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地区分布、制约因素及解决途径研究

2017-10-29 00:13高秀娟彭春燕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

高秀娟+彭春燕

[摘 要]在对现代服务业进行界定和分类的基础上,利用《中国统计年鉴》和《第三产业统计年鉴》数据,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地区分布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总体向好,但结构仍需优化。对中部、东部、西部的分区域分析表明,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地区分布梯度差异较为明显。据此,总结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地区分布;制约因素;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7)03-0057-07

Study on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constraints factors and solutions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n China

GAO Xiu-juan1, PENGN Chun-yan2

(1. School of Management,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2.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100038,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and classifying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by utilizing the data of 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and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the Service Industry.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s generally good, but the structure still needs to be optimized. The analysis of the central, eastern and western regions demonstrates that the gradient difference of regional distribution in Chinas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is obvious.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ving way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Key words:modern service industry; regional distribution; constraint factors; solving ways

一、引言

在我国,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2005年10月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21世纪以来,随着技术创新以及经济结构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服务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贡献逐渐增加,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深度转型过程中,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因此很多地区都逐步“退二进三”,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许多新型服务业态和发展模式,服务业产业形态更趋于现代化。现代服务业越来越成为我国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

国际上,现代服务业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1937年提出的,他在《后工业社会来临》一书中强调后工业社会的服务业应该是现代服务业。目前,现代服务业在国外有不同的理解,被称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1-2]、高级生产性服务业[3]、第四產业等。我国学者胡启恒、刘重、刘志彪、翟青、申志刚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借助高新技术和现代的管理方法发展起来的,具有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性特征的服务业[4-8]。徐国祥和常宁、潘海岚认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是经济在后工业化阶段所产生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9-10]。

对于现代服务业的分类,国外早期的分类研究以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划分为基础[11]。之后,Browning和Singelmann将商业产业和服务业进行了分类[12]。格鲁伯和沃克认为,现代服务业可以分为消费者服务业和生产者服务业两大类[13]。各国政府也逐渐推出官方现代服务业分类,比如欧盟产业分类(NACE)与美国发布的北美产业分类(NAICS)。世贸组织将现代服务业分为9个部门、28个服务类别和51个分部门。联合国在2002年则将现代服务业分为10个门类。国内学者对现代服务业的分类,如徐国祥等学者对现代服务业进行的分类;尚永胜提出的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但核心是生产性服务业[14]。

根据文献研究和数据的可得性,下文将现代服务业分为8个部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文化、体育和娱乐,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文中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第三产业统计年鉴》。endprint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地区分布

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以较快的速度稳定增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研发服务、金融服务、技术性服务等各种新型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提高了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有力地促进了制造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以及整个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总体规模及行业类型

1.总体规模呈增长趋势,但结构仍需优化

从行业总体规模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5年,我国现代服务业企业数量为656.10万户,年均增长18.4%,在服务业中占比达40.1%,占比较2010年高出4.5个百分点。图1中的数据表明,在我国现代服务业中,行业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金融业。其中,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行业的租赁与商务服务业,达到了一定规模,表明我国市场发达程度提高,社会专业化分工程度越加深化。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相对来说还较少,表明总体上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结构仍需要调整和优化,以进一步向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

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增速迅猛

根据《第三产业统计年鉴》数据计算,2007—2015年,我国现代服务业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趋势最快,以年均19.6%的增速发展。其次是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企业数从2007年的176677家,增加到2015年的661022家,年均增速18.7%。两个行业增速迅猛,总量初具规模。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工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各类专业化的租赁和商务需求也快速增长,行业作用日益突出;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更是代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并为其他现代服务业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工具。自2013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出现提速迹象。尤其是2015年“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信息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典型代表,企业数量也增速较快。截至2015年,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达到205.97万户,年均增长20.5%,在服务业中占比达12.60%,较2010年占比高出2.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增长是以商务服务业和科学研究行业带动发展的,增长前景十分可观(见图2)。

3.金融业的增加值及占GDP比重均最高,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与科研技术服务业排名有待提高

从行业增加值及其占GDP的比重来看,金融业数据均为最高,而且远超其他行业。这表明近几年金融行业对GDP的贡献较大。之后依次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其中,代表先进技术的信息传输业和科技服务业排名还有待提高,这表明这两个行业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对GDP的贡献率(见表1)。

