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融合、创生:用田歌文化涵养学校课程建设

2017-10-19 17:28朱双全杨磊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25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

朱双全++杨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丹徒田歌”是丹徒地域的优秀传统文化,丹徒区三山中心小学以田歌文化涵养学校课程建设,挖掘田歌精神核心“勤、乐、创、美”,开发和利用田歌文化资源,研发校本课程,让田歌文化循“艺术—文化—精神”的路径逐步提升,形成了学校特有课程体系,引领学生成长,促进教师发展,打造学校特色品牌。

关键词:田歌文化;课程建设;德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9A-0056-05

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丹徒田歌”是根植于丹徒的优秀民间艺术。镇江市丹徒区三山中心小学重视“丹徒田歌”传统文化的传承,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吸取千百年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基因,并赋予鲜活的时代特质,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脊梁,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品质,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历经十多年的传承和发展,田歌文化已逐步成为镇江市丹徒区三山中心小学厚重的文化标识。

一、挖掘:探寻“田歌文化”的根基与脉络

“丹徒田歌”是代表着丹徒人民生存力量的最古老的声音。她是人与自然、劳动相结合,相碰撞而产生的最早的精神、艺术之花。几千年来,我们的先民们筚路蓝缕、历尽坎坷,无论是在何等艰难困苦的境遇中,都能冲破险阻、走向辉煌,靠的是豁达乐观的心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守道不渝的意志。[1]这些先人传下来的精神特征,是用自己的民间文化来标示和强化的,可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新视野。镇江市丹徒区三山中心小学以“丹徒田歌”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蕴涵了优秀民间文化的精神浸润。

(一)民间采风,整理编排,“丹徒田歌”越唱越响

1993年暑期,为配合丹徒区文化部门的民间文化普查,我校部分教师参与调查、收集、整理濒临失传的“山歌号子”,后以其中部分“山歌号子”为素材,用歌曲联唱的方式编排文艺节目参加镇江市文娱演出荣获一等奖。1995年9月,我校孙阿英老师在“江浙滬首届吴歌大赛”上荣获新中国第一个“山歌女王”称号。1997年,由“全国先进工作者”孔国娣老师编排的学生表演《田歌联唱》荣获江苏省第二届少儿艺术节创作、表演二等奖。2004年5月,孔国娣、张双斌等老师重新编排的学生表演《田歌联唱》参加央视少儿频道落地开播大型文艺演出展演。同年9月,此节目参加江苏省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大型文艺演出。2006年9月,《田歌联唱》节目荣获镇江市第二届中小学艺术展艺术表演类一等奖,拾阶而上,荣获省第二届中小学艺术展演声乐类一等奖,被推荐参加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荣获表演类、声乐类双一等奖、优秀创作奖。2007年2月,该节目作为小学组唯一被邀请的节目,参加深圳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闭幕颁奖晚会演出。2007年3月,“丹徒田歌”入选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挖掘收集,开发利用,课程建设日趋丰厚

各类艺术形式的综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它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使艺术能力的获得变得更自然、更容易。“丹徒田歌”的学习遵循了这一艺术能力的形成规律,我们努力为学生营造音乐、美术、舞蹈等形式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的艺术学习环境。

学校进一步对民间“丹徒田歌”的现状进行调查摸底,组织专门的教师广泛开展丹徒田歌的搜集整理工作。学校先后采风乡间的谢月兰、范秀琴、壮怀英等老人,形成田歌文字和影像资料。在省、市、区文化部门的成尚荣、毛新年等专家的学术指导下,以步杰荣、孔国娣、张双斌、孔琼等教师组成的研发团队将散乱、芜杂的丹徒田歌加以开发和应用,编写了第一本校本教材《吴韵诗意的丹徒田歌》,共收录了12首田歌,根据歌曲难易程度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实施校本教学。

1.坚持校本课程向其他学科渗透拓展

学校结合丹徒田歌的艺术特质,开展了“广泛采风画田歌”“体验生活写田歌”“依韵赋新填田歌”“传承创新演田歌”等学习活动。语文课上体验劳动意境写田歌,美术课上依据劳动场景画田歌,音乐课上感悟劳动旋律唱田歌,体育课上学田歌操、玩田歌游戏,学生贴近生活开展学习,展示特长,提高素养。

