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作文也要“走心”

2017-10-26 00:40吉红云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7年9期
关键词:走心儿童

吉红云

【摘 要】活动作文教学需要搞活动,但不应该简单得只剩下“活动”。课堂上,教学的重心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学的展开要关注学生的写作动机。要顺应自然,尊重儿童,吻合儿童的生命轨迹,切合儿童的内在需求。这样才能打开学生言语的枷锁,唤起学生言说的欲望,真正体现活动作文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活动作文 儿童 习作学情 习作行为

近日,学校一位教师送教下乡,准备了一节四年级的作文课,考虑到是借班上课,学情不明,最终将课型敲定为活动作文课。这位教师选取了孩子们喜欢的“扭扭棒”(一种可以任意弯曲、折叠的手工材料)作为上课的活动材料,前后试教数次,几易其稿,删繁就简。我们来看看这节活动作文课前后的变化。

【第一次教学】

教者根据“准确运用动词写出自己的创作过程”这一主要教学目标安排了如下教学流程。

1.教师用几根扭扭棒现场示范制作“毛毛虫”,学生根据教师的动作选出合适的动词贴在黑板上。

2.学生用表示顺序的词介绍教师制作“毛毛虫”的方法。

3.学生用扭扭棒自己创作。

4.学生用表示顺序、动作的词说说自己创作的物品。

5.范文引路,学生练写片段。

此次教学,学生在教师预设的程序中学得很匆忙,每个环节有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最后还是没能完成片段写作。教学中,教师花大力气指导学生准确地使用动词和表示顺序的词来描写创作过程,但事与愿违,从课堂的实际反馈效果来看,学生在交流创作过程时,语言枯燥简单,句式基本雷同,只是就事论事地介绍自己的创作步骤,教学一度陷入了僵局。

【第二次教学】

教师将原先的教学目标重新作了调整。围绕“能写清自己创作过程中的故事”这一主要教学目标,整个教学流程的安排简约而“走心”。

1.学生用手中的扭扭棒自由创作。

2.师生交流创作过程中的故事:你刚刚用这些扭扭棒做成了什么?怎么会想起做这个物品的?你在创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3.学生练写片段。

4.佳作赏析。

这次的教学环节非常简洁,但学生的交流欲望却异常强烈,争先恐后地要跟大家分享自己创作过程中的故事,语言鲜活,富有童趣。以下是笔者听课过程中记录下的一些精彩片段。

生:我看着这堆五彩缤纷的扭扭棒,心想:爸爸怕蛇,不如,就做条蛇来吓吓他!

生:小蜗牛怎么只有一个触角呢?呀!都怪我!忘了小蜗牛有俩触角了!只有一个触角的小蜗牛那不成怪物了吗?最后,我灵机一动,把一根橙色的扭扭棒小心翼翼地穿进小蜗牛的身子里。哈哈!我的小蜗牛又“重获新生”了!

生: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手中的四色花总有点儿不对劲,是哪里呢?仔细一瞧,原来是有片花瓣儿趁我不注意时挪动了位置。唉,真是个调皮的家伙啊!

……

【反思】

同样的活动内容,为什么习作效果就大不相同呢?仅仅是教学环节的前后顺序稍作了一番调整吗?活动作文的教学,我们又该注意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两次教学行为背后产生的思想变化。

一、活动作文的重心确立要尊重儿童的习作学情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作文教学,大家对活动作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的确立关注明显不够,很多时候教师是处于茫然状态的。

第一次教学,教师把本次活动作文的训练重点定为“准确用动词按一定顺序写扭扭棒的创作过程”,所以课上耗费大量时间,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贴动词卡片,用动词介绍教师的创作流程,用动词讲述自己的创作过程,但教师煞费苦心的指导并没有换来学生言语表达上的多大进展。

对四年级学生而言,用动词准确描写创作过程显然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那为什么教学设计之初,教者就这么肯定地将本次教学的重心指向此处呢?

