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正确运用学具,可以提高趣味性、直观性和参与性。学具操作首先要明确目的,与观察、思维、语言描述结合起来,还要准确把握学具操作时机,建立必要的操作常规。
关键词:数学学具;课堂效果
小学数学教材非常重视通过学具的摆一摆、拼一拼等活动,让孩子们直接感受数学知识。但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推广和普及,数学学具的应用研究有所弱化,这种现象是很不可取的,因为这两者教学手段是各有特点的,前者更多地依靠音像艺术,后者更多地依靠学生的动手操作。从学生的参与度来说,后者更优于前者。小学生定力差,你叫他们长时间观看一个视频资料,注意力很难持续集中,但如果你叫他动手操作,则会积极参与并会长久关注。
正确使用学具,充分发挥学具的功能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操作的最终目的。我们在小学数学学具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明确操作目的
操作的目的主要有三点: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激起孩子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意义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兴趣的引领常常占据主要地位。当他们把学具当成玩具进行把玩的时候,学习活动自然就不知不觉地进行了;②运用学具组织教学和孩子们课下玩玩具有实质性的区别,前者是一种有目的的、指向性很强的学习活动,学具的设计渗透知识性,有利于让孩子们感知即将要习得的数学知识;③运用学具实施数学教学的着眼点是:通过感知,形成丰富的表象,引发思考,使学生的思维牢牢紧随在知识探究的链条上,并不断保持思维水平的循序渐进。例如:学习“9和几的进位加法”这个内容,一般采用的是“凑十法”。在讲述“9+3”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让学生拿出9根小棒放左边,再拿3根小棒放右边,通过实物直观地看到9与3的表象,要合起来是多少,先把左边的9凑成10根,因此要把右边的3根小棒分成1根和2根,并把操作过程用简便的图解表示出来。思考过程是9+1得10,再加2得12。当学生“思而不得”的时候,或者学生思路不畅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解释,仍然让他们再摆一摆,再想一想,使操作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思维过程。待学生通过多次操作茅塞顿开的时候,让其脱离操作,凭借刚刚获得的感知计算“9+5、9+6、9+7…”最后师生一起归纳“凑十法”的 要领和方法。
二、操作要与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起来
学具的操作并不是单一动手触摸实物,它是在思维引导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一项课堂探究活动。学具怎样摆才能解决所要习得的知识,是需要一边动手操作一边思考的,操作中遇到疑惑是需要语言交流或讨论的。所以,在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前应让学生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整个操作的全过程,然后引导学生用语言完整地表述出来。有目的地观察,这个目的是什么?就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观察什么?观察学具的数量,观察同学如何摆以及摆的结果。同时还要开动脑筋,思考为什么这样摆。使学具的操作变成一种处处充满思维的智力活动,在此基础上,再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实现内化。用语言完整地表述出操作的全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整理,成为某类数学知识中的一环,加深了孩子们对新知识的巩固,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科学把握操作时机
学具操作并非每一堂课都进行的,要视教材的内容而定,该操作的要及时操作。而有的教材内容不需要学具操作,就不能勉强安排,搞形式主义。就一堂课而言,学具操作也要根据内容要求把握好具体的操作时机。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学生比较陌生的,感知过程中缺乏生活原型的,可以布置课前查阅资料,自制学具,提前操作,使学生的探究心理超前介入;②对于那些综合性强,非常关键的问题,以及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适宜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必要时还要诱导学生一步一步的反复操作,使孩子们一点一点感悟,不断降低认知的“难度”;③有些内容简单易学,不需要课内操作,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一是对课内所学的知识加以印证,促进巩固,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学具的制作和应用,是为学习探究活动服务的,把握好时机才能相得益彰。课前操作利于引发学生的兴趣,课中操作利于调节学生的兴趣,课后操作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同时机目的不同,效果不同,但都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情科学把握。
四、建立必要的操作常规
一年级学生刚接触学具,有一种新奇感,很喜欢经常拿出来看看、玩玩,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加上低年级学生接受系统教育时间短,自有约束能力差,有的根本不听老师的指挥,有时会将学具随意放在桌子上任意摆弄,时不时的还会掉在地上,发出较大响声,分散了其他學生的注意力。如果重新收集整理,需较长的时间,这样反而影响这堂课教学内容的完成和落实。因此在学具使用前必须加强管理,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建立必要的操作常规。
首先,学具发下去之后,利用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看看、摸摸、摆摆,认识学具的各种颜色、图形的名称及各自数量,使接下来的操作准确、快速。其次,使用激励语言,对学生提出纪律规则,要求学生在使用时听从老师的统一指挥,学具当用则用,当停则停,力求行动一致,不能随意独立行动。再次,要求学生注意学具的摆放位置及顺序。尽可能使学具一律放在课桌的某一位置,使之整齐美观。操作时应先左后右,先上后下,不能搞错。最后,要求学生使用后及时整理装盒,便于下次使用。同时对规范使用,按正确顺序操作的学生或小组提出表扬,使其养成良好的学具操作习惯。
参考文献:
[1]陈理定,潘海燕,罗俊荣.算用结合该如何操作更有效[J]教育视点,2015(10):136.
[2]范晶.小学数学计算兴趣的培养探微[J]读书文摘,2017(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