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红燕
习作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近年来,尽管不少名师就如何提升习作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并总结出了不少相关教学模式,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要改变这一状况,不仅需要理论界的学术引领,更需要理论结合实践的扎根式研究;不仅需要相关习作教学理论(模式)的观照,更需要在人本理念指引下的草根实践。本期特从一线教师的自由来稿中选取了部分相关优秀论文,以专题形式予以刊发,以供大家学习讨论。
【摘 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进行习作教学时要基于学情,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关注学生习作的整个过程:找准“生长点”,立足“最近发展区”;点燃“兴趣点”,激活学生的表达欲;直面“困难点”,传授习作的方法;抓住“着力点”,以评促改,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立足“四个基点”,就能将教学成效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以生为本 作文教学 兴趣点 生长点 困难点 着力点
写作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是习作教学的关键,是教学的主体。习作教学中,不管是目标的设立还是环节的设计,都要指向学生,为了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习作过程中的“兴趣点”和“困难点”,关注学生表达能力提升的“生长点”和“着力点”。立足这四个“基点”的习作教学才是有效的。
一、找准“生长点”,觅得“最近发展区”
最有实效的课堂就是教师本着“一课一教”的心态,找准学生的“生长点”,将这一点开发下去,挖掘透彻,找到“最近发展区”,实现学生的“一课一得”。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常问问自己:这节课的目的在哪里?学生的习作能力获得了怎样的提升?
一节课,我们着力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让学生获得一项语言表达上的能力。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所得必然就多。
以笔者五年级下学期的习作课《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为例。五年级学生对于将人物写具体的技巧已经基本掌握,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如何把人物写生动,即学习通过“联想和烘托”将人物特点表现得鲜明。具体目标为:
1.通过准确的言行描写突出人物特点,能展开合理的联想把人物写生动。
2.体会侧面描写在表现人物特点中的作用,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这种方法。
3.享受与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乐于修改习作。
为了突出运用“联想和烘托”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课堂“生长点”,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疯狂动物城》中“闪电”的视频,通过共写人物之后的讲评,学生很快发现了写好人物的好方法——“合理联想”和“侧面烘托”。电影片段的引入,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剧中的主角特点异常鲜明,“朱迪”作为衬托人物,表情和动作都很有文章可做。这样通过一个有趣的视频片段学写作,就能立足“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搭建习得新知识的桥梁。
基于学情,目标的设置和环节的设计都应包含符合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需求的“生长点”。确立了“生长点”,再去寻找“最近发展区”,使得目标技能成为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
二、点燃“兴趣点”,激活学生表达欲
兒童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较为直观,决定了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比较关注,决定了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与兴趣点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的“兴趣点”,激活学生乐于表达的欲望。
(一)创设情境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在情境中作文,写现场,写现实的可观可感的“眼前”的事物,体验有了,感受有了,再通过教师的“教”,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动笔,也容易实现真实的表达。他们能将情感变为文字,变为贴切达意、形象生动、活灵活现的文字。只要情境创设合理,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二)明确读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自我表达,即你希望你的表达能被谁理解,你的表达对象是谁,等等。与人交流,则更需要交流对象的理解和共鸣。也就是说,学生的文章能触及的人,都可能成为读者,而不仅仅只有教师。作文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懂得,我们是为读者而写作的,即要明了作文要“写给谁看”,学生心里知道了他的习作是有人要阅读的,那么,这就成了他快乐自由表达的源泉。
(三)变换形式
儿童的兴趣点往往会落在新鲜的事物上。在作文教学中,有时我们只要稍稍地将作文的题目、作文的术语、作文的技巧变换一种形式表达,变成一个学生觉得新鲜的词语,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教师在教学中,把题目变换成《这件事,我很想告诉你》,学生就有了兴致,觉得有话可说了,选材的时候就会去找他脑海中印象最深的、最想表达的题材。又如,在写人作文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是“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如果教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来开一个故事会,你把身边某一个人的某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如果大家牢牢地记住了,那么,你就是故事大王。儿童的世界里,一切都是故事。这一变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故事性写作”还可以唤起学生美丽动人的童心。
