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云
摘 要 论文探讨了民族地区图书馆史分期的分期标准,按照国家发展重大政策的变化、民族工作重大政策的变化以及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的标志性事件相结合的分期方法,将1978年以来民族地区图书馆史划分为4个阶段,并对各个时期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概述。
关键词 图书馆史 民族地区 历史分期
分类号 G258.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7.10.xxx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eriodization of the histo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brarianship in ethnic minority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changes in the major national politics,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plans for ethnic groups as well as landmark ev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public librarianship, the development discourse in this discussion is divided into 4 stages. This paper also giv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ethnic minority librari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Keywords Library history. Ethnic minority region. Historical periodization.
0 引 言
在當前的中国图书馆史研究领域,学者在图书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中积累了一些独到见解。谢灼华先生以中国社会历史分期和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主线,将中国图书馆史分为封建社会时期(上古—鸦片战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新中国的图书馆事业(1949—) 四个阶段[1]。程焕文先生将建国以来的图书馆事业分为四个阶段:现代图书馆兴起时期(1949—1965)、现代图书馆停滞时期(1966—1976)、现代图书馆复兴时期(1977—1991)、现代图书馆黄金时期(1992—至今)[2]。除此之外,吴稌年先生认为图书馆历史分期应突破社会历史分期划分标准的局限,从图书馆的基本规律出发,依据图书馆中轴的转换,以图书馆组织独立运转为目标以及知识的存量和流量为划分基本点,将图书馆史分为收藏中轴期(至18世纪末)、教育中轴期(18世纪末至20世纪80年代)、自由利用轴心期(20世纪90年代起)[3]。以上图书馆史研究多从宏观视角出发,探讨整个中国图书馆史发展的整体历史脉络,然而,当前学界对于专门图书馆史的研究探讨较少,尤其是对于民族地区图书馆史的分期探讨尚有欠缺。
民族地区图书馆在保障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与阅读权利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地理、历史、意识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的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内地特别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制约我国图书馆事业均衡发展的“短板”。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民族地区图书馆已走过30余年的风雨兼程,对这段历史的回顾梳理需要进行合理的历史分期。否则对于历史的研究就难以体察其中的幽明互见,就难以对历史进行科学的阐释与构建。因此,历史分期是民族地区图书馆史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与把手。
1 分期标准与依据
1.1 分期标准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历史分期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衡量图书馆史分期标准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作为一种唯物史观,恩格斯对此进行了具体的阐释:“逻辑的研究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4]122恩格斯的观点指明了在理论研究中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性,这种思维方式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性。民族地区图书馆作为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种特殊现象,在历史分期中也应遵循“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力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图书馆史进行历史分期时,既不能忽略它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联系,又不能简单地把它同一般的‘历史分期的概念等同起来。”[5]一方面,任何图书馆的发展都脱离不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与社会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图书馆又有其特殊的矛盾性,这种特有的矛盾是导致图书馆发展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为图书馆有限的信息资源与读者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图书馆正是在调和馆藏拥有与读者需求的矛盾中不断实现进步与发展。因此,在对民族地区图书馆史进行分期时,既不能忽视外部环境对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造成的影响,同时也不能忽视民族地区图书馆自身的发展规律。
1.2 分期依据
按照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划分标准,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史的划分必须基于对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过程的考察,又要善于从历史事实和现象中发现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揭示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由于民族地区图书馆既属于图书馆工作范畴,又属于民族工作范畴,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史既是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史,也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发展史,且都脱离不了我国发展的整体进程,同时具有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因此,具体分期可以考虑以国家发展重大发展政策的变化、民族工作主题的变化、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为主要分期依据。endprint
1.2.1 国家发展重大政策的变化
国家制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影响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重大会议和重大活动,往往决定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也必然影响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由于民族地区自身发展能力较弱,国家一直以来对民族地区给予各种倾斜与扶持政策以加快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1982年,国家在制定“六五”计划中首次提出“县县有馆”的发展目标,并强调“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边境地区的文化事业,建设和扩充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影剧院等文化设施”[6]。2014年,文化体制改革对统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新要求,“通过增加专项资金、转移支付等手段,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惠民工程的专项补助,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在区域和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7]。 2015年1月14日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体制,加大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总则第八条规定:“国家扶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协调发展。”[9]总而言之,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2.2 民族工作重大政策的变化
