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管仲之器小哉”之“器”

2017-10-17 15:44黄婷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9期
关键词:历史事实语境

黄婷

摘要:《论语·八佾》篇“管仲之器小哉!”中的“器”理解为“器量”是不够准确的,从上下文语境、孔子一贯的思想主张、社会历史事实、以及论语中其他几处“器”的理解来分析,得出“器”应该指某项具体的才能、能力,“器小”即才能、能力不足。

关键词:器;器小;语境;思想主张;历史事实

《论语·八佾》各章,主要是批评礼坏乐崩,其中3·22“管仲之器小哉!”那么“器”应该怎样理解,管仲是辅佐齐桓公取威定霸的能臣,一般都认为是“大器”,为何在这里孔子称其为“器小”呢?首先,我们来看诸家对“器小”的解读:

杨伯峻:管仲的器量狭小得很呀!

杨逢彬:管仲的器量小得很哪!

傅佩荣:管仲的见识与度量太小了!

何新:管仲的器量很小啊!

李泽厚:管仲这个人,器量真小!

张居正认为器指人之局量规模说。

在现代各个译本中,诸家一致将“器小”翻译成“器量狭小”,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不够准确的,因为“器量狭小”很容易被认为是“气量狭小”、“气度狭小”,经过整理分析后,我们认为“器”在这里并非指“气量”,而是指具体的“才能”、“能力”。再看钱穆先生的解释:器之容量有大小,心之容量亦有大小。识深则量大,识浅则量小,故人之胸襟度量在其识,管仲器小,由其识浅。朱熹认为器小言其不知圣贤大学之道。仔细体会,以上两种解释似乎更倾向于某项具体“才能”、“能力”之说,即“器”是由个人的“才能”、“能力”所决定的。

一、从上下文语境分析

“管仲之器小”孔子首先抛出总体评价,然后具体从两个方面对“管仲”进行分析。“管仲俭乎?”、“然则管仲知礼乎?”都是在评价管仲的能力。管仲聘用政府官员与家臣都是一人一职一事,太过浪费,称不上节俭;诸侯家中“树塞门”,即诸侯家中的大门口要树一道墙,用来隔绝门外,即“人君别内外,于树屏以蔽之”。这种做法,在周代只有诸侯有权这么做,大臣只能布帘遮蔽,否则就是僭越。同样,只有国君才能拥有反坫。管仲就是一个大臣,竟然用上了塞门和反坫,因此,管仲罪过不小。如此行为,难怪孔子批评管仲不知礼仪,甚至用了“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这样的问句。孔子提到的这两件事,都是对管仲的才能或品质的批评,并没有涉及气量的问题。

二、从孔子思想主张分析

孔子对管仲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出发点也是儒家一贯倡导的“节俭”和“礼制”。他提倡节俭,《学而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把“节用爱人”作为治国的一项重要原则。《子罕篇》“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颜渊逝,门人厚葬之,孔子说:“不可”。对待个人生活,他认为“奢则不进,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他还把礼制所规定的等级消费标准作为区别奢和俭的界限,主张们在衣、食、住、行、婚丧、交往、祭祀等方面都应该严格遵守礼的规定,超过了这个规定就是“奢”。别人询问他礼的根本时,孔子说:“礼,与其奢,宁俭。”他赞赏简朴的消费方式,盛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当时孔子大力提倡节俭、朴素,反对铺张浪费。

孔子所提倡的礼制,明确地规定了上下等级、尊卑长幼之间的秩序,对全社会成员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在贵族内部,大凡有关君臣、父子、兄弟等的衣食住行,丧葬婚嫁,风俗争讼以及其他军制政令、鬼神祭祀等等,都必须按照固定的礼制行事。孔子认为礼即无违,但是从他对“无违”的解释来看,并没有局限于孝这一方面,还涵盖了生、死、祭三大方面的礼。对于君臣之礼,孔子认为要遵守“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同时孔子对君子言行举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除了内在道德修养“仁”,外在的礼制也要遵守,即以仁为本,以礼为法,人与人之间和敬相乐。

在孔门思想主张中,俭与礼都是至关重要的修身法门,而管仲极度奢侈,有三归、树塞门、有反坫僭越诸侯之礼,即在俭德和礼制方面有所缺乏,所以孔子说他器小。因此,我们也可得知“器”在这里指具体的才能、能力,“器小”即某种才能的缺失。

三、从历史事实分析

管仲是春秋时期政治家,通过改革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对管仲十分尊敬。管仲辅佐齐桓公时,九合诸侯,避免争端,使人民免受战争的苦难。外交上,他采取“尊王攘夷”的策略,获得外交主动权;经济上,主张实行租税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并发展盐铁事业,增加财政收入等等。从历史事实来看,管仲的功绩显赫,也得到了孔子的肯定。但是,管仲没能很好地推行仁义,没能建立王道,孔子对此表示不满。《四书章句集注》有记载: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曾西以极为鄙视的口吻说管仲:“功烈如彼其卑也”,这也说明儒家对管仲的才能并不是完全肯定的。历史事实证明管仲功不可没,是一位有才能的人,但并不是一位具有大才能的人。

四、论语中的其他“器”

“器”在论语中共出现六次:

《为政篇》子曰:“君子不器。”(器,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今之所谓专家之学者近之。不器非谓无用,乃谓不专限于一才一艺之长,犹今谓之通才。)

《公冶长篇》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女,器也:女即汝,指子贡。言汝乃有用之成材,即称赞子贡有才能。何器也,从后面的回答可以看出此处“器”为“器物”的意思。)

《子路篇》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器之,君子贵重人才,因其器材所宜而使用之,故能恕人所不能。)

《卫灵公篇》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器:工具)

综上,论语中使用的“器”,除了“何器也”的“器”作器物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器”作工具讲之外,其他几处全作“具体才能”理解。

五、结语

“管仲之器小哉”这句话从上下文语境来看,孔子客观的分析了管仲的所作所为“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管氏亦有反坫”,这都是对管仲的才能或品质的批评,并没有涉及气量的问题。从孔子一贯的思想主张来看,管仲违背了孔子所提倡的节俭与礼制,即在俭德和礼制方面有所缺乏,所以孔子評价其器小。从历史事实来看,管仲协助了齐桓公,称霸诸侯,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管仲没能创建王道大业,还算不上“大器”。并且“器”在论语其他几处,除了“何器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两处,都可理解为“具体才能”。因此,笔者认为“管仲之器小哉”中的“器”应理解为“才能”、“能力”。

综上,启示我们不能只局限于某一项才能,而是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李泽厚指出“人不要被异化,不要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人‘活着不是作为任何机器或机器(科技的、社会的、政治的)部件,不是作为某种自己创造出来而又压迫、占领、控制自己的‘异己的力量的奴隶。人应使自己的潜在才能、个性获得全面发展和实现。”

参考文献:

[1]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1983.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猜你喜欢
历史事实语境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基于语境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探析
浅谈历史事实与客观规律
论历史事实与文学表达的关联性
“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跟踪导练(三)2
重视史料研读 提升历史素养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