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居霞
摘 要:文明习惯是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体现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说养成一个好的文明习惯对一个人非常的重要。幼儿期是人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所以在幼儿期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对其以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家庭是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多的教育环境,家庭教育对幼儿文明习惯养成有重要的关系。
关键词:文明习惯 家庭教育 幼儿
一、幼儿文明习惯与家庭教育
1.幼儿文明习惯与家庭教育的含义及内容
文明习惯就是一个人长期在生活上形成的一种文明礼仪,它是一个人经过很长时间养成的一种生活的风格。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的生活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根本。幼儿的文明习惯有生活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等,在家中,父母要教会孩子不能直呼长辈的名字,不管是家人还是客人,见面都有问好,会说“早上好、下午好、晚安”、“再见”、“谢谢”等文明礼貌用语。吃饭时不说话,不挑三拣四,不浪费粮食。与人交谈不插嘴,注意倾听,别人睡觉时不影响他人,不随意接受陌生人的礼物等,要尊老爱幼,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物等。[1]
2.幼儿养成文明习惯与家庭教育的意义
(1)幼儿养成文明习惯有助于其健康成长
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修课,让幼儿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有利于他积极健康的成长,有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将会受益终身。
(2)幼儿文明习惯体现了家庭教育的成功性
我坚信“一个优秀的幼儿背后自然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每一位孩子出生以后,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盲目给他们报各种补习班,希望他们不要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却忽略了最重要的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2]
二、幼儿文明习惯的缺乏及原因
1.幼儿不文明行为的产生及表现
幼儿天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而幼儿的辨别能力又弱,他所表现出来的不文明现象全都从周围的环境中学习来的,说脏话,浪费食物,破坏东西,抢别人的玩具,排队、上下楼梯时互相推搡、插队,稍不顺心就对别人大喊大叫、乱扔东西,甚至大打出手等都是模仿来的。
2.幼儿缺失文明习惯的原因
(1)教育方法和家长观念的错误
言传身教自古以来都被很多教育家所提及和认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见到长辈要有礼貌,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破坏花草树木,可是家长却在公共场合抽烟,大声喧哗,随地丢垃圾,在孩子面前说别人的坏话等,家长自己都做不了,就很难教育孩子了。有一次在公交车上,一位妈妈带着大约四、五岁的孩子,车上上来了一位老人,小孩准备给老人让座,可是被妈妈拦住,小孩一脸的不解。在这个例子中我相信这位妈妈是爱孩子的,但是她错误自私的教育方法成了孩子以后养成文明习惯的绊脚石。
(2)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我们的孩子置身于一个大的教育环境,好奇、好动、好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在这个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极其冷漠,比如说:同一楼层的邻居,见面都不打招呼,久而久之影响到幼儿,致使孩子见了老师、同学、客人也不问候,很多公共场合不雅的行为,粗俗的言语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
(3)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严重脱节
幼儿园要求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帮家人扫地,板凳子等,可父母怕幼儿帮倒忙或嫌慢,就一手代劳,老师要求幼儿饭前便后洗手,可父母不洗,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说脏话,这些不文明的行为经常映入幼儿的眼帘,无疑带给幼儿负面的影响。[3]
三、家庭教育中幼儿文明习惯的养成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培养幼儿文明习惯的保障,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提到“做父母的对待子女应当想到有礼貌,切不可欺骗小孩子”。父母的教育观直接决定了孩子的一生,作为父母,必须高度重视孩子的第一次,第一次是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的开始,如果第一次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与认真对待,就错失了教育孩子良好的机会。[4]
2.应用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1)言传身教法
言传身教被我国古代很多教育家认可,我认为“身教重于言教”,作为家长要尊重幼儿,对孩子说话要有礼貌,很多人认为,我们是大人没有必要对孩子客气,正是这种想法使他们说话不注意用词,不懂礼貌,而恰恰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
(2)强化法
斯金纳提出过行为强化法,“强化法在幼儿文明礼貌行为的培养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强化法又分为积极法和消极法”。在积极强化法中,以表扬和奖励为主,它能刺激幼儿保持兴奋地良好状态,变得积极虚心,乐于接受别人的建议。消极强化法以批评和惩罚为主,幼儿还小,尽量少用此法,以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让幼儿有内疚感,有改变不良行为的倾向为标准。
(3)暗示诱导的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用暗示和诱导的方法来培养幼儿文明习惯非常有效,因为当你直接提醒时,可能会伤害到幼儿的自尊心,比如说,当孩子做事三心二意时,我们不直接教育孩子要如何做,而是以故事“小猫钓鱼”中的小猫暗示幼儿,家长可以说:“妈妈刚才给你讲的小猫为什么没有钓到鱼呀”?这时孩子就会想到,这种方法即保持了和谐的气氛,又不会伤到孩子。当孩子独自吃好东西时,家长可以用故事《孔融让梨》来暗示幼儿或用诱导的方法培养幼儿的的礼让习惯,可以说:妈妈今天有点不高兴,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刚看到一个小朋友没有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他的好朋友,妈妈喜欢有礼貌的孩子,这时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就会给你让食物。
总而言之,幼儿文明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家庭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文明习惯,为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獻
[1]朱卫清.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06。
[2]易冰.《幼儿文明礼貌习惯养成教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3]陈鹤琴.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05。
[4]郭雨欣.《幼儿文明行为的现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