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仁富
〔摘要〕 当前,树立牢固的根基意识,要着力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解释力、理论自洽性、社会认同等问题。为此,必须不断夯实理论根基,推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时代化,增强阐释力;夯实实践根基,系统总结当代中国实践的历史经验,提升理论概括的能力;夯实文化根基,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改造,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夯实世界优秀文明根基,把握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把握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大局,审时度势,不断赢得叙述当今世界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意识;理论根基;实践根基;文化根基;世界文明根基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7)02-0003-05
全球化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对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来说尤为如此。一种价值观能否在国际多元价值观的交流与碰撞中立得住、站得稳、有话语权,甚至起到引领作用,关键在于其根基是否深厚,是否有土壤的滋养、涵养和营养,有无深厚的根底。当代中国,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顶天立地,又要脚踏实地,即落细、落实、落小,就必须有深厚的根基。要挖掘其价值根基的理念和内涵,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不可或缺的资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的基本内涵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根基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实践中具有极端重要性。万物生长依赖于土壤的滋养,这就需要有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顶天立地,既要成为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又要落细落小落实,就必须有深厚的根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有牢固的根基,才能在世界多元价值观念的较量中经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然而,根基是什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如何发挥根基的作用?能否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将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掌握群众,能否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渗透力和吸引力,这些都关系到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的大局。一般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至少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基础,二是根底,三是基因。
所谓“基础”,就是事物产生基础性作用和功能,起到土壤的效果,具有基石之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依赖的基础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既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基础,又包括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还包括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等。同时,还包括物质基礎、实践基础、文化基础等。此处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例。毫无疑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优秀的价值观念,都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构成性资源,起到基础性作用和功能。基于这个层面,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众多基础上所形成的,也必将在这些基础上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涉及领域广泛、内容繁多,一切能起到辅助作用、滋养作用的都可以纳入基础的范畴。
所谓“根底”,简单来说,就是草木的根,是草木植根于土壤的部分,根底越深,说明草木的根基就越深,就越能够汲取土壤的营养。这里就包含着根基是能够从他者中汲取营养之意,好的根基才能从土壤中汲取营养,越是能够汲取营养,其根基也就越牢固。古语说,“根底槃深,枝叶峻茂”(《文心雕龙·宗经》),“根底终盘石,桑麻自转蓬”(《玄都观栽桃十韵》)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根底越牢固,就越能够枝繁叶茂,根深蒂固,起到支撑树干树叶之作用,也为树干树叶提供营养,当然,也就越能够抵御外部风险。在当代中国,我们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底,主要就是指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华文明的土壤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植根于深厚的土壤,才能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做到根深蒂固,从而在全球化多元价值观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顶天立地,也才能落细落小落实。诚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底,还包括其他方面的内容,但主要是中华文明的根底。
所谓“基因”是事物最核心、最持久的东西。基因一词最早由丹麦遗传学家约翰逊提出,主要是指细胞内部具有遗传功能的基本单位,它是事物最核心、最持久的东西。事物不管经历时间多久,其基因总是能够得到延续,能够传承下来。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的发展必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必然要传承这种基因,体现中国的价值观念,体现具有中华民族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价值观念,体现中华传统文化骨子里的那种精、气、神。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然传承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价值基因,这也是区别于过去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重要体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基因,最主要是传承以上两种基因,使之成为其最永固、最持久的东西。当然还包括人类文明的基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类文明价值世界的一分子,理所当然地传承人类文明的基因。
简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包含以上三个层次,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只有树立牢固的根基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复杂的现代性社会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才能赢得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
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意识
当前,搞清楚为什么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意识以及如何树立根基的理念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问题的重要前提。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1 〕从这里可以看出,传统就是根基,传统就是精神命脉,要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就要重视中华文化的历史传统,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此,樹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意识主要是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外解释力问题。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较量越来越体现在价值观的较量上,一个国家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直接跟其综合实力联系起来。当代中国,面对世界多元价值观念冲突的日趋激烈,以及当代中国实践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叙述中国实践的国际化需要,中央整合各种资源提出一种试图具有对外解释力和抗争力的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目的就在于增强对外解释力,在世界多元价值观较量中,尤其是在与西方价值观较量中能够掌握话语权,比较好地叙述中国故事,让中国的发展体现在价值层面上并融入世界,成为世界性的中国实践。而事实上,中国这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没有一种全球竞争力的价值观,难以支撑起大国的崛起。
