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颍
摘 要:语文学科集认知价值、工具价值、文化价值于一体,内涵极为丰富。儿童语文学习的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课堂实现智慧型的语文教育,培养智慧的儿童应如何做起?教师只有从儿童出发,努力寻求突破方法,有效运用教学策略,准确探寻儿童“心灵乐园”,才能完美对接语文和儿童的关系。
关键词:语文课堂 求知兴趣 生活经验 有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1-0133-0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应从儿童本位出发,设计符合儿童视角,迎合儿童情趣,彰显语文学科独特价值的课堂。当前,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纷繁复杂的训练目标,使得语文课堂的高效构筑迷失了方向,语文课堂中的儿童,也缺失了自己。无视儿童的求知兴趣,摸不准儿童的认知经验,缺乏有效评价儿童的方式等错误的教学行为,都导致语文课堂流失了营养土。
“一个科目是单调乏味还是引人入胜,授课教师往往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1]为此,语文教师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应特别保护、鼓励学生乐于学习、敢于表达,善于提问的样态,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让课堂真正成为儿童的“心灵乐园”。
1 营造“乐学”氛围,激活主动参与的求知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该巧妙营造“乐学”的氛围。语文课堂上,除了按部就班地设计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灵活机动的课堂结构外,还应注重课堂开始时求知兴趣的培养,让语文课堂变成浪花朵朵的海面,处处涌动着主动参与的“波浪”。
1.1 课题引问,设置悬念
通常,一篇课文的标题是对文章的提纲挈领,也是文章的窗户。如若透过这扇窗户借用儿童之眼发问,可灵活巧妙培养儿童质疑的能力,同时也能触发其对文本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贵有疑,根据文本特点,在教学中,笔者注重用问题启发儿童的求知兴趣。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鸟岛》,新课伊始,先用问题“你们去过哪些岛?”启发学生接触“岛”这个概念,板书“鸟岛”。读课题后,让学生述说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兴趣高涨,他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鸟岛在哪里?鸟岛上有多少种鸟?为什么这么多的鸟都飞到这个到岛上?带着求知的欲望和兴趣,随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查找信息。这样,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更高了。
1.2 巧设导入,扣住心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若课堂开始的几分钟能迅速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强烈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求知兴趣,能为之后的课堂活动做好铺垫。播放歌曲、诵读儿歌、竞猜谜语都能为学生营造“乐学”氛围,导入的短而精,也要讲究时效性。
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第二课时,因为本文是说明文,笔者考虑到海底世界的视频播放,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对接下来的学习意义不大。因此,笔者以海底的海龟、水母、寄居蟹、海星等图片为索引,“你认识它们吗?有什么特点?”引导他们说一说。此环节诱发了他们的求知兴趣,为之后的说明方法的片段练笔,也埋下了伏笔。
“乐学”氛围的营造,最先应起于课堂开始,在较短的时间内,需要教师动用身心智慧去引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
2 尊重“心灵”主体,挖掘生活经验的精彩纷呈
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由于基础、阅历、环境等原因,对每一篇文章,每一幅图画,每一道风景,在理解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韵味,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 也正是如此。“人们在理解世界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知识结构网络”[2],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源于生活,幼小的孩童因为心理的柔弱和惧怕,常会不自觉地丢弃原有的“认知”,盲目追随教师传授的知识。所以,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上教会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活化语文教材,让学生“驕傲”起来,敢于直抒己见,敢于和“权威”挑战。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1》一课时,由于科技时代的的发展,学生年龄又小,“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大传统节日的概念相对比较淡化。若直接问学生对于节日的了解情况,肯定有一定的难度。恰逢寒假刚过,笔者翻出QQ空间里,家长晒出的学生们在家里贴春联、包饺子、拿压岁钱、吃团圆饭、大扫除等照片,问一问照片上的同学正在干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说个不停,节日的距离,一下子和学生们贴得很近。教授“端午”时,在理解“粽子”一词时,笔者让孩子看着实物来说一说属于他的生活经验。在学习“团圆”一词时,又紧紧联系“中秋节的晚上,你们会干些什么?”这一问题,来巩固“团圆”的深刻含义。
孩子就是这样,只要你信赖他,为他的生活经验分享搭建好舞台,尊重“心灵”主体,给足足够的时间去感悟他的生命印记,去潜心默想属于他的人生日记,他也会信赖你,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展现出精彩纷呈的生命阅历来帮助你实现语文课堂的目标,从而实现文本与生命的完美融合。
3 善用“评价”标尺,塑造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有主见的孩子是值得欣赏的。我们既要培养孩子直抒己见的品质,同样也要培养孩子不断反思自己、解剖自己的品质。要孩子学会反思自己的所言所行,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评价引导。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育更要重视对“人”的关注,利用好“评价标尺”,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正确的激励性的评价,也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恰当引导学生,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也是构筑儿童“心灵乐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学生回答的问题或动手做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兴趣以外,教师还应采取必要的‘外部激励措施。”[3]学生只有在老师真诚的赞美下,从从容容地学习,踏踏实实地探究,真真切切地对话,才会自然而然地对学习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学习也就成了自身的需要和快乐的源泉。学生有了良好的心境,经过一次次地努力,又一次次获得教师所期待的学习效果,他的好学程度就会一次次得到增强。endprint
笔者在教学《闪光的金子》最后一小节时:许多年来,徐虎利用休息时间走遍了千家万户,给大家带来了方便,人们都说他的一颗心像“闪光的金子”。读了这一小节,你想对大家或者对徐虎说点什么?学生沉默一会儿,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1:每次值日的时候,我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干得少点,学了这一课,我懂得了我这样做是很自私的。
师评:知道错误就能改,你也能成为徐虎。
生2:我班的张小然同学每次大扫除时,总是爬高爬下擦窗户,各种活儿抢着干,他是我班的“徐虎”。
师评:他也是老师的榜样,我们都要学习他。
生3:上次我生病没来校上课,晚上李燕同学来看我,还给我讲了老师上课的内容。我非常感谢她,下次有机会我也要给大家带来方便。
师评: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你会学也会做,为你点赞。
在这个世界里,孩子表现的是“真我”:行为是率直的,没有一丝一毫刻意的虚假和伪装;言语是真诚的,完全是真情实感的流露;心灵是洁白的,像天空中飘舞的雪花,洁净、晶莹、美丽。课堂上评价的形式很多,有效的激励性评价和即时评价成为语文课堂较好进行的“助推器”。学生在交流时,教师给与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做出独有的判断学习。当学生回答出现错误,教师能尊重差异,借機在点拨中引导,使得课堂评价这把标尺督促学生们都能全方位、立体化的去反思自己的行为,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发展空间。
实现语文课堂的灵动,探寻儿童的“心灵乐园”也并非一日之功。“教师在教育时必须排除成人的‘自我中心,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4]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找准语文课堂和儿童之间的“平衡按钮”,必须成为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督促者。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实现生命成长的对话者。“尊重孩子的人格,让孩子的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是我们教育理念的最高层面。营造“乐学”的氛围,尊重“心灵”的主体,善用“评价”的标尺,才能让儿童拥有尊重和理解,生成性的语文课堂才能更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获得了“心灵乐园”的满足,儿童才能像小鸟一样在语文课堂这块多彩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参考文献:
[1] (美)雷夫·艾斯奎斯.卞娜娜,译.第56号教室的奇迹[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84.
[2] 李新宇.语文教育学新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4.
[3] 赵国忠.教师最需要什么[M].南京:江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67.
[4] 成尚荣.构建生活的课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4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