三、直面“困难点”,搭好习作“脚手架”
吴忠豪教授在全国第二届“新体系作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指出:作文教学,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习作的困难和过程,教学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获得习作的方法,让习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时常会有“力不从心”之时,这时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就显得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突破“困难点”,为学生搭好习作“脚手架”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范文引路
有时,出示范文就是对学生最好的帮助。当然,范文是在学生习作前还是习作后出示,这要根据情况来选择。
一位教师在教学六年级下学期的作文课《写毕业赠言》时,先引导学生试写,发现作文形式比较古板,学生很难写出别具一格的赠言来,当即出示了几则“诗词式”的别样赠言。endprint
[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
]
[丈夫:
相逢留恋情几许,
见君一面芳千忆。
恨破红尘伤别离,
晚报浓愁无好梦。
无名氏
(这是一首“藏头诗”)]
接着,教师又出示“歌词式”“格言式”“数字式”的赠言范例。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写出了各种各样富有创意的赠言,马上就突破了赠言形式单一的局面,能力获得了提升。
(二)图式帮助
在记事作文中,学生最大的困难就是不能将事情发生过程写清楚、写具体。这时,引入“图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图式”可以将脑海中的事件可视化、清晰化、具体化。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习作《我学会了》的教学。写一种本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是最困难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画图式,理清写作的顺序。一个学生画了《我学会了包饺子》的图式:
擀饺子皮→形状擀不圆→包饺子馅→第一次失败→再次尝试成功
教师展示这一图式,让其他学生说一说,这位同学学习包饺子的过程中,让人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是哪些部分。学生就会将目光聚焦到“怎么学会”的细节上,即“怎么学会把皮擀圆的”“怎么包馅才成功”等等。提问之后,让这位学生在主要环节边上继续画分支线,如“谁教的”“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动作和心理活动”等等。
画图式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整理思路的过程,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叙事模糊的问题。
(三)改变角度
笔者在教学《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时,针对学生选材上的局限和在“写什么”上存在的困难,将第一次备课时设计的“找一找熟悉人物身上有什么明显的特点”改为“给出特点,去找对应的人”。这一角度的改变,学生的思路一下就被打开了。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1.出示第一组词“智多星、小书虫、飞毛腿”,说说你想到了谁。
2.出示第二组词“马大哈、手机迷、购物狂”,说说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引导学生把关注点从学校拓展到了家庭。
3.出示第三组词“达人、 高手”,说说所想到的人。学生再一次把选材范围扩展到邻居、社区人员等。
4.出示“……”问学生:那么,除这些以外,你还想到了哪个特点鲜明的人呢?
经过一番交流,学生的写作思路一点一点地被拓宽,写作热情也在交流中被点燃。显然,这个设计搭好了选材上的“脚手架”。
四、抓住“着力点”,做足评价修改功
《课程标准》提出了习作建议,要求学生在实践中练写,在自改互改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师的习作方法指导是到位了,但學生真的能理解吗?成果怎样呢?学习效果的保证才是习作课的真正要义。所以,习作课的点评修改是重要环节,不能忽略。
(一)评改及时
课堂中,教师应在学生动笔练习并有了切身实践的体验之后,再开始点评赏析例文或学生习作。讲评也要有针对性,即这节课教什么就评什么,紧紧抓住训练点的落实情况展开。紧接着要组织学生修改。此时,学生正处于有新认识和新收获的状态,动笔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趁热打铁,现学现用,我们会欣喜地发现学生的成长。
(二)方法多样
除了提倡自改、互改等作文修改的形式之外,我们还可以在修改方法上作一些引导。以往的习作修改,学生往往都是静悄悄进行的。我们可以尝试改变方法:先指名学生在班上大声朗读自己的作文,然后大家评议;再引导学生都来当一回“朗读者”,把最得意的修改之处读给同学听,或者课后读给父母听。耳朵有时比眼睛更灵敏,所以朗读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修改方法。
(三)评价激励
一位教师教学作文课《写好人物对话》时,在学生二次习作之前,将“评价清单”出示在大屏幕上。具体内容为:
提示语写得符合人物身份吗?(符合:100分)
提示语放在合适的位置了吗?(合适:100分)
做到语句通顺、正确使用标点了吗?(正确:100分)
有了科学而有激励性的评价标准,评价和修改就聚焦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提示语符合人物的身份并且位置合适。为了争取得到100分,学生会有意识地在习作中将本课习得的写作方法运用到人物描写中,教学就更扎实高效了。
新课程理念下的习作课教学,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关注学生习作的每一个过程,顺应学情,立足以上所述“四个基点”,将教学成效落到实处,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勇,梅玲,卞志娟.让习作教学的“教”真正发生——以苏教版四上习作5《××的自述》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教学,2016(25):26-34.
[3]肖俊宇.仰望作文教学那烂漫星空[J].语文教学通讯,2015(9):4-8.
[4]丁炜,徐家良.小学生写作学本的编写理论与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5.
(浙江省衢州市实验学校 324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