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民族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民族关系的确立以及不同时期民族工作主题都对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979年6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人民政协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的开幕词中指出:“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陸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10]186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确立,成为新时期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1982年,“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正式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随后的中共十二大、十五大政治报告、十四大修改的党章,以及《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沿用了宪法中的表述。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以来,在继承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基础上,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经过对新形势民族问题的综合分析,在1992年召开的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11]386“加快发展”首次被引入民族问题的阐释当中。2003年3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少数民族界委员会联组讨论时,首次明确提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就是我们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12],从而确立了“两个共同”作为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新世纪以来,为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国家专门制定了《关于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2007)、《少数民族事业“十二五”规划》 (2012)。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领域,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意见》[13](2000)、《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14](2009)(以下简称“意见”) 等,这些文件都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进行了明确规定。如2009年《意见》 确立了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图书馆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覆盖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主要指标接近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少数民族群众读书看报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开展文化活动难等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弘扬”[15],由此指明了新时期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方向。
1.2.3 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除了国家整体发展进程以及民族工作主题变化之外,民族地区图书馆史分期还要考虑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特殊性。相较于一般意义上的图书馆,民族地区图书馆具有不同于一般图书馆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⑴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特殊性。为满足民族地区读者需求,民族地区图书馆将收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献作为馆藏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通常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献在图书馆藏书体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⑵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少数民族有着共同的阅读需求,在阅读心理、阅读倾向与阅读习惯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往往反映了特定民族共同心理的需求。因此,民族地区图书馆服务大多从满足少数民族读者阅读需求为出发点,提供满足民族地区读者特殊需求的服务。例如,新疆自治区图书馆设有专门的民族文献借阅室,一些图书馆还设有少数民族分馆,专门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民众提供报刊、图书的借阅服务。⑶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民族性。通常图书馆人员构成要求少数民族工作人员必须占有一定的比例。⑷服务方式的特殊性。我国少数民族多聚居于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形成了适合特殊地理环境的流通服务方式。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牧区、山区、戈壁、沙漠等地方以发展多功能流动文化服务方式为主,出现了诸如乌兰牧骑、乌兰包克其(蒙古族语,“红色书包”之意)、流动图书车等独具特色的服务方式。⑸职能的特殊性。民族地区图书馆往往在保存优秀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提高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的矛盾性体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有限的信息资源与少数民族地区各族民众不断增长的文化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信息需求的特殊性要求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必须提供与其宗教信仰、语言习惯和风俗习惯相适应的信息资源,也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存在,使得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在不断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各族群众文化信息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与发展。因此,历史分期过程中对影响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应予以重点考虑。
2 民族地区图书馆史的具体分期endprint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将1978年以来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尝试划分为四个阶段。
2.1 恢复时期(1978—1982)
