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

2017-10-29 08:22陈延庆陈出新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习近平

陈延庆+陈出新

[摘 要]习近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极具鲜明的系统性特征、突出的时代性特色和浓郁的民族特性,其丰富的思想内容不仅凝结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五位一体”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主体架构里,还集中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中。只有将习近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置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关键词]习近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特色;主体构架;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7)03-0084-13

On Xi Jinpings modernization thoughts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bility

CHEN Yan-qing1, CHEN Chu-xin2

(1.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 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 China; 2. Party Committee Office, Liaocheng Veterans Hospital Liaocheng 252059, China)

Abstract:The modernization thoughts of Xi Jinpings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bility are characterized by its distinctive systemic features, outsta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 and strong national character, its rich ideological content not only congeal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political reform, the reform of cultural system, social system reform and the main body structure in which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reform of the “five-in-one” promotes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overall layout, but also embodies in the strategic layout to 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run the count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and comprehensively tighten the partys “four comprehensive” to promote the socialism caus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only the modernization thoughts of Xi Jinpings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y is placed in the overall layout of the “five-in-one” and the strategic layout of “four comprehensive” can we understand his new ideas, new thoughts and new strategy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n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manner.

Key words:Xi Jinp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national governance capability; characteristics; the main framework; practical road

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學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在此基础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习近平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丰富内涵、目标任务、重要意义及其路径措施等进行了深刻阐述,构成了系统完备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该思想既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又有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因而,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完整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深入健康发展,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endprint

一、系统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习近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的鲜明特征

“国家治理”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习近平兼取古今国家治理思想之优长,博纳中外政治家、思想家之众智,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既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又有突出的时代特征,这种系统性与时代性完美统一于浓郁的民族性。

(一)系统性:习近平国家治理体系概念的鲜明特征

中国早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意识到“制度”在规范人的行为、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3]修身篇,以及“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3]成相篇等观点,在国家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深广影响。但总体说来,这些思想虽闪烁着真理性光芒,但多属“片鳞半爪”,具有孤立、片面、零星、不系统的特征。

作为新一届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善于从哲学的高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审视国家治理问题,认为治理国家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而是处于或相互促进、或相互制约的相互作用之中,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国家治理体系。

因而,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不仅明确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就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4]91,而且还特别强调,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成套更完备稳定管用的制度体系为目标指向的全面深化改革,因其系统性质而工程极为宏大,只有全面系统地改革,形成各领域改革的联动和集成,才能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除此之外,为了“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4]86,习近平亲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即因于“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4]100,“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4]102,在最大程度上防止改革过程中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系统工作思路和系统工作方法而设置的。

足见,无论是对国家治理制度本身,还是对改革与完善国家治理制度,以及对改革与完善国家治理制度的路径、措施,习近平都将其置于与其密切相关的环境及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中来理解与思考,带有鲜明的系统性特征。也正因如此,在2014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讲话中,他郑重告诫大家,在学习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精神时,“要防止一知半解、断章取义、生搬硬套,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關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体、又不能以整体代替局部,既不能以灵活性损害原则性、又不能以原则性束缚灵活性”[4]107,他还特别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105。

(二)时代性:习近平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范畴的突出特色

由系统全面的观点出发,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必然引起事物或空间场域,或自身形态及性质的改变,由此造成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因而,世间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永远处于同一状态,保持同样发展水平,而是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逐渐由一种状态流变为另一种状态,不断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提高。

运用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审视国家治理能力问题,习近平认为,国家治理能力,即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都不是一劳永逸、恒定不动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进步,在不断总结前人成功经验,吸取他人失败教训的基础上,逐渐汇集积累,由一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由原有水平提高到更高水平,从而与时俱进,不断走向现代化。

2013年,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会作说明时指出,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除些之外,习近平还曾在2012年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虽特色鲜明、富有效率,但还不尽善尽美、完全定型,需要不断完善,“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4]10。继此,习近平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和2014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的两次重要讲话中,又先后明确指出“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4]92,“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4]104。endprint

总之,既不能把国家治理制度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也不能把运用国家治理制度体系治理国家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视为恒定不动的,应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看作一种适应“时代变化”和“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过程,把运用国家治理制度体系治理国家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看成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过程。可见,时代性既是习近平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范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三)民族特性:习近平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的显著特性

