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萍
[摘 要]从国内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研究及我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现状来看,我国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构建应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其系统逻辑框架设计(技术与物理架构)、业务功能设计、数据库与接口设计、硬件及网络环境设计等都应结合中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利于平台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中小微企业;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7)03-0064-05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micro enterpris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YUAN Ping
(Archives,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researc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 of Chinas small and medium-sized micro enterprises should be oriented to the needs of users. Its design of the system logic framework(technology and physical architecture), business function, database and interface, and the hardware and network environment of innovative service platform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micro enterprises, so as to make the platform better 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micro enterprises.
Key words:the innovation system of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ervice; small and medium-sized micro enterprises; the construction of platform
创新是企业乃至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原动力,决定了科技创新必然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工业企业中重要的也是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正在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工商总局通过对2015年第三季度新设立的小微企业周年调查问卷分析显示,我国1170万小微企业总体比较活跃,带动就业增长显著,发展形势总体良好。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对活跃市场、增加税收、创造就业、改善民生以及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国内外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现状
20世纪初,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这一概念[1],随后在其论文《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中进一步提出“创新是一个过程”的思想,奠定了技术创新的线性范式的理论基础[2]。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理论研究属于创新模式理论,对于创新模式的研究经历了从“线性范式”向“网络范式”发展这一过程。“线性范式”是指将技术创新过程定义为一种线性发展的过程,相关研究主要关注单个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过程。“网络范式”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创新经济学家纳尔逊和弗里曼首次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NIS)[3-4]。他们认为国家创新体系是一种各个部门间协调合作不断推进技术革新和整合的网络,国家通过出台支持政策,帮助企业进行研发工作。丁厚得在其著作《创新资源配置协调论》中将国家创新体系定义为“为了制造、扩散和使用新的知识和技术,由一个地区的公共或者私有机构构成的网络体系”[5]。
国外对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较为丰富。Consoli等在知识管理范畴内对科技创新平台运作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提高平台知识库规模以保证知识的丰富性,并同时缩小组織层级以保证知识传播的连续性是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效率的重要手段[6]。Weber认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向中小微企业的知识转移由识别知识、传输知识、阐释知识等三个阶段组成,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因素包括地理距离、社会距离、认知距离、制度距离和组织距离[7]。Un. Cuervo-Cazurr和Asakawa等人研究了与大学、供应商、客户和竞争对手合作对企业产品创新和开发的影响,发现每种类型的R&D合作的不同方面向公司提供新的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导致对产品创新产生不同的影响[8]。与供应商的合作似乎是最有前途的产品创新,其次是与大学合作,而与竞争对手的合作可能会损害产品的创新[8]。Papaioannou认为生命科学创新范式最重要的特点是企业和科研院所、公共政策倡议和区域影响之间的密切合作,并通过探讨公共政策之间复杂的合作关系,以公共研究和私人生物技术公司以及剑桥大学和苏格兰为案例,发现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的公共和私营部门的合作是不可避免的[9]。Oscar等在开放创新框架下,发现基于大学与产业的协同效应的教育机会,建立协同缩小学术和工业领域之间的差距对双方都是有利的[10]。endprint
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建设的创新服务平台有效地帮助中小微企业提高了其技术创新能力[11]。美国政府推出的“新一代汽车合作计划”,通过“官产学研”联盟来提升汽车产业的创新能力,成功构筑起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为美国重登“汽车王国”的宝座做出了巨大贡献[12],类似的模式还包括拟定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及电子技术的行动计划(NH)、组建半导体制造技术联合体(SEMATECH)、先进制造技术(ATP)以及数字电视大联盟(GA)等,均为提高美国企业的科技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创新平台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汪秀婷在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构建平台的重要意义,并从战略的角度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总体框架及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13]。应向伟概述了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的概念及其内涵,浙江省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的现状,同时总结了浙江在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中所采取的一些有效途径[14]。翟运开在分析区域创新平台构建的驱动力基础上,指出构建创新平台是化解我国创新领域各种矛盾的必然,考察了平台和创新平台的概念演化,提出并阐述了区域创新平台的内涵,分析了区域创新平台的构成要素,并据此构建了区域创新平台的结构模型[15]。一些学者对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16-18]。这些研究大多数从理论框架上建立了概念模型,很少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也有学者从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角度进行研究。例如戴晓琳以宁夏大学为例,总结了科技创新平台在重大科研项目承担、人才队伍培养、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以及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推动地方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19]。褚浩男以吉林大学为例进行了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及运行机制的研究[20]。以政府或科研机构为主体进行平台建设,容易忽视企业在创新平台中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企业能够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把握市场对技术需求的变化,所以当企业主导平台中的科技创新时,相比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能更准确有效地指出协作中的技术创新趋势。
