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共享的生态伦理与文化传承

2017-10-17 02:56潘多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29期
关键词:生态伦理文化传承

潘多

摘要:排湾族作家亞荣隆·撒可努以独特的山林书写在台湾文坛上产生重要影响,其代表作《山猪、飞鼠、撒可努》风趣幽默地展示了一个生趣盎然的山林世界。不仅重新塑造了猎人的形象,更从多个角度展现排湾族文化,唤醒族人的原乡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感,丰富台湾原住民族文化多样性。

关键词:台湾原住民文学;排湾族;亚荣隆·撒可努;生态伦理;文化传承

排湾族是台湾人口较多的原住民之一,发源于大武山,目前居住在台湾南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区。主要生活地区北起大武山地,南达恒春,西自隘寮,东到太麻里以南海岸,包括高雄县市、屏东县、台东县境内。排湾族有独特的文化体系,传统社会是世袭的贵族制度,等级分明,长嗣继承家产,两性平权。排湾族宗教信仰为多神教和祖灵信仰并以巫术出名。传统的生产方式,以山田烧垦为主,兼事狩猎畜养和山溪捕鱼。排湾族有精良的雕刻技术,手工艺品有藤编、竹编和月桃席等。

排湾族之中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作家,如陈英雄、莫那能、利格拉乐·阿乌、亚荣隆·撒可努等。都以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丰富的排湾族文化以及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排湾族所面临的困境。

亚荣隆·撒可努,汉名戴志强,1972年生于台东太麻里香兰部落,是排湾族新生代作家,1998年出版第一部著作《山猪、飞鼠、撒可努》,随后出版了《走风的人》《外公的海》等作品。他的创作以独特的山林书写在台湾文坛上产生很大影响,先后获得巫永福文学奖首奖、原住民文学奖首奖。

亚荣隆·撒可努在写作技巧上并不突出,但是他对排湾族真挚的热爱和排湾族特有的幽默感弥补了这一部分。与早期原住民作家战斗式赤裸抨击、大胆揭露的书写方式相比,他的叙述方式更为缓和,通过对山林世界的美好描写,引起人们的反省。《山猪、飞鼠、撒可努》是亚荣隆·撒可努的代表作品,不仅是哈佛大学应用中文系指定必读,还被收录于台湾高中和国小的教科书中。这本散文集清新、自然、幽默。记录了他从祖父、父亲那里学到的族人世代相传的的智慧和在自然世界里积累的经验。在他笔下,动物都被人格化,父亲教授了他人与自然共生、共享、共惠的真理。他要遵循着祖先走过的路,寻找大自然和排湾族的文化信仰。部落的衰退和改变使传统文化的渐渐消失,族人开始不认同本族文化。撒可努将族人比作老鹰,没有老鹰盘旋的部落天空是寂寞的,离开部落的族人在精神上也是孤独的。撒可努希望通过书写童年记忆与部落文化,唤醒族人的原乡记忆。

一、传承猎人文化,书写山海大地的生态伦理

依靠山林生存的人,就要懂得山林的法则,这是猎人的必修课。随着山林土地收归国有,原住民族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猎人的文化也被渐渐遗忘。撒可努追寻童年记忆,将猎人的文化重新展现于世界,这也是把原住民族长期积累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智慧传达给人们。

猎人文化不仅是狩猎的文化,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撒可努说,“原住民是靠山吃山的民族,从过去到现在,老祖先告诉我们,对自然的尊敬就是生存,延续族群生命的法则,必须以人性去对待,就如同好朋友、亲人之间的那种关系。”①

《山猪、飞鼠、撒可努》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山林狩猎画卷。猎人不再是面目狰狞的、愚蠢的屠夫,而是善良聪明的、人与自然的沟通者。他们是没有自私自利,最知道分享的人,他们对山林自然终怀着感恩、敬畏的情感,遵循人与自然共生、共享的伦理观念。在撒可努的童年记忆里,父亲是最厉害的猎人,懂得最多的狩猎技巧。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狩猎技能,更让他懂得如何和所有事物维持平衡以及用人性的方法对待大自然,这是原住民族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山林智慧。

山林的一切都生趣盎然,自然是有生命的,会说话的,猎人要学会听懂自然的语言才能与之沟通,人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然才能让人更好的生存。动物也和人一样,也是有秩序的社会,猎人要学习如何捕猎,动物则要学习如何躲过猎人的追击。但是人与动物的关系并非只是猎人与猎物的关系,更多的时候是像朋友一样,人和动物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学会倾听和等待是成为一个好猎人的必备条件,知足和感恩也是猎人文化不可缺少的精神。猎人打猎是按照部落一年四季的作息,并不是天天打猎,猎物足够生存就好,不会为了彰显自己的捕猎技能而过度狩猎。所有生命都是宝贵的,值得被尊重的,不管是人还是动物。猎人在捕获猎物时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所捕获的猎物给予自己食物,感谢自然和祖先给自己捕猎的能力。在撒可努的父亲告诉他:“有一天当你要结束你获取的猎物时生命时,请让他听到你说的话,要感谢大自然和祖先,给你智慧和一双很会跑的双脚;让你所猎取的动物走得安心。”①

