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柱
【内容摘要】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应该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努力创造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将学习者的潜能真正发挥出来,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创设情境 体验式学习 有机合成材料
一、问题提出
体验,既是一种活动,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即主体亲历某件事并进行反思;作为活动的结果,即主体从其亲历中和反思中获得认识和情感。体验式学习是个过程,是个体直接认知、欣然接受、尊重和运用当下被教导的知识及能力的过程。“有机合成材料①”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二单元最后一个课题,虽然不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内容,课程标准对它的教学要求也不高,但它贴近日常生活,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因此,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社会及保护环境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科学素养。
二、过程设计与意图
体验活动一:探究塑料的性质
分组进行撕塑料绳,给塑料袋封口,修补断裂的插座的实验,并交流实验现象及成果。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再交流自己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从不同的途径、采取有效的方法去探索知识、获得能力,并从中感受物质的性质是其结构决定的,体验塑料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思想。
体验活动二:塑料瓶底数字大揭秘
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塑料瓶,观察瓶底有没有三角形,图形内有没有数字,这些数字中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设计意图】
通过查阅资料,揭示了塑料瓶底数字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科学安全的使用这些材料,增强了学生的健康意识,树立合理利用化学物质的观点,强化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
体验活动三:鉴别真伪
老师展示毛线,怎样知道它们是棉、羊毛或者是合成纤维呢?组织学生利用灼烧的方法鉴别棉、羊毛和合成纤维。展示服装标签,让学生介绍自己身上的衣服布料,体会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优缺点。
【设计意图】
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示介绍增强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同时,学生体会到了学习化学的价值,学生的情绪空前的高涨。
体验活动四:感受橡胶的特性
学生拉扯橡皮筋,燃烧橡胶碎片感受橡膠的特点,结合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交流橡胶的特性。
【设计意图】
体会橡胶的性能,了解橡胶的应用,从而全面认识橡胶。
体验活动五:合成材料的利与弊辩论赛
组织学生对使用合成材料的利与弊进行辩论。
【设计意图】
通过辩论进一步认识有机合成材料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对环境的影响。懂得了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认识白色污染,并为解决白色污染出谋划策,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三、反思与体会
1.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程要求化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在教育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帮助他们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升华情感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化学即生活理念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知识,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教材内容,将化学内容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则能使学生感到化学是有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进而能够感受到化学对生活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紧密联系生活,通过对生活中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性质的探究和新型材料性能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发挥的重大作用,相信化学必将为创造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做出更大贡献。
3.创设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②。”
将知识融于具体的探究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探索新知识的愿望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是学生司通见惯的材料,但由于平时没有对它们的性能进行探究过而只是靠着生活的经验来判断,所以学生很难从化学的视角更深入的了解它们的性能和用途。在教学中,结合相应的知识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教给学生探究的思路和方法。从教会学生探究到带领学生探究,再到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以此使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得以提升。
【注释】
①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02-111.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红旗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