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蘋一 于鹏宇
摘要:本文从学生主体关系回归的视角来研究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问题,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关系回归的含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确立将学生作为主体的工作思路,坚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与学生的教育互动。同时,本文对目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分别从主体地位、教育实践及教育互动三个层面探讨了强化学生主体关系回归,重构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和谐关系的可行性方法与举措。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关系 回归 高校辅导员 学生 和谐关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关系回归的含义
教育是认识活动,也是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虽然存在一种外部施加影响的过程,但其主题却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1】但长期以来,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还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发挥,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有掌握教育信息的优先权、垄断权,使受教育者处于服从和被动接受的地位,由此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不平等、单向度的关系,削弱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递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机会均等,为教育主体的平等交流提供了社会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客观上促进了学生主体关系的回归。
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主体关系回归,简单地说,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作为工作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与学生的主体互动,重视、培养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充分尊重
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存在以说教、灌输为主的现象,教育者通过自己的权威优势对学生进行单向知识传递和引导。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对学生硬性灌输较多,引导和启发不够,致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正常发挥。另一方面,由于辅导员与学生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社会责任不同,加之辅导员是道德的典范,并拥有评奖、评优、助困等权力,强化了辅导员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受到了限制和约束,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尊重。
(2)教育主体间缺少有效交流
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应建立在相互尊、相互理解的基础上,但由于当代大学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愿意和辅导员主动沟通交流 。在学生眼中,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始终是师生关系第一,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学生往往对辅导员产生畏惧心理,与辅导员谈话时心情复杂,很难真实表达内心的困惑,造成辅导员无法了解事实真相,不能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困惑或问题。其次,由于辅导员的多重身份,导致事务性工作较多,无法安排更多的时间主动地深入学生开展思想交流。但是,鉴于学生工作的特殊性,辅导员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才能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这种客观上需要和主观上不愿意之间的矛盾,导致相当一部分辅导员未能真正的深入学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缺少有效交流。没有交流的过程,也就缺乏共同语言,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就谈不上相互对话、相互沟通、相互理解。
(3)教育主体间存在信任危机
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是最直接的。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事务的主要实施者,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解决学生的需求相对滞后,这种现象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再加之决策的不确定因素、制度与情感的冲突等矛盾都是引起教育主体间信任危机的主要因素。从个体层面,“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完善与逐步成熟的交叉时期,在人际关系中易受到自我同一性意识的影响,产生一种对自己与他人人际关系的设想与期望。当这种期望与实际情况有差距时就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2】比如,在奖助学金评选、党员发展、学生干部选拔、各类评优等问题上,学生认为辅导员安排与自己的预期不一致时,就会表现出表面的臣服或强烈的逆反心理,而这种逆反心理会通过晕轮效应扩散,并影响到其他同学,从而造成一种不信任氛围,导致教育主体间的信任危机。
三、强化学生主体关系回归,重构辅导员与学生和谐关系
(1)在主体地位上,促进学生主体性回归
要想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将主体地位回归学生,首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摆脱“行政人”的角色。需在意识上确立学生教育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在行动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通过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学生发挥潜力。辅导员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促进学生话语权回归,做到真正了解学生需求,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2)在教育实践中,加强主体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勇于实践的态度和能力。教育家杜威曾说过:“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源,却不能迫使马饮水。”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过程中的单向灌输背离了教育的目的,实现教育目的需依靠师生间的双向良好互动。辅导员在与学生互动时,一要足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自由、民主、平等的原则,充分听取学生的合理建议;二要提升个人魅力,增强教育互动中的角色威信。要用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充分展示理论魅力,让学生产生亲近感、认同感;三要提高教育互动中的语言感染力;四要善于运用情感互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只有加强与学生情感上的互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对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健康人格形成积极而有效的影响。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与互动,使两支队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和相互促进的和谐人际关系。【3】
(3)在教育互动中,把握好师生角色关系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双方在交往的过程中,需遵守交往共同体内的规范、准则,相互履行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承认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只有把学生作为平等的教育主体来对待,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情感,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教育主体间才能真正建立起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教育活动,充分發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工作中,辅导员合理把握好与学生关系的度,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更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为了最大限度地、有效地为学生服务,辅导员可以采取咨询式或指导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采取柔性的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J】.教育研究,1998,(9):17.
【2】白仲琪.大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人际信任危机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
【3】杨建义.序差互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系的实践形式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