(二)我国现代服务业区域分布

1.东部、中部、西部现代服务业分布概况

(1)东部、中部、西部分布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梯度差异明显。根据统计年鉴数据,以现代服务业的行业规模为指标计算发现,我国东部地区服务业企业数量显著多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甚至超过三者企业数量的总和,现代服务业的地区分布并不均衡。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企业数量差别不太明显。这表明就企业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密集度显然高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與中西部地区的梯度差异较明显。

(2)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科技服务业比重较高。就具体行业来看,东部地区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数量超过其他地区和其他行业,属于在统计范围内数量最多的行业。此外,东部地区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数量也较多。这表明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科技服务业比重较高,且我国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较好。东部地区在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形成了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并参与国际分工,形成了国际竞争力。

(3)中西部地区公共管理部门比重最高,商务服务业比重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公共管理部门的比重相对于东部地区更高,远超过其他行业。租赁与商务服务业、教育基本类似,属于第二梯度行业,而信息、科技、金融则比重较低。表明中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总体相对薄弱,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

2015年东部、中部、西部现代服务企业的数量见图3,东部、中部和西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见表2。

2.东部11省市现代服务业分布比较

我国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科研信息等高端知识性服务业比较发达,规模排名前五位的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这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处于价值链高端,其商务服务和科学研究行业在东、中、西部地区居于技术领先和引领地位。

以北京、天津、上海为例,北京市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占比较高;天津市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占比较高。上海市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占比较高。这表明东部11省内部,现代服务业的城市间结构也有所差异(见图4)。

3.中部8省市现代服务业分布比较

中部地区相比较于东部地区,在其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中起到引领作用的技术型行业比重相对低一些,而且各省区间的行业分布也不平衡。中部8省市现代服务业中,规模排名前五位的是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与娱乐业。其中排名后四位的行业较之排名第一的行业,企业数量少很多。从图5可以看出,中部地区的内陆地区,如安徽、河南、湖北等地,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要更为发达一些,其他地区则比重相对低些。endprint

4.西部12省市现代服务业分布比较

从图6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租赁与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術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数量较少。西部省区内部也存在着梯度差异,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区现代服务业相对更为发达一些。

三、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多维度和多方面因素共同交织作用的结果,其制约因素可以从政府管理体制机制、制度体系建设、市场环境与主体培育、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要素供给与资源集聚、区域协同与对外开放等多个维度划分及分析。

(一)政府管理体制存在行政约束和体制壁垒,政府管理理念和思路有所束缚

(1)国有所有制仍占主导,缺乏公平开放的市场准入体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当是经济发展和市场化的结果,即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化自由择优组合的自然进化的结果。然而目前我国对现代服务业的市场培育还不足,一方面政府越位,另一方面平台搭建等政府工作欠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条块分割、多头管理,不利于多领域交叉融合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府主导产业布局,导致相似产业的重复建设,也影响服务要素的流动和集聚,这样就挤占了市场的自行调节和优胜劣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相似产业的重复建设。(2)存在着各种显性和隐性准入障碍和壁垒。虽然现代服务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服务规范、市场准入标准以及监控体制等建设明显滞后,导致现代服务业市场内部管理混乱,各种社会资本难以进入,扰乱了现代服务业市场的正常秩序。(3)政府管理理念和思路仍停留在工业立县、立市之上。这样的理念和思路,既造成资源配置失当,又阻碍国家和地区经济结构深度转型。

(二)缺乏精准化的政策,制度体系建设滞后于实践

(1)我国现代服务业的管理部门条块分割等情况,造成相关政策呈现“碎片化”的状态。政策“碎片化”的情况更多地出现在现代服务业与信息技术融合、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中,因此在进行顶层设计时,需要考虑部门协同和政策协同。(2)政策“靶向”度不高,缺乏精准支持政策体系。虽然目前政府出台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框架,不过专门针对现代服务业各行业的政策还不完善,缺乏“靶向”性,应当进一步细化和深化。(3)存在制度方面的滞后项,制度设计与行业发展脱节。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些新兴业态,尤其是“互联网+”融合业态的出现,使得制度和政策的制订不能够同产业的发展同步或前瞻,因而,在制度和政策方面都存在着滞后项。(4)服务规范、服务标准、行业自律都存在不足。(5)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仍需完善。我国各级政府虽已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但还需要继续完善。此外,在制订政策时要注意政策的精准化。