1978—1982年,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恢复时期。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各项事业进入发展的新阶段,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最为重要的是,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党中央重新确定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为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党中央加强了对图书馆事业的统一领导,实施了一系列有关图书馆事业建设与发展的政策,明确了各系统各类型图书馆的方针与任务。1978年4月24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关于图书开放问题的请示报告》[16]3-4(以下简称《报告》),对“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和图书禁锢思想进行了批判,明确了图书管理、借阅的界限;同年11月13日,國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印发了《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工作条例》 (试行草案),进一步对图书馆业务与管理进行了规范。1980年5月2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第23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17],对图书馆事业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建国三十年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历程及经验,分析了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决定在文化部设立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管理全国图书馆事业。1982年12月,文化部正式颁布了《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18]280,明确了省、市、自治区图书馆的性质与基本任务、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内容等,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各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这一时期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要特点为“调整与恢复”。首先,恢复办馆数量,民族地区图书馆机构得到明显增加。截至1982年,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数量达到407所,比新中国成立时增长了28倍之多,可见增长速度之快[19]。其次,办馆条件得到改善。1980年,除西藏自治区外,其余4个民族自治区均有省级公共图书馆。其中,宁夏自治区图书馆总建筑面积为11675平方米,在5个民族自治区中排名第一,其次依次为:广西自治区图书馆(4500平方米)、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3472平方米)、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3155平方米)、新疆自治区图书馆(2302平方米)。除此之外,在设置上均有与之相适应的书库、阅览室和工作室,公共图书馆建筑功能日益完善。再次,对藏书进行清点整顿。在藏书整理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开始尝试使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对藏书进行分类整理。最后,图书馆建制得到恢复。1980年内蒙古杭锦后旗图书馆恢复建制,1985年林西县图书馆从文化馆独立出来,重新恢复图书馆建制[20]101。在多民族省份的四川地区,1975年一度并入文化馆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图书馆于1981年恢复独立建制;1979年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图书馆逐步增设了专职管理人员,1980年原由文化馆代管经费逐步实现了独立管理[21]115。
2.2 缓慢发展时期(1983—1991)
1983—1991年,为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缓慢发展时期。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座谈会以“加强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开创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新局面”为主题。该会议是建国以来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进行全局商讨,对如何加强与改善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建设进行了专门而深入的探讨,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的重视。本次会议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进入历史发展新纪元。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年,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发出《关于加强和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对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购书经费、藏书建设、服务方式、人员队伍建设以及对口支援等进行了具体规定,为20世纪80年代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这一时期国家加强了对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统一领导,使得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开始步入正轨。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也逐渐将图书馆建设纳入当地重要工程项目当中,并逐步增加了对图书馆事业建设的经费投入比例。据不完全统计,1980至1990年的十年间,广西自治区各级地方政府在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达到4792.7万元,灵山、田东、邑宁、贺县、阳朔、玉林等61个县、市先后建起结构合理、具有民族特色风格的新馆舍,全区县级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达到1059平方米,改变了过去图书馆有牌无舍、租用旅社、占用庙堂等现象 [22]。二是,文献资源建设不断加强。内蒙古图书馆加强了对蒙古文文献的收集,到1985年已达5万册;鄂尔多斯市图书馆拥有各种地方文献、民族文献达上万册(件),相关报纸13种,杂志34种,并加强了对全国蒙文出版物的订购;呼伦贝尔盟图书馆设立专门的蒙文部对蒙文文献进行管理,在特藏部设立关于地方文献、民族文献等,并加强了所辖少数民族自治旗文献资料的专藏建设[20]106。三是,服务业务进一步拓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的生产和经济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将为生产和经济建设提供有关资料视为己任。新疆图书馆编制了《新疆主要农作物病虫害资料索引》 《馆藏农业书目》[24]155;广西自治区图书馆编制了《广西自然灾害史料》《广西气候史料》《馆藏种植、养殖图书目录》 《馆藏经济作物图书目录》 等,另外编制了《水稻栽培》 《农药使用》《环境保护》《亚热带水果栽培技术》 等文摘[24]158。四是,自动化建设开始起步。在图书馆自动化探索方面,内蒙古图书馆走在了前列。早在1984年,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召开图书馆工作现代化会议时,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便把研制蒙文文献计算机管理系统列入议事日程,与内蒙古电子计算中心开展合作,着手研制蒙文目录自动化管理系统[25]。在双方共同努力之下,1985年,“微机蒙文图书目录管理系统”被成功研发,并于1986年7月11日通过了国家技术鉴定。五是,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人才队伍日益强大,共同组建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多元民族成分的图书馆建设队伍,为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所需的智力支持。截至1989年,民族地区图书馆职工总人数达到6507人,比1981年增加了3654人。这些图书馆工作人员中有58%来自37个少数民族,男女比例为3:5,大专文化程度占27%,中专学历占16%,中学水平占57%[26]。2.3 快速发展时期(1992—1999)endprint
1992—1999年,为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时期。1992年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三件大事,对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在国家层面上,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重要讲话,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27];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目标;其次,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二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28],确定了20世纪90年代民族工作的主题,对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三是,国家正式提出“边疆文化长廊”工程建设,加大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带动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这一时期,我国图书馆事业整体发展呈良好态势,图书馆开始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探索发展道路,进一步朝着自动化、网络化的方向迈进。此外,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起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