2.营造“一轴、两馆、四中心”环境课程

学校将“田歌文化”作为校园建设的主流文化。一轴——即学校主入口内田歌文化广场,赋予田歌文化内涵,上放学途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内化为田歌素养;两馆——即农耕文明博物馆和田歌文化教育馆,位于教学楼东侧,博物馆内分门别类置放即将消失的农耕物件,让学生知晓、实践,教育馆内多媒体呈现田歌采风节目及歌曲,让学生接受艺术的熏陶;四中心——学校综合楼里根据功能建设“田歌娃”艺术教育中心、“田歌娃”科学实践中心、“田歌娃”图书阅览中心、“田歌娃”信息技术中心,将充满艺术气息和教育意义的学生作品在走廊上合理布局、展示。

3.创新德育评价,开发田歌德育课程“快乐的田歌娃”

学校以具有田歌文化特色的“田歌娃”为引领学生素养提升的形象化目标,使之成为学校学生素养培养的一种文化标识,构建符合学校实际、多元化的“十星级田歌娃”评价模式:宏志娃、勤俭娃、诚信娃、勤学娃、创新娃、文明娃、博爱娃、环保娃、健体娃、艺术娃。

(三)传承创新,文化重构,“田歌文化”渐显渐现

2009年,学校被评为镇江市艺术特色学校,2012年,被镇江市命名为首批特色学校。在此基础上,如何继续开发和利用“田歌文化”资源,促进学生发展,让田歌的传承进入理性状态?学校传承创新,文化重构,提出了“文化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邀请专家指导,发动全校师生讨论提炼“田歌文化”精神内核为“勤、乐、创、美”。

《礼记·玉藻》云:“勤者,有事则收之。”“勤”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全校师生围绕“勤”字精神,勤恳做人、勤勉工作、勤奋学习、勤俭生活。学校管理上“勤思考、勤创新、勤进取”,教师工作上“勤敬业、勤关爱、勤奉献”,学生发展上“勤学习、勤合作、勤艺趣”,多层次、立体化营造文明、进取的生活和学习氛围。endprint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校由“乐在主动、乐在其中、乐在成长”构建“乐观、乐学、乐育、乐园”核心精神,发挥人的主体价值,使其积极努力地快乐体验,超越自我地向上拼搏。

颜师古注曰:“创,始造之也”。其主要特点是“始创”,是具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学校在“田歌文化”建设中,对采风内容创优、创新,加入适合学生的元素,形成独具学校特色的原创作品。学校的课程建设需要全体师生“创意、创新、创优、原创”。

古人云:“见贤思齐,见智思学,见美思从”。“美”从字义上理解是美丽、美好,“美育”也是陶行知先生的教学主张。学校从挖掘田歌资源出发,通过“唱田歌、品田歌、悟田歌”来实现“尚美、审美、创美、唯美”,最终让学生人格、品德趋于完善,从而实现人生的美好;让教师“美”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及同事,最终实现美好、幸福的工作状态。[2]

二、融合:用“田歌文化”涵养学校课程建设

田歌艺术特色教育在我校走过了二十多年,经历了特色项目到艺术特色学校再到特色学校的发展。回眸审视,“田歌文化”循“艺术—文化—精神”的路径逐步提升。我校通过研发校本课程,引领学生成长,促进教师发展,打造学校特色文化品牌。

(一)营造环境课程

1.校园文化

学校围绕“弘扬田歌文化,传承田歌精神”科学设计,人文规划,将校园每一处都赋予田歌文化内涵,体现育人功能。走进校园,广场地面上雕刻的“二十四节气”文字引领师生知晓节气与农耕的关系。广场两侧是“知耕园”和“悦读园”,“知耕园”内水墨画《耕牛图》让师生知晓先民劳作,勤劳朴实,“悦读园”内亭台楼榭、绿草红花,诗情画意的环境让师生读书明礼,志存高远。

