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英姿 覃美鸿
【摘 要】本文以上林县职业学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研究对象,探讨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技巧,以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为切入点,针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现状与技能水平,充分挖掘培训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通过教学技巧的凝练和培训方法的创新,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为县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技能培训 教学技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B-0043-02
教学技巧一直是学校中心工作的永恒话题。其理由:一是当今时代以知识爆炸为特点,知识老化、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作为以服务经济发展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其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内容的更新又不断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与其相应的教学方法不断充实和完善。二是随着教育理论和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的结构和形式也发生深刻的变革,与其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延伸。三是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差异,由此带来千差万别的学习差异。针对个性特点,有的放矢,是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使得教师不懈追求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况且,待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一般都具有文化基础知识差,职业活动习惯积淀少的特点。面对着技术含量高、课程难度大的职业培训,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掌握一项技能,就得借助培训过程的教学技巧,促使培训效果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技巧一:突出动手能力,追求最大效益
一方面,我国职业培训课程习惯于传统职业教育的三段式: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造成理论脱离实际,这种按学科传授专业知识,对职业活动而言,是碎片化知识,不经过梳理就不能形成专业知识,更谈不上把这些专业知识应用到职业活动中。另一方面,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效果与传授途径高度正相关。假设学习者处于最佳学习状态,那么学习途径分别是:听+看+做,对应的保持效果分别是 35%+50%+90%。显然,仅当耳、眼、手同时并用,才能取得学习的最高效益。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每一节课的设计着眼点放在“听、看、做”三者相结合上呢?正是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我们以突出动手能力培养为切入点,针对待转移劳动力的现状、知识与技能水平,把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融为一体,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进行培训。例如,本校在为县糖厂开展的电焊工培训中,把实操培训课堂搬到糖厂。通过真实工作场景,把相关安全、理论知识和实际焊接练习融为一体,在工人掌握基本焊接技能以后,结合糖厂工作需要进行实地焊接操作:从焊机的准备、安全防护、操作过程到撤离现场等,一一进行现场演示、讲解。这种“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模式,与传统三段式培训模式相比,不仅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而且按工作过程培训,把岗位要求和行为规范融入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中,实现零距离向企业输送学员的目标。与以往劳动力转移培训相比,学员不仅上手快、企业爱,而且合格率高,合格率比以往提高了 10 个百分点 。
技巧二:案例引导,兴趣为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员获取知识技能的兴趣点,可以减少学员获得知识的疲劳,可以降低教师组织教学的难度,可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兴趣点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把握的深度和广度,源于教师对培训学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源于教师对学员心理活动的体验程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探索职业技能培训技巧中,我们始终要求培训教师与学员广交朋友,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和求职欲望,抓住他们的兴趣点,通过历史故事、成功案例、他人经验等形式,导入课题,引人入胜。 例如,本县乔贤镇绿浪村六荣庄建档立卡贫困户覃氏两兄弟,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为了脱贫致富,读完小学就早早外出打工。由于没有文化和技术,多年来一直从事苦、脏、累、险工作,不仅待遇低而且体力消耗大,现渐感力不从心。当他们知道家乡举办电焊工培训班后,毫不犹豫地返校报名。由于文化水平低,在学习中非常吃力,屡想放弃。但培训教师紧紧抓住他们想“脱贫致富”强烈心愿,并对电焊工感兴趣的特点,一方面从生活上关心他们,另一方面从学习上帮助他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刻苦努力,两兄弟终于考取了电工作业的上岗证和等级证。兄弟俩再次转移就业,哥哥在本地从事机修焊接,弟弟到广东江门当电工,兄弟俩月收入 8000 多元,比培训前提高了50%。不仅使家庭脱贫,而且他们的励志故事还被人们传为佳话。
又如在讲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时,教师利用条形磁铁、螺旋管线圈和灵敏电流计等实验器材,重新演示法拉第在英国皇家科学院做的实验,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向学员讲法拉第当年在英国皇家科学院做实验的故事。用故事的趣味性,激起学员对专业知识的兴趣;用故事的思想性,唤起学员对发电机原理的思索。整堂课下来,通过故事的兴趣连线,把师生双向互动紧紧联系在一起。
技巧三:抽象知识形象化,基本原理通俗化
如果说“案例引导,兴趣为师”是教学技巧的方法表现,那么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基本原理通俗化”则是教学技巧的技术体现。其操作难度在于教师如何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和实际经历。比如电工培训中的“电流”概念,既看不见又摸不着,这一关键的抽象概念,对于后续建立电位、电压和电能等概念至关重要。为了形象化,人们通常类比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流”概念来进行解释,继而建立水位、水压、水能的概念。经过这样的抽象知识的形象化处理,学员不仅理解快、掌握好,而且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本质特点全然尽收。又如电工培训中给学生讲述电机原理时,关于导线(线圈)、磁场方向和导线受力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左右手定则来判定:电机处于“电动”状态时用左手定则判定、电机处于“发电”状态时用右手定则判定。可是学员学完之后,通常还搞不清楚何时伸左手、何时伸右手,在这一点上混淆不清。据此,我们向学员提供了乒乓球的标准发球动作——左动右发(即左手抛球、右手发球),寓意左手定则用在电动机,右手定则用在发电机。这一通俗化的记忆处理,让学员全然释解,再也不必為何时伸左手、何时伸右手而发愁。
当然,把抽象知识形象化,基本原理通俗化并非易事。首先,类比的形象事物与抽象知识要具有可比性,类比的通俗表述与基本原理要具有相连性;其次,形象化通俗化的事物一定是学员非常熟悉的;再次,在形象化和通俗化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过度的形象化和通俗化,反而不利于新概念的建立和对新原理的理解。
技巧四:感情催化,智力开花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情感交流互动的活动,感情交流越全面,对学员技能的提高也就越快越全面。著名的心理实验——罗森塔尔效应揭示了这一规律。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 50 年多前,从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各班随机抽样了三名学生,向校长和相关老师提供了“最有发展前途者”的 48 个人名单。要求他们保密,以其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8 个月以后,罗森塔尔对这 48 名学生进行复试,结果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较大进步,且性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跟别人打交道。随机抽样的结果之所以产生如此神奇的效应,罗森塔尔是这么解释的:相关老师收到“最有发展前途者”名单后,通过态度、表情、体谅等情感因素,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则给老师积极反馈,如此循环反复,学生的智力、成绩以及社会行为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由此促使学生都取得了进步。这个实验的结论是,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着这一理念,我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改变因培训时间短、任务重而忽视情感交流的做法,通过强化管理,加强情感交流,切实帮助学员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利用情感催化,促使学员的智力开花结硕果。如前面说到的覃氏兄弟“脱贫致富”的案例也蕴含这个道理。
综上所述,从一个侧面充分展示了教学技巧是一个集教育思想、行为手段、语言表述等诸多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技巧,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所以“教学技巧”是永恒的话题,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探索。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