现代系统理论认为,系统作为若干相互联系的要素组合而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不但其内部各要素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且系统整体与其所处的环境间也发生着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正是在内部各要素及与外部环境的多重作用之下,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力量及系统整体的结构、功能才逐渐优化,性质、面貌才不断改变。从而适应与满足外部环境的变化与调整,使系统内部各要素力量达到暂时平衡的同时,也使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处于相对适应状态,实现其自我完善与自我更新的与时俱化过程。

运用现代系统论的结构功能方法考察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习近平看到,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由该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并最终由该国人民决定,同时,人民在决定自己国家的治理体系时,又受到所处国际环境及国际潮流的深刻影响。因而,他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4]105,他还特别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4]106,既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同时,更有适应时代变化和世界潮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因为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使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结构更优、性能更佳,才能更充分发挥运用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才能有更坚定恒久的制度自信基础。所以,他反复告诫“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4]106。

可见,习近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中,既突出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整体性,又强调中国特色国家治理能力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特征。而如他所说,善于兼容并蓄、海纳百川,通过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正是我们民族的鲜明民族特性。因而,习近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既与这种民族特性一脉相承,更是对这种民族特性在改革开放、和平发展时代的发扬光大,体现着中华民族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伟大民族特性。

二、“五位一体”:习近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的主体架构

习近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以其鲜明的系统特征、突出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民族特性,包含极丰富的内容,其主体架构凝结在“五位一体”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

(—)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

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因而是一项长期、艰巨和繁重的事业。为确保改革目标如期高效实现,在改革过程中就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平均使用力量,必须找准主攻方向,善于抓住重点工作、关键领域,以带动他领域、他系统和各方面改革事业全面协调推进。

习近平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及以后多次重要讲话中,反复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4]93,“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4]94。

之所以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是因为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已初步建立,但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特别是政府和市場关系还没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还受到诸多制约,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就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未完成,尚有许多潜力可以释放。习近平就此强调“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4]94。

所以,只有紧紧抓牢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以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侧重点和突破口,才能通过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4]75,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4]77方面的功能与作用,也即更有效发挥政府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二)政治体制改革: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保障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其在受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也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体现为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会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起制约和阻碍作用。

习近平指出,我国的政治体制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是建立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60多年的实践经验之上的,体现了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一政治制度体系,虽总体看来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但也不尽善尽美、成熟定型,还需要不断完善,需要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新制度,才能更加成熟定型,从而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政治制度体系,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有效的政治制度保障。endprint

因而,习近平不但反复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才能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而且还多次明确指出,只有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完善我国现有政治制度,促进和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他在2013年1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讲话中号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变化,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决心,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在2013年12月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以及其他多次讲话中,他也反复告诫人们,既要增强政治定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要有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的胸怀与能力。

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习近平表示,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无论怎样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4]22了。因而,他反复强调,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该国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他认为,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发展中国,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4]22,“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4]21,“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不但“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4]29,而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4]21。因此,习近平坚决主张,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绝不允许任何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于中国人民”[4]30。

习近平的政治体制改革主张凝练集结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4]30的鲜明政治立场上。在他看来,政治体制改革既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定方向保障。

(三)文化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理论支撑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進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2]的号召, 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及路径措施进行具体部署前后,习近平不仅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15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先导”[4]76,而且对新形势下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系统论述,形成了其文化体制改革思想。

首先,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地位。2013年习近平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既要致力于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更应着眼于通过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而众所周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二个一百年”是到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见,其强调文化体制改革的地位和意义,正是基于通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而建立包括“文明”在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考量。

其次,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习近平认为,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也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建设重点。他在2013年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4]163,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4]160。因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4]169。可见,他仍然是从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国家、社会和人的现代化的角度来思考和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再次,强调文化自信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意义。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以及此前后的讲话中,习近平多次自豪地表示,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奋斗积累的丰厚文化涵养,聚合了13亿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走我们自己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4]171。因而,他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需要我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定作支撑”[4]172,坚信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endprint

因此,习近平不仅认为,文化体制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而且强调,通过文化体制改革而不断提高的文化治理制度体系和文化治理能力,既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理论支撑。

(四)社会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2]的精神,习近平还就社会体制改革问题进行深刻分析阐述,涉及消除贫困、发展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网络安全、国家安全、公共服务均等化、边疆民族和大学生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内容极其丰富。