(三)人才准备不够,配套体系不健全

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不足,人才资源总量偏少,人力资本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因而专业技术人才供给不足成为制约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以国际IT外包服务业为例,我国每年有20万岗位空缺。现代服务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从数量转向质量,从技能单一型向技能复合型跨越,动漫、文化、广告传媒、影视制作、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十多个产业中,都存在着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的短缺。

(四)技术、金融资本、土地等要素供给配套不足

现代服务业对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技术支撑方面配套不足。轻资产型现代服务业的融资方式比较单一,不足以支撑行业发展。工业用地拉升土地价格,挤占现代服务业用地需求,且现行土地分类政策并不能适应产业融合的趋势。

(五)区域协同与对外开放程度仍然不足

(1)我国现代服务业在区域产业协同方面还有待加强。不少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以自己的片区为主,很少考虑区域之间的协作和分工,不能形成区域协同和优势互补的局面。(2)产业链需要在区域间进行延伸拓展。形成“核心-外围”态势,将核心企业集中在某地区,外围企业分散在其他地区,并以资源优势禀赋进行分布,同时核心企业对整个产业链进行协调和整合,这样的话可以利用各地基础设施、优惠政策、人力资源等,并吸引更多企业加入产业链中,还可以加强区域之间的产业协同。(3)国际服务贸易占比较低,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不足。2014年我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例仅为15%,低于美国(24%)、英国(34%)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28%)等发展中国家。此外,我国自贸区引领对外开放,但是上海自贸区122项负面清单中,只有83项属于服务贸易领域。上述数据都表明,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度不足,阻碍了对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引进。(4)我国对外资准入资格、进入形式、股权比例和业务范围等多方面限制。(5)国外对我国现代服务业企业“走出去”设置了显性和隐性壁垒。(6)“一带一路”国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非常不平衡,既有可能与我国形成行业互补,也有可能阻碍双向开放。

四、解决途径与政策建议

(一)政府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

1.创新体制机制,转变管理理念和思路

各级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律,以及政府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服务意识和管理规范的认识有待深化。现代服务业不同于传统制造业,需要了解其独特的产业发展规律和发展路径,政府在管理上应区别对待。

2.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由审批型向服务型转变

首先,把中央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要求落实到位,减少政府对市场不必要的管制,逐渐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集中开展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尽可能减少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对保留行政审批的事项,压缩受理时限,规范审批程序,优化审批流程。其次,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构建具有地方特点的政府职能体系和治理结构。

3.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引导民间资金的进入endprint

政府应当积极作为,打破所有制界限,消除行业和部门垄断,开创竞争格局,在金融、保险、电信、教育、文化等方面,对内开放的同時,也对外开放,在行业准入方面给予民间投资“国民待遇”。

(二)推动关键要素的使用制度创新

1.推动融资方式创新,增加筹资渠道

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将原产业结构调整资金、全民创业资金、财源建设资金、科技三项经费等专项资金进行整合。此外,可以参照深圳模式,一是推进信贷模式创新,发挥金融机构的融资主渠道作用;二是创新担保方式,推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无形资产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租金收入质押贷款等担保形式。

2.为现代服务业提供土地政策保障

根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系统调查结果分析,我国商业用地平均地价为2062元,工业用地平均地价为492元。经过2007年土地价格的较快上升之后,全国主要城市的商业用地平均地价为4148元,工业用地平均地价为607元,商业用地价格是工业用地价格的7倍,商业用地价格过高。工业和商业用地的分类方式已经不适应产业融合态势。服务业在获得土地资源方面明显处于劣势,有必要采取一定的优先和倾斜支持政策,扭转这种不合理局面,形成相对均衡的状态。

3.为技术和研发提供支撑

现代服务业是集合知识型和技术型手段发展起来的,具有高知识性和高技术性的特征。各相关主体应当转变观念,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研发投入。

4.促进人才保障,为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

一是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相应专业课程,可以设置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中心,为现代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储备高级专门人才。制订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措施,倡导高校师生领办、兴办现代化服务机构。二是加大现有服务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多层次培训、教育的力度,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完善诸如科技咨询师、科技评估师、项目管理师、技术经纪人等专业培训和执业资格考核认定工作体系。三是推进产学研合作机制,在合作体系中,培养教师和学生实践能力。