师生置身于独具特色的田歌校园文化环境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的教化。

2.功能室文化

学校按功能建设“田歌娃”艺术教育中心、“田歌娃”科學实践中心、“田歌娃”图书阅览中心、“田歌娃”信息技术中心,将充满艺术气息和教育意义的学生作品合理布局、展示,以期达到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3.馆舍建设

学校溯本求源,在校园农耕文明博物馆内,展示濒临消失的农耕老物件,让师生知晓正在消失的农耕文明,体验劳动。田歌文化教育馆内,将历年来采风、编排的田歌类节目分门别类陈列,通过多媒体现代化的设备将没有文字记载、口耳相传的丹徒田歌予以展现。师生跟着劳动的场景身临其境唱一唱田歌,赏一赏舞蹈,接受独特的艺术熏陶,培养艺术审美素养。

(二)实施校本课程

1.课程开发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不改,学校里其他改革都是“旁敲侧击”[3]。学校以“田歌文化”涵养学校课程建设,构建全新的“立体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等。校本课程包括吴韵诗意的丹徒田歌、快乐的田歌娃、田歌童画、田歌操、二十四节气与农事。差异课程包括田歌剪纸、农具手工、田歌泥塑、田歌娃小小解说员、农作物种植。

2.艺术课程活动

音乐老师和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田间、村庄,走访民间艺人、老农,开展了解、搜集、学唱丹徒田歌,寻访民间艺术家等采风活动,让师生加深对田歌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与同学分享活动的感受、想法和成果,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能力。

学校按照“背景介绍、教材说明、图片资料、基本曲目、实践与体验、民歌欣赏”的体系编排《吴韵诗意的丹徒田歌》校本课程,根据曲目难易特点及学生实际,分年级实施教学,实施课程之前对授课教师进行培训,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和田歌的历史及其文化精髓,以便对学生进行辅导、诠释,提高本课程实施的效果。低年级曲目有《打麦号子》《荡湖船》《挑担号子》《对歌》,中年级曲目有《车水号子(数螃蟹)》《耕田嘞嘞》《打夯号子》《车水号子(数麻雀)》,高年级曲目有《耥草号子(山歌好唱口难开)》《车水滚号》《耥草号子(左雕右雕雕不停)》《车水长号》。

3.综合实践课程活动

学校以丰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将“田歌文化”与课程相融合,研发包含“田歌童画、田歌剪纸、田歌泥塑、田歌手工、田歌体育游戏”等内容的综合实践课程,在每周五的下午社团活动中实施。从学生兴趣出发,学校设立了田歌、诵读、写作、文学、体育等二十个项目,由学生自己选取社团参加活动。学校配备相应特长教师,邀请社会志愿者、民间艺人来到社团中指导学生活动。

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同镇江市博物馆、镇江恒顺醋文化博物馆组成“校馆衔接”校外实践基地,立足让学生直接体验、亲身实践,通过参观学习,培养学校“田歌娃小小讲解员”,为来校的客人解说自己的学校;走进农田,“一米菜地”劳动实践,画着、写着农作物的生长、体验着劳作的辛苦;走上街道,清理垃圾做一个小小环保娃;举办田歌娃爱心义卖,帮助困难的学生,做一个博爱娃,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学生培养成有社会担当的小公民。

4.成效与展示

学校不断向社会展示活动成果。2009年,英国安格鲁国际学校来我校进行艺术特色教育校际交流。2012年,田歌娃艺术社团的孩子们应邀参加镇江市丹徒区“喜迎十八大”广场演出、镇江市少儿春节联欢晚会。2016年,学校与镇江市蒋桥中心小学“田歌对马灯”携手传承交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荷兰格鲁夫贝克中学师生三十人来到我校观摩田歌艺术特色。

学校也加强校园内自我展示。每年10月份,学校“田歌节”活动拉开序幕。田歌小传人社团精品田歌节目展演,民间艺人田歌节目表演,班级田歌操比赛,“春种秋收”田歌运动会比赛,田歌旋律填词的班歌展示评比,社团活动泥塑农具、农耕画、田歌剪纸展示评比,“田歌娃”经典阅读等活动展示着学校一年来课程实施的成果。“田歌娃”七彩社团被评为镇江市优秀社团。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
优化措施,提高能力
软件工程应用型课程建设与实践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