第一, 明确公平正义对社会治理的极端重要性。笔者在拙文《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根本之策—政府职能体系变迁的视角》中曾提出,虽然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和现实政策改革均已取得重大进展,但群体性事件易发频发的态势未有根本改变,社会治理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其根本原因犹如学界已经指出的那样:“当社会缺乏一个公正的平台让社会各群体进行正常的利益博弈,从而导致强势群体肆无忌惮地以强欺弱时,弱势群体在特定条件下必然抱着或者同归于尽,或者‘把事情闹大的态度来反抗”[5],因而“只有通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正惠及全体人民,才是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从根本上杜绝群体性事件,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根本之路”[6]。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采纳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习近平充分认识到公平正义对社会治理的极端重要性,不但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4]13,而且强调,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但在现有发展水平上,社会还存在大量社会不公现象,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都会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问题的反映也越来越强烈,如果该问题不抓紧解决,不仅会影响人民对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且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正因如此,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以及其他会议讲话中,他反复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4]96。

第二,强调“制度”完善与创新在社会体制改革中的地位。习近平敏锐地注意到,影响和制约现阶段我国社会治理的诸多因素中,既有发展水平问题,也有制度自身的缺陷和漏洞。因而,在指出社会公平正义虽由多种因素决定,特别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同时,他还特别强调对于大量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可以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解决。所以,在要求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坚实物质基础的同时, 还强调要尽量把“蛋糕”分好。因为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只有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社会不公,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才能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使人民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诸方面持续取得进展,为运用现代社会治理制度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完善的制度保证。

总之,习近平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认为,通过社会体制改革提高社会治理的效果与水平,既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依托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目标任务以后,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又分别进一步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2],“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强化生产者环境保護的法律责任,大幅度提高违法成本。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生态补偿和土壤、水、大气污染防治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7]。为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中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习近平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思想。现择其要者,归纳如下。

第一,指出生态文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长期的治国理政实践和深入的调查研究,使习近平深知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事,既充分认识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强烈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因而习近平在2013年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6次集体学习时,除号召“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4]209外,还特别强调“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4]208,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指出这既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表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重要成果。endprint

第二,指明“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前已述及,习近平深知“制度”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长期性的意义。因而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除明确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4]210外,他还特别强调“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4]210。

第三,强调标本兼治基础上的源头治理。习近平深知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特别是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而言,仍然面临着十分繁重的发展任务,但他仍坚定地表示,虽环境治理因其历史原因而有漫长过程,却不能任由继续污染和破坏下去。因而,在明确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着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以解决人民群众感受最深切、反映最强烈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迫在眉睫问题的同时,还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4]210,主张通过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的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者,坚决追究其责任,而且终身追究责任;认为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并“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4]212,才能从源头和根本上治理生态污染和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依托,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人从事一切活动的重要出发点和重要目的。在习近平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中,如果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话,那么,通过生态文化体制改革而不断提高生态文明程度与水平,既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又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内容极其丰富的庞大系统工程,除上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五大基本领域之外,还包括党的建设等各领域制度体系及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篇幅所限,于此不一一赘述。

三、“四个全面”:习近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的实践路径

作为新一届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核心,习近平不但善于从哲学的高度,运用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把国家治理的各项制度看作一个系统整体,运用永恒发展的观点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视为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过程,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全面地分析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而且还以战略家的高远,强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同从事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光有立场和态度还不行,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举措”[4]87。为此,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国家治国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性目标

“小康”一词源于《诗经·大雅·民劳》之“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谓生活无忧、丰衣足食的状态。长期以来表达着中国人民对殷实安逸生活的向往。而从邓小平1979年和1984年分别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和中曾根康弘时先后提出的“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是‘小康之家”[8]237,“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9]62,到 1997年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及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直至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行充实完善,提出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清楚地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小康社会”的论述表达相衔接,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部署相一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除包含“建成”,即到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时,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的核心含义外,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全面”,而不只是总量和速度的扩张与提升。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10]。因而,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强调,全面建成的小康:首先是领域要全面,既是“五位一体”社会各领域的小康,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各层面的小康,即“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全面发展”[4]9的小康。因而,他强调“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11],“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12]。其次是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但56个民族“一个也不能少”,而且13亿人“一个也不能少”。因而,他強调“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13]。第三是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东南西北共同进步的小康。为此,他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包括革命老区在内的贫困地区。因而,他强调“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15]。endprint