还得从活动作文的现状说起,目前很多教师对活动作文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解决学生无话可说”这一层面上,搞个活动就是为了给学生找“下锅的米”。有了“米”,接下来就是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客观叙述并搬到作文本上,这也是该教师选择活动作文作为送教内容的初衷。鉴于这样的认识,于是就有了:不管是给几年级的学生上活动作文课,不管学生之前有没有过类似的活动训练,凡写比赛类的活动,课上的教学重点就是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描写;凡写动手操作类的活动,课上的教学重点就是指导学生准确使用动词。而且不管学生之前有没有写过,习作水平已经训练到了什么阶段,每次都是从零教起,因为这样才能展现教师指导的过程与痕迹。

其实,当我们真正站在儿童的角度来考量这次扭扭棒的创作过程,就会发现当初教学的重心是不太准确的。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准确使用几个动词对他们而言已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他们有了渴望表达的欲望与冲动,他们一定会在脑海中积极搜寻贴切的动词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这才应该是本课写作指导的主要落脚点。活动作文不是教学生“照相”,客观地记录下活动的整个过程,而应该是教学生“素描”,带着情感、体验、思考与温度,勾画富有个性的画面,表达富有个性的思想,这才是活动作文的重要指向。判断活动作文重心的依据应该是儿童,而不是我们教师的“想当然”,只有站在儿童的角度确立活动作文的重心才能循乎事物的本性。重心确立对了,时间花得才有价值,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

二、活動作文的教学展开应关注儿童习作行为的动机

习作是儿童生命的一部分。如果儿童有了表达的欲望,那么一定是他到了不吐不快的时候,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燃点,及时点燃学生表达的火花,学生自然会活泼地、高兴地叙说。扭扭棒的多变与创作上的无限可能无疑对孩子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与诱惑,课上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自由创作,在动手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创作体验,就能为后来的言说提供最真实的材料。

但遗憾的是,第一次试教时学生的双手被无情地“束缚”着,课堂上,学生真正动手玩扭扭棒的时间不到5分钟,大把的教学时间都被教师挥霍了,用去执着地做了一件事——“教”学生习作:怕学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教师示范;怕学生说不准动词,先行板贴;怕学生写不出好文章,范文引路。结果,四五十个人的班级,最后几乎人人都用扭扭棒制作“毛毛虫”,四五十篇习作都去写怎么做“毛毛虫”,教师一厢情愿地范做、范说、范写并没有给本次习作教学带来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示范多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就会受到禁锢,这是必然的结果。

第二次教学时,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变化,由指挥者变成了引领者、点拨者,由一手包办的保姆变成了倾听者、分享者。思路一变天地宽。课上,教师让学生先自己动手创作,因为有了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去自由创作,孩子们在没有任何精神负担的状态下尽情把玩扭扭棒,几根小棒在他们的手中变出了各种花样,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走的,正应了那句话,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作品做成了,儿童最渴望的就是与他人分享个中的故事了。这个时候,教师紧紧抓住儿童的这一心理,适时引导他们围绕几个问题与他人交流自己创作过程中的所做、所想、所见。“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此时的言说、表达就真正成为儿童的内心需求,习作行为就这样悄然发生了。

叶圣陶先生强调:语言发生的本身,是为着要在人群里表白自我,鸣发内心感情。课上的变化代表的不仅仅是前后教学流程的一次简单调整,更是对儿童习作行为的一种人文关怀。它顺应了儿童渴望创造、积极展示的天性,在他们想动手创作的时候解放了他们的双手,在他们想动口交流的时候解放了他们的喉咙。习作已然成为他们交往的一种需要,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活动作文教学需要搞活动,但不应该简单得只剩下“活动”。它要顺应自然,尊重儿童,吻合儿童的生命轨迹,切合儿童的内在需求,这样才能打开儿童言语的枷锁,唤起儿童言说的欲望,真正体现活动作文应有的价值。

(江苏省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 226600)endprint

猜你喜欢
走心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做一名“走心”班主任
李安:拍片靠科技更靠“走心”
与家长相处要“走心”
从“听”音乐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