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献平 詹鹏
〔摘要〕 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认知不深、网络文化对主流价值观带来冲击等。高校教育者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就必须以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网络文化,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大学生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并注重历史文化教育,以增强大学生民族认同感。
〔关键词〕 文化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文化;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7)02-0117-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1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创造了輝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有着浓郁深厚的文化传统,“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2 〕。新形势下,有些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这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 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文化自信,從其发展过程来看,是文化主体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认知、比较、继承、批判、创新等途径对自身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它不仅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及其生命力的认同,同时也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具有稳定性的心理状态。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肯定与珍惜,在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比较中认同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并对中华文化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信是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得以存在的重要根基之一。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以后的一百多年间,世界形势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巨大胜利和飞速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这期间,与马克思主义相伴出现的社会思潮层出不穷,但大多是过眼云烟,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逐渐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有马克思主义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变强,成为传遍全球、令世界震撼的思想理论体系。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向世人生动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特别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一些西方学者纷纷从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寻求出路,而此时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良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汲取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灿烂辉煌文化的营养,立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展现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创造辉煌灿烂中华文化的精神动力。
二、提升文化自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
文化自信是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是人们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赖及其未来发展的信心,是一种正确的、科学的文化观,能够促使人们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者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有利于统治阶级需要的转变。对于高校来说,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一)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迅速从一个物质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着每一次社会秩序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 〔3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底气,而文化自信对于个人来说,是在与世界不同文明的比较中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工作,文化自信是继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相对于其他三个自信来说,是更基本、更持久的力量。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程度愈发激烈。因此,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在全球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特殊的实践活动,其价值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存在的基础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需要存在契合性,二者相互依存。“就社会方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产物,是保障政治秩序和社会运行的手段;就个体方面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本质存在的体现,是个人立身行事的社会化基础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动力” 〔4 〕。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的工程,育人功能在其诸多功能当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育人实践活动,通过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近代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能够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影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因素分析
文化自信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价值观自信,但又不仅仅表现为一种价值观自信,更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总体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但由于受到社会上一些错误观点、思想的影响,使得少数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文化自信。
(一)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没有准确认知、深入发掘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使得一些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而是用现代性的文化逐步取代了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的地位。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群体虽然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但总体上比较肤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不够,如不知道一些重要传统节日的历史由来、对古典名著阅读较少等。总之,一些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不高,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没有准确认知和深入发掘。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带来冲击
“法兰克福学派通过对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批判认为,传播媒介本身也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即媒介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操纵和控制功能” 〔5 〕。网络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文化观念的集合,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笔者认为,网络文化虽然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但网络文化的出现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各种不健康的文化信息通过网络传递给大学生,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错误思潮通过网络这一载体给大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带来不良影响,甚至影響他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西方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知带来负面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蜂拥而至,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知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目前面临着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质疑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错误思潮 〔6 〕的冲击。由于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人生阶段,对西方价值观念有时缺乏准确的判断,而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错误思潮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树立。
四、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选择
文化自信不是对文化的盲目推崇,而是一种对文化的继承、批判与创新的能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7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主体根据社会的需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育对象开展教育,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背景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迫切需要增强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也就是说,高校要充分发挥文化高地的灯塔作用,既要担当起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基地,又要担当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 〔8 〕。
(一)以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生性,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中,潜藏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崭新呈现” 〔8 〕。首先,高校要利用自身独特的教育优势,整合教育资源,通过举办“经典诵读”、“传统文化大讲堂”、“国学经典宣讲”、“经典故事我来演”等活动,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呈现了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为我们深刻理解和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教育资源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仁爱教育以及人格修养教育,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滋养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网络文化,以掌握话语主导权
互联网的发展使人类社会发展成了一个网格状的系统,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文化形态与计算机技术相互结合,进而催生出了网络文化。互联网时代,世界各国通过互联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式各异的“网络社区”成为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要掌握网络文化话语主导权,首先要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各种媒体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次要建设一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以充分发挥教育者言传身教的作用。最后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要在解决思想问题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笔者认为,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多样性、开放性以及难控制性等特点,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大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占领网络空间、掌握网络话语主导权,才能真正讓网络文化发挥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思维与批判意识、推动社会主流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
(三)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批判意识与创新思维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本质上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9 〕,而正如前文所述,文化自信也是一种对文化的继承、批判与创新的能力。首先,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智往往还不成熟,高校教育者如果不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意识、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对西方价值观念的辨识能力,那么,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高校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通过培养批判意识和创新思维,提升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观念;既是一门学科,又是意识形态” 〔10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思潮的作用最大,其次是硕士生,而对博士生影响相对较小 〔11 〕。因此,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育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以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引领作用,进而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意识与创新思维。
(四)注重历史文化教育,增强大学生民族认同感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历史记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 〔12 〕。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是这个民族对世界上其他民族以及本民族历史的认知,历史文化观会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历史选择。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浴血奋战的历史,中国各族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展现出了空前的民族团结精神,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为了拯救中华民族,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条历史长河中,沉淀著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精神滋养,是提升中国人民文化认同与增强民族认同感的精神力量。大学生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生力军,只有深刻理解了近代中国厚重的奋斗历史,才能更加坚定地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更好地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当前,世界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我们要时刻警惕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施的“和平演变”图谋,但并不是不与其他国家、民族开展文化交流。当前,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借鉴学习西方一些优秀文化成果,但是要始终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同时,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内涵,增強鉴别先进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不仅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消费能力,而且要提升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进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2).
〔2〕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53.
〔4〕曾长秋,银红玉. 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3(5):13-16.
〔5〕张北坪,崔靖坤. 传播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分析〔J〕. 教学与研究,2015(12):13-17.
〔6〕左 鹏. 意识形态领域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几种主要社会思潮〔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4):60-65.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
〔8〕项久雨,吴海燕. 培育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J〕. 思想理论教育,2016(10):18-24.
〔9〕俞吾金. 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
〔10〕刘川生. 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N〕.人民日报,2015-02-14(03).
〔11〕佘双好. 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77-83.
〔1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3-
07-22(07).
责任编辑 芳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