(三)政府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维护良好的行业发展环境

1.推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建设先行

由于现代服务业中许多行业是新兴行业,缺乏成熟的行业规范和服务标准,因此企业竞争和价格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无序的混乱状态,消费者存在服务不规范的担心,进而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各省区应当把规范市场纳入发展战略规划。

2.加快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政府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及时发布各行业的信用评级信息,不仅让消费者对自身利益有了保护预期,也可以促进行业行为自律。一是要征信,尽快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发挥各类征信机构的积极性,完善个人和企业信用数据库,并重点解决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之间的信用数据互联互通。二是要用信,合理使用信用信息,尽快完善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提供集中查询服务,完善使用信用信息查询和发布、信用产品使用制度。三是要守信,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和制度来推动守信。

3.推进现代服务业的标准化规范建设

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际标准为标杆,国家和行业标准为主体,地方标准为补充的标准化体系。努力抢占标准制定权,积极鼓励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承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大力支持服务业标准化模式复制,充分发挥标准化试点的示范和辐射带动功能。

(四)提升市场环境,加强主体培育

1.规范市场秩序,培养法治环境

加强制度环境建设,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化服务业的规范服务和诚信服务意识。当前应加快相关行业服务标准的制定,如在通讯服务业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在金融、证券、保险等行业制定保护投资人利益的监管办法等。积极探索新兴服务行业如电子商务、互联网通讯等市场的竞争规则,逐步形成有序公平的竞争环境。

2.积极适应并引领消费需求变化

首先,促进服务消费的发展,使其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领域。大力促进服务创新,促进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大力促进教育、文化、医疗、养老、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推动生物医药、基因工程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现代流通等现代服务业全方位扩张。其次,促进信息消费,落实“互联网+”战略,为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3D打印、机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营造发展新机遇。

(五)加强服务质量、知名品牌和高质量服务的供给能力

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提高全社会对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重要性的认识。鼓励服务企业利用高质量的集成管理方法,整合服务全过程要素资源。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工具,创新服务质量监测与评价方法,对重点区域和行业进行分析,大力推进以顾客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质量监测与测评。

(六)深化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

1.加强现代服务业的国际交流合作

积极吸引知名国际机构参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序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对外开放,以中美投资协定谈判确立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通过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先行先试,结合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实施,有序扩大服务领域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

2.引进外资的同时,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扩大服务出口

现代服务业在“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支持有能力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到境外投资创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将“走出去”的战略落实到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上,明确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国家。具体做法是,坚持分类实施,有序推进,选择服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国际市场有需求的领域,针对不同国家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进现代服务业“走出去”的步伐。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和贸易模式,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技术和服务优势,在市场需求大、资源条件好的国家,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带动服务业行业出口,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endprint

3.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贸易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我国现代服务业贸易要搭乘“一带一路”的良好契机,积极参与世贸组织和其他机构相关国际规则的谈判,加快实现国际规则与我国产业发展的协同。发挥多边谈判“核心成员”的作用,加强与金砖国家的沟通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优惠待遇。推动全球服务业行政审批透明化,推动行业技术标准趋同。发挥多边谈判成员的作用,加强与诸如“一带一路”周边国家、金砖国家等的沟通合作,为现代服务业贸易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Simone Strambach.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KIBS)[M]//Platforms of Innovation. Gloucestershire: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2010.

Don Kemmis Scott.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EB/OL].(2006-07-17)[2017-06-20].http://www.servicesaustralia.rog.au/pdfFilesResearch/DITR-KnowledgeServices.pdf.

Beaverstock. Transnational elites in global cities:british expatriates in Singapores financial district[J].Geoforum,2002,33(4):525-538.

胡启恒.我国现代服务业[J].中国信息导报,2004(8):11-12.

刘重.论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内涵与发展环境[J].理论与现代化,2005(6):47-50.

刘志彪.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决定因素与政策[J].江苏社会科学,2005(6):207-212.

翟青.北京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學,2007.

申志刚.北京CBD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12.

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21(12):10-12.

潘海岚.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Colin Clark.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M].London: Macmillan & Co.Ltd,1940.

Browning Singelman.The Emergency of a Service Society[C]. Virginia: Springfield,1975.

格鲁伯 H G,沃克 M A.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尚永胜.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32(5):25-28.endprint

猜你喜欢
服务业发展
2019长三角服务业企业100强
上半年朝阳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632.3亿元
2018上海民营服务业企业100强
区域发展篇
2016年四川省财政补助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三)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