为贯彻十八大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1]的精神,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集体会议的讲话中又做出“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4]93的指示。因而,在他看来,如果说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式和动力来源的话,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既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二)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前已指出,习近平所述国家治理体系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是由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构成的,国家治理能力即运用上述国家制度体系治理国家的能力,治理能力现代化即适应时代变化,通过改革上述制度体系,使之更科学完善,从而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可见,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既是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不断变革的过程,即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制度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即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因而,在2014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105,既不能把这两句话孤立起来理解,更不能把这两句话割裂开来对待。

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治理的各项制度业已基本确定,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遭遇的困难和问题(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情况,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多发等趋势,及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突出,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复杂等倾向等等),尽管皆有复杂原因,但单项制度不健全、不系统、不完善,加之不同制度间不协调、不协同、不匹配所导致的相互牵扯、相互掣肘和相互抵牾的情况,使制度的作用与效果大打折扣却是重要的,也是共同的原因。

正因如此,习近平的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一方面强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认为“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4]71,“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4]72,所以“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71;另一方面也主张,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既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也不是几个领域改革的简单机械相加,而是所有领域改革的协同有序推进。“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4]68,强调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体性、协调性”[4]68,“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4]68,“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4]88,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除此之外,习近平还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在于“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4]74,认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4]90,甚至上升到“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4]86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全面深化改革的地位和作用。足见,全面深化改革在习近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中地位之重、意义之大。因为“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4]86。全面深化改革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全面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方式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自从对全面依法治国做出明确具体部署以来,我国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和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协同推进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局面,但习近平敏锐地发现,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认为依法办事条条框框多、碍手碍脚,感觉还是凡事自己说了算来得痛快,因而视法律若无物,大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甚至徇私枉法。因而,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他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4]137如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司法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公民包括一些领导干部的宪法和法律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由此,习近平强调“这种现象不改变,依法治国就难以真正落实”[16],“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4]137。endprint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全面依法治国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路径措施等诸多方面。篇幅所限,仅择其要者,归结如下。

首先,突出法律在治国理政中的极端重要地位。如果说制度是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规范,在治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话,那么,法律作为通过合法程序上升到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对治国理政就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因而,习近平不但认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而且在2014年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还以法律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为例,指出“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7]。除此之外,他还特别强调,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的情况下,依法治国的地位之重、作用之大也前所未有。因而,他认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18],“是解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18],“是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19],“是我们党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发、为更好治国理政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0]。因此,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致力于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努力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各项工作。

其次,强调“全面”依法治国理政。在突出法治在治国理政中重要地位的基础上,习近平强调依法治国要全面,主张全面依法治国。其全面依法治国思想,主张不但要把依法治国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还强调要体现在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为此,他一方面坚决主张“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4]140,通过完善立法规划,突出立法重点,坚持立改废并举,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通过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提高宪法和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性和权威性;通过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和有效性;通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成全民守法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4]142,通过健全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立法体制,推进科学、民主立法等途径,提高依法治国的水平,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通过依法履行政府职能,依法进行行政决策,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等方式,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建设;通过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等制度,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等措施,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及利用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依法保证公民的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和努力提高全体人民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并相信法律不仅是全体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武器等措施,从源头和根本上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提高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水平。

第三,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来理解和对待。在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的宏大背景下提出的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自然也把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置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纳入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国能力现代化,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任务中来考量和对待。习近平在2015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中,除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其中,任何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外,他还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3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21]。前已述及,制度,特别是法律在规范人的行为、治国理政中是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全局性和根本性的行为规范,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临的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的背景下,把全面依法治国这个事关党执政兴国、人民幸福安康、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置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提到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通过致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提高各级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努力在法治轨道上展开并推动各项工作的方式,来谋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等各项工作,既十分必要,也非常及时。endprint

可见,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根本目标是要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过程的变革,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贯彻到改革、发展、稳定和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的方式,在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也即在法治轨道上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