习近平指出:“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我们不认可‘国强必霸的逻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中华民族被外族任意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什么我们现在有这样的底气?就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发展起来了。现在,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这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百年奋斗赢得的尊敬。想想近代以来中国丧权辱国、外国人在中国横行霸道的悲惨历史,真是形成了鲜明对照!” 〔2 〕习近平在这里指出两点:一是国家发展起来了,但是不能走“国强必霸”之路,这就需要树立一种价值观念,阐明中国的价值立场,亟待在价值观层面上讲清楚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怎么回事,中国人为什么不会走“国强必霸”的道路。即是说,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阐明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不会持有“国强必霸”的价值立场,这就需要挖掘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的根基。二是国家发展起来了,从此结束了过去屈辱的历史,我们要有这种自信。而这种自信,说到底就是价值观自信。中华民族发展到现在,唯有坚持价值观自信,才能真正解决中国向何处去、历史悲剧不重演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理念,挖掘价值观的深厚根基。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洽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倡导到培养和践行,离不开科学的理论阐释,离不开理论的自洽性问题。所谓自洽性,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自洽性和实践的自洽性,以及理论和实践的自洽性等。理论的自洽性主要是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逻辑自洽问题、概念的统一性问题、层次的一致性问题。唯有从根基出发(即搞清楚来龙去脉)才能把这些问题说清楚。实践的自洽性也要解决宣传的路径和群众认同的一致性、内化和外化的一致性及理论的说服力和可接受性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说服力,说到底就是要从理论上更加具有解释力,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3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就要做到“理论抓人”、“解答到位”。“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理论要抓人,就是要抓住人的本质特性,抓住人在社会存在中的社会联系。马克思说:“因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 〔4 〕因而,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洽性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理论的自洽性。而要解决理论的自洽性,理论就要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能够用理论抓人,抓住人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这在深层次反映出人的内在需要、人性自由等内在性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一种价值观是否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决定其生命力和战斗力状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转向,如何让人民群众认同,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十多年来,政府和学术界花了很大的力气,尤其是相关部门在宣传方面用尽了各种方式和办法,费尽心思,实施全天候、多视角的宣传活动,对人们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但是,要真正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须打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念之间的桥梁。马克思说:“人是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人的特殊性使人成为个体,成为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人也是总体,是观念的总体,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正如人在现实中既作为对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3 〕188人的特殊性和总体性特征,使得人们在接受一种价值观时很自然而然地以已有的生活母体、观念为现实起点。作为特殊的个体,总是跟其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紧密结合起来,从个体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进言之,作为个体总是立足于一定的地方性知识,从地方性的文化、习俗、观念中展开生产、生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得到群众的认同必须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世界,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传统。这个传统与民族的历史传统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因而,只有植根于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尤其是优秀的历史传统,才能真正为作为个体的人所接受,也才能真正起到导向作用。然而,“人也是总体,是观念的总体”,作为社会存在物,人总是以群体的身份出现,体现观念的总体,即集体的价值观念。人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总是体现整体的价值观念,跟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所接触到的整个自然界构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理解的物体,是指所有物质的存在,从星球到原子,甚至直到以太粒子,如果我们承认以太粒子存在的话。这些物体处于某种联系之中,这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只要认识到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联系的总体,就不能不得出这个结论。” 〔5 〕人作为构成自然界整个体系的一部分,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要受到自然界的束缚和制约,这就决定了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山川河流孕育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尽管人在实践中有独立性和主体性,但人的总体观念总要受地方性的自然环境所制约。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植根于中国的历史传統才能真正与人们的生活世界、生活方式相连通,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和认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筑牢什么样的根基
目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研究已经有了一些成果,对推动社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有专家认为,“必须以传统文化价值观为根基,必须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价值观” 〔6 〕,“我们中华民族主体的形成及其主体精神,是造就中华文化基本特色和优势的根基” 〔7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而且,只有立足这个根基才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我们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不能仅局限于这一根基,尽管这一根基非常之重要。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500年和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世界文明等,牢固筑牢这些方面的根基,也是至关重要的。
在借鉴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要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实践、世界优秀文明等根基入手,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根基系统。具体体现如下: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根基。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是补精神之“钙”,起指导和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永久执政并永保执政地位的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蕴含丰富的价值论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就是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价值内涵、价值内容,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价值关系、价值主体性等方面的内容,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价值理论阐释的时代性转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是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基因和不竭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体现在两个层次:一是作为文化土壤的根基,主要是几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文化土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基石,同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滋养、营养。二是作为价值观念的根基。中华文化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标识、价值观念及丰富的传统价值资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最直接、最深厚的根底,如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天下大同、协和万邦、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念,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层的根底。
