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杏兰
(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丹阳 212300)
急性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诊治及误诊原因分析
李杏兰
(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丹阳 212300)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诊治及误诊原因。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以及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特点和误诊情况等,做好相关统计分析工作。结果经过分析可得,治疗后,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1月后复查结肠镜,发现35例患者均已恢复正常,患者出现血管纹理紊乱3例,患者仍有肠腔狭窄1例,患者可见假性息肉2例。初诊28例患者误诊,初诊误诊率为70.0%。结论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早期临床表现特异性不高,肠镜检查结果典型性不高,误诊率较高,临床上需注意此病。
急性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诊治;误诊原因
在临床治疗中,急性缺血性结肠炎为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1],主要是由肠壁供血不足引起,导致低氧损伤造成的病变,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研究分析急性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诊治及误诊原因,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患者均以腹痛、便血或腹泻为临床表现[2]。患者40例中,女24例,男16例,年龄44~85岁,平均(63.10±4.98)岁。患者35例年龄50岁以上(87.50%)。患者23例合并有冠心病,患者高脂血症8例,患者房颤5例,患者肝硬化4例,患者糖尿病10例,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患者脑梗死3例,患者有便秘史10例,患者6例有过盆腔手术史。
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以及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特点和误诊情况等,做好相关统计分析工作。40例患者均进行结肠镜检查,可见肠壁黏膜充血以及水肿伴有溃疡,病理学检查,均可见黏膜水肿以及出血、毛细血管扩张和淋巴细胞浸润等情况。患者均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抗感染、补充血容量以及营养支持等治疗。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分析可得,患者经住院治疗、补充血容量、抗感染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后,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1月后复查结肠镜,发现35例患者均已恢复正常,3例患者出现血管纹理紊乱,1例患者仍有肠腔狭窄,2例患者可见假性息肉。
初诊28例患者误诊,患者8例误诊为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6例误诊为急性胃结肠炎,患者11例误诊不全性肠梗阻,患者3例误诊为溃疡性结结肠炎,初诊误诊率为70.0%。见表1。
表1 急性缺血性结肠炎初诊误诊情况分析(n,%)
近年来,随着外界环境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病患者逐年增多[3],急性缺血性结肠炎发病率逐年升高,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腹痛以及腹泻、便血等,可造成肠坏疽。在临床治疗中,急性缺血性结肠炎为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主要是由于肠壁供血不足,导致低氧损伤造成的病变,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本次研究中,初诊28例患者误诊,8例患者误诊为急性细菌性痢疾,6例患者误诊为急性胃结肠炎,11例患者误诊不全性肠梗阻,3例患者误诊为溃疡性结结肠炎,初诊误诊率为70.0%。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早期镜下表现为肠壁糜烂缺血坏死,与溃疡性结结肠炎相似,较易混淆。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腹痛以及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临床表现较易误判为急性肠胃炎[4]。另外,误诊不全性肠梗阻,原因为患者持续性腹痛,部分患者有肠梗阻病史。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较低,误诊率较高,部分临床医师检验不足,优先考虑多发病,对急性缺血性结肠炎警惕性不高。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后,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进行复查结肠镜后,发现35例患者均已恢复正常,3例患者出现血管纹理紊乱,1例患者仍有肠腔狭窄,2例患者可见假性息肉。
综上所述,急性缺血性结肠炎早期临床表现特异性不高,肠镜检查结果典型性不高,误诊率较高,临床上需注意此病。
[1] 姚健凤,虞 阳,张 伟,等.伴有慢性便秘的老年缺血性结结肠炎的临床特点[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4,13(3):165-169.
[2] 江 薇,高 文,张洪波.以便血为主要症状的缺血性结结肠炎98例临 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13,30(11):776-778.
[3] Tadros M,Majumder S,Birk JW.A review of ischemic colitis: is our clinical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adequate[J].Expert Rev Gastro- enterol Hepatol,2013,7(7):605-613.
[4] 陈旭平,蒋志凌,邓桂英.结肠镜检查在缺血性结结肠炎诊断中的价值[J].四川医学,2014,35(7):858-860.
R574.62
B
ISSN.2095-8242.2017.48.9394.01
本文编辑:赵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