总体来看,国外学者对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服务创新的研究比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借助实证研究结果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国内学者对协同创新平台的研究主要从较为宏观的角度以定性及理论分析居多,理论和实际出现脱节。针对中小企业创新驱动协作平台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离散的、片面的定性研究阶段,无论是在研究方法、内容和理论上均无大的突破,特别是对平台建设路径与运行模式的研究还比较零散,缺少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可行性和可靠型有待提高。除此之外,国内现有关于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研究多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去权衡、协调,很少站在中小微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难以体现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特色。在实践领域,多沿袭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设计与管理,形成千篇一律的平台建设体系。因此,很有必要对中小微企業创新驱动协作平台进行深入、体系化的研究。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协同创新、协同发展以及政产学研合作发展等概念不断涌现,而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是协同创新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为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对科技基础条件和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2004年科技部发布了《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纲要中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公共科技资源供给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资源整合与建设。建成一批对推动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带动资源共享的试点、示范工程,初步形成以共享为核心的制度框架,构建重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信息平台。”
经过几年的发展,各省(市、自治区)都已建设并运行了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这些创新平台包括山东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山东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青岛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济南创新谷产学研融合联盟信息平台、新疆协同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江苏省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成都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国际技术转移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广东省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广东省高新区创新资源系统与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浙江省工业设计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中国协同创新网-创新服务社会化电商平台、中国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战略联盟和苏州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等。其中,广东省采取直接面向产业服务的多方共建模式,即广东省科技厅组织和支持建立的各类产业科技创新平台,通过省市两级政府、省科技厅、相关科研机构和大学等联合共建的方式,将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以及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主要任务和目标[21]。2004年以来,浙江省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基本思路,通过跨单位、跨部门、跨地区的科技资源整合,已建设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84个(其中,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8个,行业科技创新平台33个,区域科技创新平台43个)。这些平台为浙江省广大中小企业在技术咨询、分析测试、产品开发、人才培训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科技服务,平台自身也得到了较好发展[22]。
总体来看,各地区建设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模式主要基于政府、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建的模式,涉及的行业十分具体。但是,这些平台仍然以政府为主导,科研院校提供服务,政府部门推送服务的方式运行,以企业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相对较少。相对而言,中小微企业和小微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存在企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低、死亡率高、平均寿命短等诸多制约,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创新驱动措施以扶持和促进其健康持续发展。构建创新驱动的科技资源服务共享平台能很好地将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中介结构的科技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共用,最大化地发挥科技资源在社会中的经济效益。基于中小微企业创新影响因素构建的创新驱动平台更有针对性,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可操作性更强,更有利于形成中小微企业技术水平进步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创新驱动下的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多的方法和途径。endprint
三、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中小微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的构建
为中小微企业构建按需资助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有利于快速提升中小微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水平,进而推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中小微企业、大型企业、科研机构、高等教育院校、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将以创新服务平台为纽带,以政府的扶持政策为导向,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作为实现方式,利用有效缩短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的流程,通过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其提供技术转让、科技服务、科技资源共享、技术培训和人才输入,通过大型企业为其提供细分市场条件下的下游产品需求。
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将提升平台服务绩效作为目标,通过汇集区域内的科技创新要素和资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问题解决方案系统。在构建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时,应考虑到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设计服务运作流程图,或是制定相应的调整方案。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云计算技术,可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模型(见图1)。