(四)全面从严治党: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从严治党,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从而在形势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继续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风险挑战过程中永远成为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治国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始终居于坚强领导核心地位。因而,党始终旗帜鲜明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重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管党治黨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适应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背景下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战略、新思想,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事关党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习近平清醒地看到,尽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已取得重大成就,但无论是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还是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较,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能力、素质都还有相当差距。特别是新形势下,面临“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一些党员干部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而近年来发生的系列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不但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而且还严重败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长期积累而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说明滋生腐败的土壤还依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反腐败不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还具有艰巨性和紧迫性。如果不能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决进行到底,就会重蹈一些国家因腐败问题愈演愈烈,导致民怨沸腾、社会动荡、政权垮台,最终亡党亡国的覆辙!因而,习近平把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看作事关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大事,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甚至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他坚定地表示“必须下最大气力解决好消极腐败问题,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4]390,“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4]386,要坚定决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第二,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上任伊始,即于2012年12月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就此拉开全面从严治党的序幕。从作风问题入手,是因为习近平认为,作风问题虽看似虚幻,但绝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良风气,而任其自由泛滥,则会在党和人民中间竖立起一堵无形之墙,把党和群众隔开,使党失去根基、血脉和力量。所以,他指出“八项规定既不是最高标准,更不是最终目的,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是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4]387,强调这只“是提出了一个抓反腐倡廉建设的着力点,提出了一个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切入点”[4]391,要求“下最大气力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特别是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4]28,要“不断以反腐倡廉的新进展新成效取信于民”[4]391。并以此为切入点,推动从严治党向各方面全面延伸:1.强化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指出“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4]386,要求全体党员无条件严格遵守党的纪律,“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4]395,而不只是“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4]395;2.突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4]392,致力于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和提高各项反腐败制度执行力,让制度刚性运行,以“最大限度减少体制缺陷和制度漏洞”[4]392,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3.注意发挥“惩治”的威慑作用,继续保持反腐高压态势,指出“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4]394,不论什么人,不论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以减少腐败存量,抑制腐败增量,为“治本”重拾信心、赢得时间;4.注重反腐倡廉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和以深化改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强调“从思想道德抓起具有基础性作用,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的基础”[4]391,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4]15,要求改革举措体现惩治和预防腐败要求,同防范腐败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以最大限度堵塞腐败的制度漏洞,从源头和根本上预防腐败发生。

第三,强化监督制约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上已述及,习近平注意到“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4]392,所以,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也特别强调“制度”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作用。不但主张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28],要“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完善反腐败体制机制,增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效果”[4]395,而且强调要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通过强化监督,改进对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一把手权力行使的监督制约。而为了更好发挥监督制约作用,他还强调公开,要求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以便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防止制度成为纸老虎和稻草人,避免诸多腐败案例中一再上演“诸多职能部门相继‘失守,诸多相关人员先后‘失职,诸多相应制度频频‘失效”[22]的闹剧重现。endprint

可见,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仍然是通过发展和完善党的建设各项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更好发挥其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

四、结语

习近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将其置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才能更全面、深刻理解其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各领域的改革,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化的水平;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三大战略举措,在不断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才能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和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的能力,从而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实际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提高国家机构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即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内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能力保证。

[参考文献]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07-27].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htm.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7-07-2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15/c_118164235.htm.

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陈延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根本之策—政府职能体系变迁的视角[J].阅江学刊,2014(5):84-85.

陈延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根本之策—政府职能体系变迁的视角[J].阅江学刊,2014(5):8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7-07-28].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29/c64387-25927606.html.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EB/OL].[2017-08-10].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104/c64094-28009486.html.

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强调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EB/OL].[2017-08-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831/c1024-22760251.html.

习近平在江苏调研讲话[EB/OL].[2017-08-1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15/c70731-26205139.html.

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侧记[EB/OL].[2017-08-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1/22/c_1114097410.htm.

习近平到河北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强调[EB/OL].[2017-08-12].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2/31/20695848_0.shtml.

革命老区发展时刻放在心上—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侧记[EB/OL].[2017-08-1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16/c_1114394435.htm.

习近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J].求是,2015(1):3-8.

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7-08-12].http://www.npc.gov.cn/npc/xinwen/2014-09/06/content_1877767.htm.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EB/OL].[2017-08-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29/c1001-25926928.html.

中共中央召開党外人士座谈会 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7-08-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024/

c70731-25902944.html.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7-08-20].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24/c64094-

25898158.html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

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7-

08-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202/c70731-

26494744.html.

陈延庆,陈出新.论高校腐败及其治理[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6(4):71.endprint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习近平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我的女巫朋友
标题党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