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和电影比较鉴赏的教学尝试

2017-10-21 08:41汪洁丽
写作(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小组合作课外阅读

汪洁丽

摘要:高中生的课外阅读比较零碎,在网络文学盛行的时代想要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比较难。本次教学尝试着让学生们利用课外阅读和阅览课的时间将阅读小说和鉴赏电影结合进行比较鉴赏,从而增加阅读兴趣,提高学生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比较鉴赏,再将小组合作、自主展示的方法贯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合作、表达提升自己,展现学生主体性地位。

关键词:课外阅读;比较鉴赏;小组合作;学生主体性

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静心读完一部优质小说,尤其是纯文学作品,而非网络小说,于大众而言似乎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而看完一部电影似乎要简单得多。学业压力重大的高中生,完整而深刻的阅读则更少。当我们的学生越来越熟知那些被改编的网络小说时,现当代文学中的精粹作品却少有人问津,余华小说《活着》正是其中的一部。

《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要在学生有限的阅读时间内,找到合适的阅读文本,进行有效的教学引导,选择阅读原著再跟改编的电影进行比较鉴赏得方式进行教学尝试,形式上比单独阅读更有新意,想必可以使阅读更深刻,思考的角度更加多元。选择余华作品《活着》和张艺谋电影《活着》再合适不过。

笔者将小说《活着》和电影《活着》作为一个尝试,教学安排如下:

一、鉴赏目标

1、让学生把握小说中作者的观点和电影中传达的主题,感受两者的差异。

2、督促学生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适时找到一个比较的切入点,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3、各小组将讨论鉴赏小结制作成多媒体在班集体中交流展示,组织评奖。

4、让学生自选论点将观点整理成一篇小论文。

二、鉴赏安排:

第一阶段:初读原著小说《活着》,整理读书笔记。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能感知小说的内容,并做好相应的读书笔记。由于小说《活着》篇幅不是很长,要求学生花两周左右课外的时间完成阅读,并做好摘录整理。要解读《活着》这部小说就必须好好去了解小说中的时代背景,在这一阶段的阅读中,主要是让学生抓住小说的细节,感受时代的特点,通过课余查找资料的形式,了解到“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这两个主要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去思索“活者如此强烈而卑微是因为什么”?从而能对小说中无处不在的“活着”提出质疑,引领学生做好读书笔记,整理好提问,再上阶段的文本初读之后,按照学生的读书笔记中提出的质疑,将内容相似的组合成小组。从而可以进入下个阶段的。

第二阶段:观赏张艺谋电影《活着》,精读原著《活着》比较鉴赏,小组合作讨论,确定展示内容。

本阶段第一步即在第三周花了一节阅览课和一节自修课,全班一起观赏张艺谋的《活着》,在读过原著之后,再看电影版本学生们的感触很多,无论是对主题的理解,对背景的处理,相关人物死亡的安排,政治讽刺内容的增加等角度,都值得学生进行比较探讨。本阶段的第二步,结合电影再去精读小说进行比较,小组合作讨论,确定好本小组将要展示的主题,同时也在大致确定自己将要撰写的小论文。

观影后的一周半内,各小组讨论,定稿,再选出组员制作展示文档,教师一一指导,对重复的内容进行删改,引导学生去突出自主确立的独特主题,制作好演示文稿,同时挑选好小组主讲人员。

第三阶段:展示小组比较鉴赏成果,撰写小论文。

这一阶段根据确定的比较主题,班级同学大致分为六个小组,六个小组的展示主题分别是第一组“比较电影和小说中悲情命运下的积极意义”;第二组“‘活着孰轻孰重:比较电影与小说主题的差异”;第三组“从对‘有庆命运的处理看电影和小说的不同批判倾向”;第四组“且看电影和小说《活着》中的黑色幽默”;第五组“遭‘禁播的电影VS受‘传播的小说:看两种艺术形式对历史背景的处理”;第六组“比原著多出来的‘皮影戏”。根据展示小组的演讲的生动性,展示文件的制作效果,以及比较内容的深刻性几个要点有学生评审团评出了前三名,分别是“‘活着孰轻孰重:比较电影与小说主题的差异”,“从对‘有庆命运的处理看电影和小说的不同批判倾向”以及“遭‘禁播的电影VS受‘传播的小说:看两种艺术形式对历史背景的处理”,设置了一二三等奖项,并颁发了奖励,作为对同学们的奖励。

这个阶段剩下的就是撰写议论文,按照前面的过程,请同学们自己找好观点,选取合适的材料进行论证,要求不少于800字,可以是对小说和电影的评价可以是对小说或电影中情节和主题的思考。

可以说这三个阶段进阶有序,在前面的铺垫之下,加之再次对文本的细读,想写出逻辑严密点的议论文己非难事,学生能在两种艺术形式的阅读比鉴之下,从微观和直观的角度去分析,再整理表达。这样的体验可以使他们阅读文本,鉴赏文本,表达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鑒赏启示:

尽管历时数周,但是看到学生能在合作下展示有效的探究主题,能在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写作,也算是这次教学的最大的收获。正如普罗塔戈所说:“大脑不是等待被填满的容器,而是等待被点燃的火炬。”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语文素养不是很好,但是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展示,去写作。经过这次教学尝试,也让教师和学生收获了不少启示。