各主体间借助云平台,使信息获取更加快捷,工作互动更加频繁,相互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协作,真正实现了各主体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既发挥各单元的能动作用,又发挥系统的整合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落实国家创新战略的主体。平台系统具体的构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一)平台的用户与服务主体
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用户包括科技创新云应用支撑平台用户、科技创新业务管理系统用户、科技创新成果服务系统用户、科技创新协同办公系统用户(即公共服務门户系统用户)四部分,分别对应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究机构以及中介机构。
(二)平台的功能需求
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通过引入云计算技术,整合区域经济体内的多种科技创新资源,搭建以网络为纽带,以相关政府部门内部云、中小微企业内部云、研究机构内部云、高等院校内部云和外部云为资源池载体的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有效缩短了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导向、资源共享等方面的距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中小微企业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的融资困难、信息资源匮乏等难题,提升中小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平台的接口需求与对接机制
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为了支撑地方政府科技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科研机构以及中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业务应用,激活企业活力,降低金融业在中小微企业的业务不良率和风险,提高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最终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活跃注入新的活力。因此,为了给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奠定开放性的技术架构,满足平台应用的整合和持续扩展性,提高响应科技创新业务需求不断变化的能力,需要应用支撑平台提供标准的接口、完整的集成机制和丰富的构建集,为平台内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提供基础性的共性服务,为各部门之间实现业务资源、数据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提供支撑,使各类科技创新办公应用能够有机结合。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应不仅能满足科技创新各类业务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其他各类应用系统的开发效率,避免同一地区内的同类平台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带来的障碍,最终实现“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四、结论
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平台的建设模式直接关乎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方向和成效。通过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概念、模式、特点与内涵的分析与探讨,总结了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企业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满足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平台的用户与服务主体主要包括企业、政府、科研机构、高校和中介机构等。探讨了平台系统建设的关键构成因素,为地方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构建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金伟.企业创新理论与企业组织创新[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10):35-37.
理查德 R 尼尔森.国家(地区)创新体系:比较分析[M].曾国屏,等,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34.
克里斯托夫·弗里曼.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国家创新系统的经验[M].张宇轩,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49.
李佳.技术能力与国家创新体系新思考:关于中国的案例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3(4):82-84.
Consoli D, Patrucco P. Innovation platform and the governance of knowledge: evidence from italy and the UK[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2008, 17(7-8): 699-716.
Weber L. Knowledge Transfer Towards SEMs in China [D].Aalborg University & University of Twente: Dissertation of Master Degree, 2010: 57-62.
Un C A, Cuervo-Cazurra A, Asakawa K. R&D collaborations and product innovation[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0, 27(5):673-689.
Theo Papaioannou. Public–private collaboration for new life sciences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cases of Cambridge and Scotland[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2011, 19(3):403-428.endprint
?scar Lucia , José M. Burdio , Jesús Acero ,etal.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based on the university-industry synergies in an open innovation framework [J]. European 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12, 37(1):15-28.
張秉福,郑方能.美国小企业发展中心计划[J].中国科技产业,1996(6):24-26.
Meyer M H, Mugge P C. Make platform innovation drive enterprise growth[J]. 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1, 44(1):25-39.
汪秀婷,胡树华.面向自主发展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构建[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2):103-106.
应向伟.浙江省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的建设及其途径[C]//杭州:中国自动化学会华东六省一市学术年会,2011.
翟运开.面向企业创新的区域创新平台及其结构模型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0,32(3):62-67.
黄钢,王宏,李颖.论技术创新主体的多元性[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4):1334-1337.
伍玉林,毕克新,郑媛媛,等.科技创新客体与文化建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9):1-2.
杨永平.中国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的剖析与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12,30(4):69-71.
戴晓琳,刘成敏,陈子敏.西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实践—以宁夏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30(2):91-92.
褚浩男.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李啸,朱星华.广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7(9):17-20.
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成效及经验[EB/OL].(2015-08-26)[2017-05-11].http://www.most.gov.cn/dfkj/zj/zxdt/201508/t20150826_121316.htm.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