在此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各方面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1) 图书馆机构数量快速增长。截至1999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767个,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数量为670个,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数量占全国公共图书馆的比重达到24.2%[29]。1996年7月,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结束了西藏一直以来无省(自治区) 级公共图书馆的历史[30]。(2)文献资源总量进一步扩充。截至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图书馆总藏量为683万册,比1979年401万册增长了0.7倍;广西自治区为1312万册,比1979年的581万册增长了1.25倍;西藏自治区为60万册,比有数据记录的1980年增长了2.52倍;宁夏自治区为380万册,比1979年的156万册增长了1.44倍;新疆自治区为579万册,比1979年的107万册增长了4.41倍[31]。(3) 信息资源共享意识进一步提高。1990年4月,在云南大理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研讨会上正式以“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要振奋精神,走联合开发的道路” [33]为主题,对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问题进行了首次专门探讨。(4) 少数民族文献标准化著录与编目得到发展。内蒙古图书馆不仅编制了《蒙古文文献著录规则》,并成功研制了“微机蒙文图书目录管理系统”“现代蒙古语文数据库”“蒙文信息处理系统”等[32]。(5) 图书馆学术交流进一步增强。1996年1月,中国图书馆学会批准成立了民族图书馆委员会,挂靠在民族文化宫,常设机构为中国民族图书馆,并于同年6月西藏自治区图书馆开馆之际,在拉萨举行了正式成立大会[33];1998年4月,中国图书学会第5届学术研究会在上海成立,会上决定设立少数民族图书馆专业委员会,挂靠在中国民族图书馆[34]。此阶段的民族地区图书馆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渗透与运用,引起了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系列业务领域的变革,使得传统的图书馆逐渐向现代化转型。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这一时期我国图书馆行业出现了“有偿服务”等现象,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整体呈现出非理性,也对民族地区图书馆造成了影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图书馆历史发展的曲折性。
2.4 全面发展时期(2000—至今)
2000—至今,为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全面发展时期。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发展的阶段,国家的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中国图书馆事业迎来历史上的繁荣发展时期,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经过改革开放20余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缩短东西部发展的差距问题,世纪之交,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决策,将此作为新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与此同时,为了带动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发起了“兴边富民”行动,大力加强对边境民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根据我国国情,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西部和边疆地区,从以上国家的政策来看,加大对西部和边疆地区的建设,实质上就是加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这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奠定了全面发展的基础,标志着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进一步加强与完善了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2014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17个,5个民族自治区图书馆数量总计439个,占全国比重达到14%[35]。(2)人均拥有馆藏量增加。截至2014年末,全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总藏量为0.58册,宁夏、内蒙古自治区均达到或接近全国均值。其中,宁夏人均为1.04册,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名列全国第3位(前2名分别为上海3.04册、天津1.05册);内蒙古與全国水平基本持平;新疆0.56册,接近全国均值[36]。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得到进一步丰富,加强了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3) 读者服务理念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服务在自由、平等的图书馆权利理念的影响下更加人性化,在国家“三馆”免费服务政策实施下实现了免费开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使得服务重心进一步下移,基层图书馆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4) 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电子阅览室推广工程”“数字农家书屋工程”的不断推动下,民族地区图书馆数字化有了较大进步,2009年,宁夏自治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数字图书馆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了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村村通;2013年6月,宁夏图书馆数字化体验区建成并投入使用[37]。(5) 图书馆学教育进一步加强。新世纪以来,为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一些民族地区高校开始设置图书馆学本科专业,如贵州师范大学管理科学系(创办于2002年,并开始招收本科生)[38]。此外,2006年内蒙古包头师范学院开始开办图书馆学专业,2009年齐齐哈尔医学院新增图书馆学专业。总体来讲,进入新世纪,民族地区图书馆从快速发展转向全面发展,从数量的提升转向质量内涵的提升,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
3 结语
合理的历史分期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所谓的“合理”是在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框架下的相对合理。分期是研究者出于研究实践的客观需要的一项主观意愿行为,正如爱德华·卡尔(Edward H. Carr) 所言,“把历史分成若干时期并不是一种实际情况,而是一种必要的假设,或者思想工具。这种假设或工具只要能说明问题便能发生效力,并且是靠解释发生效力。”[39]63由于研究价值观不同和目标导向不同,以及在历史研究中对于划分标准和标志性事件着眼点不同,由此造成了历史时期划分结果的差异。因此,历史分期的目的在于对历史观念的阐释与论证。本文中所提出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史分期方法的合理性体现在文既考虑到了中国图书馆事业与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整体语境对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造成的影响,同时兼顾了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把握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发展的特殊本质与规律。对于1978年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史的研究,历史分期只是基础性的工作之一,要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生动地展现出来,还需要大量的史料作为支撑,更需要将历史观念注入其中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论证,而这正是当前民族地区图书馆史研究中亟需丰富与拓展的重要内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