动交流实现集团内的优质资源共享、共建,必将开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创造性教育戏剧课程就走过了这样的发展之路。
创造性教育戏剧课程最早起源于冠英校区,2012年5月,在“首届两岸三地戏剧教育研讨会”上,正式明确命名,并找到了课程生长的价值。创造性教育戏剧是一种普适性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它不是教给戏剧知识,训练表演技能,而是提供全面的人文熏陶,提供丰富的生活与情感体验。它不是培养少数有表演天賦的儿童,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发展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表达力、合作力、审美力,引导学生善于表现自我、敢于自由想象、勇于探索创新、乐于合群合作、拥有审美能力和独立精神。2014年起,该课程推广至整个集团的一、二年级各班。从2016年开始,创造性教育戏剧研究覆盖集团各年级:一至三年级每周一节戏剧课排入课表;四至六年级学生每周一节选修课。如今,聚集团全体教师之力,创造性教育戏剧的课程开发更加深入:年段序列性校本教材初步形成,“一场四坊”实践基地投入使用,精彩纷呈的“戏剧节”持续开展……这门课程,把校园变成了学生演绎个性、发展兴趣的舞台,促进儿童多元智能的形成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成为觅渡教育集团的一张“新名片”。2015年11月,觅渡教育集团独家承办了“首届全国中小学教育戏剧课程高峰论坛”。2016年3月,该课程成功申报为2016年江苏省“中小学课程建设项目”。
像创造性教育戏剧这样的精品课程,觅渡还有很多,例如:致力于培养国际视野、家国情怀的“觅渡国际理解课程”,致力于重构学习空间、转变学习方式的“觅渡数字化学习课程”等。精品课程与重点项目的打造,让觅渡教育集团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断迸发出新的智慧,也使觅渡教育的社会效应得以凸显,影响力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赵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