(一)、比较对象:选择有比较价值的小说和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的人文性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使得学生能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就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当今社会中形式多样的思想文化冲击学生的心灵,培养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可以使学生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提高自身的素养和品味。培养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及高考《考试大纲》规定的要求,也使近年来提倡素质教育,发掘人文精神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作品是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首要任务,基于本校学生的学情,像《活着》这类影响较广,又被成功改变的作品无论是篇幅、难易程度,还是其经典性来看都是适合的。

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可比性,以及学生选取角度的可行性,基于学情的局限,学生更多会从小说的情节和电影的情节,人物命运的改编,死亡情节的弱化等较为明显的角度去看,但在反复观察比较之后对于作品的主题也能感受出明显的差距,这就使得两种形式的比较已经颇具价值。相信进过这样的思考、比较鉴赏、写作小结环节之后,在遇到学生们认为有价值的文本时是愿意去思考,并叫自己的思考结果表达出来的。

(二)学生角度:比较鉴赏激起学生思维水花,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1)学生经过阅读小说和鉴赏电影能激发思维,愿意深入解读作品

单纯只是布置阅读文本,从高一开始,每个略长点的假期都在进行,然而一片片所谓的读后感、观影感都无法让学生感触深刻,很多的时候阅读都是功利的,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已。而经过此次的比较奖赏是在阅读的浅感受后,记录思考,观影,深入思考,讨论交流、分组、展示、写作。一环紧扣一环,不得不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观影之后引发的学生讨论交流,好比是平静的湖面,投入了有分量的石头子儿,激起了不少的水花,也活跃了课堂。

而比较小说和电影的叙述角度、主题思想、情节设计、人物命运等,也给了学生多角度的深化思考,以“‘活着孰轻孰重:比较电影与小说主题的差异”这一小组为例,将两种作品对于“活着”的理解进行比较,小说《活着》中富贵身边的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以及他的朋友春生都死去了,死的或者十分突然或者无法施救,但是富贵却能平静地去讲述亲人的死,学生们认为富贵对于死是非常无奈的,他对活着仅仅只是符号似的活着,而不是为了某种目的活着,这也传达了作者余华在残酷的时代环境和自然环境下对活着的理解:像富贵这样的普通人能活着已经非常不容易。而电影处理死亡显然不那么残酷,虽然有庆和风霞依然悲惨地死去,对于死因的处理更多是让观众反思“文革”这个社会背景去了,但是家珍、二喜和苦根却活了下来,影片的结尾更是给比小说里富贵一个人活着温馨地多的感觉,学生们认为尽管张艺谋导演通过死亡也在揭示但背景之下活着的残酷,更多了批判政治背景的色彩,而对于普通人的活着则还是有最简单美好的期盼。

再去以“皮影戏”为比较要点的那组同学,更是将“戏如人生,活着不易”隐喻分析出来,可见学生们对于小说和电影的解读己较为深入。

(2)通过自主展示,比较鉴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德国教育家、被誉为“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说:“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而语文教学急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令学生感兴趣的小说和电影进行比较鉴赏,从形式到内容都能让学生感兴趣,发现、提出质疑,讨论解答,从容展示,各个环节而言都能看到学生踊跃的表现。

可以说从课外到课内,这样的比较鉴赏提高语文鉴赏的有效性,使学生的能力在应用、审美、探究方面有所提高。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例,成员为5人,2人负责收集整理资料,2人负责制作多媒体课件,1人展示发言,1人补充提示反馈总结。在一个小组内,每个同学都是主体,不是从属,都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而当学生们明确了在团体内我要负责什么时,绝对不会被动,反而是主动去担当,这也就是自主性的表现。

四、鉴赏指导:让高中生课外阅读,比较鉴赏更有序,更有效。

这次教学尝试,分阶段有目标,也启示我们对于课外阅读,比较鉴赏更加行之有效。以往的经验可见课外因为没有有效的检测,往往比较松散,学生很少能够认真地去完成,所以时间在闲散无效中逝去。在明确的阶段目标下,学生读就变得有序了。教师在每個环节都要亲自指导,加入到学生的阅读和鉴赏当中,如第一阶段收齐两份初次阅读时的作业。第二阶段根据学生作业指导答疑问,再进行科学分组。为了使学生有兴趣,将整个过程有简到难,由读小说到发言展示,再到整理成文,整个进程循序渐进,张弛有度。

尤其重要的是对于讨论展示这一彰显学生主体的环节,教师适度地引导解答,使得学生的鉴赏有效,既要鼓励和保护学生内心的大胆的想法,也要讲散漫的观点引到严密的逻辑上来。最后在写议论文这一点上再进行及时的反馈,当然还是会发现不少问题,例如观点与材料衔接不当,例如论证方法单一;例如分论点不明晰等,但是对于在努力尝试中的学生,既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让他们受到鼓舞,下一次表现只会更加精彩。

作为初次教学尝试,在学生有序展示时点的评价就显得很重要,对于评价的设计,笔者也根据实际做了一些课堂评价表,试着以量化的形式鼓励学生更积极参与。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性小组合作课外阅读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作文评改“五步曲”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