社会主义实践根基。实践是最现实的根基。社会主义实践是世界各国人民在追求人类美好未来的斗争、建设中逐渐形成的实践形态,它们的共性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它们的差异在于不同国情下的实践形式有所差别,形成了不同的实践结果(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方面)。但总体来说,社会主义实践是人类实践的重要形态,它是立足于过去一切实践形态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了社会实践的根本价值和基本立场。而且,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地位和作用,这种实践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之源和动力所在。
世界优秀文明根基。人类的历史进程孕育了人类优秀的文明,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广阔的土壤和重要的根基。世界优秀文明积淀了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世界优秀文明是人类实践的结果,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蕴含着深厚的、多元性的价值观念,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世界优秀文明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理论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世界优秀文明之中,就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尤其是人类文明优秀的价值观念。须知,世界优秀文明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加广阔、更加丰富的视野和营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汲取这些成果才能不断增强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其起源和发展的整体历程来说,是属于世界的,是人类价值世界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这就需要把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借鉴好、吸收好,从价值论的角度挖掘世界优秀文明的共同性价值,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根基。
总体来说,以上四大根基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之本、发展之基、动力之源,也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接受、认同的基础。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真正做到“自身硬”,真正具有根基支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撑,在这些根基中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同心圆” 式的根基系统。为此,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实践、世界优秀文明等根基展开论述,建构根基系统,打牢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成为国家需要的核心价值观,担当起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引领,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支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唯有筑牢根基,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具有不竭动力,才能真正做到落细、落小、落实,彰显价值观的魅力。
四、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夯实理论根基,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时代化,增强阐释力。一种理论能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关键在于理论本身的厚度和阐释力,在于理论的彻底性。理论是否彻底,关乎能否掌握群众,而理论的彻底性在于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现实中的人,抓住人的根本必须从现实出发,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体现这个时代的属性和特征。因而推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时代化才能使之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根基。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蕴含丰富的价值理论内容,但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必须从文本中走出来,走到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之中,才能跟这个时代相接触,形成具有时代化的理论,才能真正回应人们在实践中的理论诉求和价值诉求,增强阐释力,增强引领群众的能力。
夯实实践根基,必须系统总结当代中国实践的历史经验,提升理论概括的能力。生活之树是常青的,当代中国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但是,也必须看到,由于实践的复杂性、差异性,并非任何一种社会实践都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或者说并非所有的实践都可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系统中。例如,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实践的盲动性、重复实践、高消耗的实践等就难以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之中;而且实践根基,不能简单地从实践的感性材料中寻求根基,不能从实践的零碎活动中寻求根基,在一定意义上说,应以实践的历史经验和实践的理论等内容作为根基。因此,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根基,就是要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在即将到来的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系统总结当代中国实践的历史经验,尤其是要增强对改革开放近40年来实践的理论概括,形成当代中国实践的标识性概念、开拓性经验、创造性的做法等。
夯实文化根基,必须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性改造,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和功能,必须使之与这个时代相接触,符合这个时代的精神和特质,进行有机转化和改革创新,进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根基。进言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必须牢牢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观,推动这两个方面的转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必须从现代社会的科技技术出发,利用好大数据,不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解决优秀传统文化形式上的创新发展,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次焕发青春活力;二是解决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上的创新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激活内容,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不断提升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人、滋养人的能力。
夯实世界优秀文明根基,必须把握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把握当今世界形势发展的大局,审时度势,不断赢得叙述当今世界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世界局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面对当前国际局势深刻变革的大时代,夯实世界文明根基,不仅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还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世界多元文明的冲突具有持久性,世界优秀文明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要使世界优秀文明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就必须对世界文明进行时代化总结和创构。人类文明进程总是依赖于人类实践,依赖于人们的叙述系统。在当代中国,哪些文明可以或哪些文明不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对此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把杂乱无章的东西机械地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系统中,否则会导致根基不牢。从人类文明历史叙述系统的角度看,不管是古代罗马的叙述系统,还是当今一些西方国家的叙述系统,在现时代都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需要。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在大变革、大时代背景下的国际局势较量中掌握主动权,不断赢得叙述中国故事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不断赢得叙述当今世界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參 考 文 献〕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4-02-25 ).http://www.gov.cn/ldhd/2014-02/25/content_
2621669.htm.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05-05).news.xinhuanet.com/2014-05/05/c_1110528066.htm.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7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7.
〔6〕田海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48-50.
〔7〕李德顺.怎样理解我们的文化优势〔N〕.北京日报,2013-10-
28(11).
责任编辑 周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