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瑞
摘 要:历史是已经消逝了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活动着的历史,现实中总能找到历史的影子。历史与时政热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将时政热点引入历史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最重要的是通过利用历史知识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历史的借鉴功能。
关键词:时政热点;历史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26-0053-02
历史是已经消逝了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活动着的历史。历史和现实彼此呼应,学以致用是历史知识的灵魂,把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内容紧密结合以实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历史教学始终要坚持的原则。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时政热点不仅能够使课堂活起来,更是历史教学自身的要求。
一、创设情境,激趣明理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使教学得以展开的关键。只有引起学生兴趣,才会让他们思维活跃,投身其中;学生勇于表达观点才能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就感;教师由此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师生之间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初中历史教材线索性强,容易理解,各章节以因果式或排列式为主,所以教学效果易到达一个瓶颈——条理清晰但平淡无奇,学生听起来也无精打采,造成教学效果差,教师埋怨历史课难上。
那么在历史课堂上如何让提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成为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对此,笔者利用时政热点的“新”这一自身特点,及时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政热点引入课堂,起到不错的效果。由于时政热点是刚刚发生的,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因而学生乐于倾听、愿意加入讨论,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如:在中国近代史的复习中将所谓的“南海仲裁”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中国近代史上由于我们的落后而屡受欺凌,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就改变了被欺压、被侵略的命运,获得了民族独立。并且,随着我们各项事业的发展,我们的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是,2016年7月12日,海牙临时仲裁庭,作为一个临时的、非联合国所属的机构,违背国际法相关规定,宣布了对南海仲裁案做出“最终裁决”,判菲律宾“胜诉”,全面否定了中国固有的“九段线”。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学生纷纷发言,但回答大都比较浅显。最终笔者引导学生从西方的侵略史、殖民史、霸权思维、国家利益、综合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所谓“南海仲裁”只不过是以菲律宾为代理人,由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怂恿挑拨发起的一场闹剧。目的就是要阻碍中国的发展,维护其世界霸权。而要避免这类事件再次发生唯一的途径就是国家的强大。所以,我们应该坚持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另外,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应该从现在开始珍惜我们的学习机会,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科技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等,为祖国的强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少年强,则国家强。作为祖国未来的主人,我们这一代决定了祖國的未来,只有我们强大了才能有祖国的强大。
由时政热点进入历史,学生兴趣倍增,再用历史来解释时政热点,使其有一种成就感。变被动的跟老师学为主动的去思考,同时,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的能力。许多学生总认为历史与现实不相干,教师在本节中的任务就是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接下来的教学任务就水到渠成了。事实证明,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二、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道德修养、爱国情感、社会责任意识等各个方面,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历史学科的重要教育功能,而把时政热点切入历史知识,使两者紧密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比如:在讲科技文化史部分时,笔者结合“神州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时政热点,引导学生回顾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的重大发明创造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我还将“航天人”的不怕吃苦、勇于创新、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先进事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是否还有必要继续发扬和保持“航天人”的这些精神?我们中学生又应该怎样做?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航天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根,何时何地都不能抛弃。中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应该勇于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继承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
此外,“天宫一号”“天宫二号”“量子通讯卫星”的成功等时政热点都可以运用于历史教学,这些热点的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和热情,而且通过教师的因势利导可以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良好的情操、爱国情怀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三、发挥历史教育、借鉴功能——以史为鉴
英国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唐太宗也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使我们能够避免前人已走的弯路,使我们变得更加聪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对学生不仅要注意基础知识的教育,而且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便真正发挥历史教育的借鉴功能,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政热点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讲到“丝绸之路”时,笔者补充当今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对古丝路作用、意义、影响的分析,来正确看待当今我国“一带一路”的历史意义:“新丝路”是我国同沿途各国共同构建的升级版的“丝绸之路”,它是一条和平合作之路、开放包容之路、互学互鉴之路、互利共赢之路。它符合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历史发展趋势。它必将给我国和沿线各国带来广阔的空间和发展机遇;必将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
这样让学生在历史中找到现实问题的影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做到以史为鉴。
但是,在历史教学中引入实证热点应该注意的是选材要恰当,当今社会变革越来越快、国际风云变幻、纷争突起,随时都会爆出各种新闻热点。我们不能将所有新闻都引入课堂,只能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选取那些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时政热点材料,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和学生要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注意搜集、整理、筛选重大新闻事件。
总之,由于时政热点和历史之间的紧密关系,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时政热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以史为鉴,真正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