长期的山林生活使原住民掌握了丰富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当政府在提倡环保及注重生态资源时,却忘了原住民在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观念里,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生命,应该以平等及人性化的对待,尊重生态老早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①

在无数次与大自然亲近与冲突之后,台湾原住民懂得了与自然和平相处,懂得了对自然的感恩、敬畏和依恋,懂得了有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懂得了以最智慧的方式去维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动态平衡,他们将自己视作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依赖多于改造、顺从多于征服。台湾原住民与极富性情的大自然相互包容,建构起了相互融洽,和谐共生的大地伦理。

二、重构排湾族传统文化,唤醒族人的自我文化认同

对传统的挖掘,对过去的召唤是凝聚民族认同,构建民族历史的文化实践。撒可努将排湾文化的表现到农耕、社会制度、婚恋、祭仪等多重层面,进一步为丰富的排湾文化发声。

排湾族的农耕主要以种植小米为主,小米不仅是粮食作物,还可以酿酒,在排湾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祖先流传下来的小米酒,即使醉也是干净的醉,醉的勇敢,像猎人一般敏捷灵活,像长老一样理智,也醉的像山的小孩般可爱。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廉价又粗糙的勾兑酒取代了小米酒,酗酒等问题成了原住民的一大困扰。现代速成的商品破坏了传统的酒的文化,使原住民在宿醉中迷失了传统信仰。土地收归政府所有,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种植经济作物,种植小米的人越来越少。“祖父笑着说,‘有很久了呢,我们的部落已经很久没有人种小米了,从很久以前到现在,我们家族的人世世代代都在这块土地上种小米,小米的VuVu (祖先)也在这块土地上结穗;我们家族就是靠这块土地和小米,从过去走到现在。你卡玛(父亲)成家时,我也拿我们家族的小米给他种,小米的延续代表着家族生命及族群文化的传承。”①年轻的排湾族人不再耕种小米,在小米园中流传的排湾族传统文化也逐渐被人所遗忘,祖灵变成的带有三根白色羽毛的黑鸟不再飞翔在田间地头。一些祖辈的故事还没讲完就要消失了,这也是造成排湾族文化传承断裂的原因之一。endprint

土地是民族生存的基础,失去土地的原住民族,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所以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传统文化也没有了生存的根基。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在风雨中飘摇。越来越多的族人遗忘或不认同本族文化,民族文化难以继续传承。撒可努通过讲述小米园的故事,记录小米园中的文化传统。重新将排湾族种植小米的耕种经验,和善待动物,与自然共生共享的精神文化展现出来,唤醒族人原始的集体记忆。

排湾族的传统社会是等级制度。分为头目、贵族、勇士、平民四个等级。随着传统社会的瓦解,头目制度逐渐失去约束力,头目在排湾族社会的公信力下降,凝聚力减弱,撒可努说“香兰的排湾人也不得不在环境的改变和矛盾下,舍弃原有本身的部落制度和传统信仰”①“也因头目制度的不在,相关部落所有的祭仪也相继在长时间的岁月里慢慢消失。”①传统文化在失去社会制度的支撑后,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蚀,千疮百孔。

在这样的情况下,撒可努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书写,在《丰年祭》中,撒可努说,“在1996年7月20日那天的丰年祭,是第一次,我们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年轻人来讲这次的丰年祭是一个了解及互相学习的重要过程,对部落的小孩而言,是扎根认识排湾文化的借镜。”①丰年祭的意义不仅是一次部落活动,更重要的意义使族人看到本族的文化魅力,唤起族人的身份意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撒可努本人对排湾族文化的追寻和传承也是十分坚定的。他不顾信奉基督教的父亲的反对,坚持用排湾族传统方式来举行婚礼。为此撒可努和未婚妻用了三年时间去准备,努力地寻找、搜集过去传统婚礼的资料,非常认真地比对部落老人的口述,订制饰品和衣物。撒可努说,从认同自己文化开始,“我清楚的了解到——我是排湾族,太阳的孩子,百步蛇是自己的守护神……我深信,我的结婚方式若用传统的婚礼来完成,一定会被祖灵庇佑,带来幸福。”①沿用排湾族的传统婚礼完成自己的终身大事,在部落文化消失已久的情况下,是一个重新教育、认同及了解自我文化的开始。传统的婚礼仪式将族人重新带回传统的部落生活,让族人感受到母族文化,让年轻的族人建立起排湾族的文化认同和身份意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复兴起到积极的作用。

失去山林和土地的原住民族,传统文化渐渐被淡忘。年轻的原住民越来越多的奔向都市,异族文化侵蚀着他们的精神,使他们脱离本民族的图腾,由于对本族文化的遗忘和不认同,使族人失去了对民族的归属感。民族精神的缺失会直接打击到族人的内心世界。武力抵抗强权的时代过去了,如果族人能对自己以及族群认同,那便能形成一种受人尊重的力量。撒可努通过对山林和传统文化的书写,重新建构起一个排湾族传统社会的文化风貌。对族人来说,这些记忆的书写,多少能够想起他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尊重和认同以及对原住民身份的肯定。对普通读者来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立体的丰富多彩排湾族,让我们认识、了解排湾族文化,明白不同族群间的差异性,进而更好的尊重彼此。

注释:

①亚荣隆·撒可努.山猪、飞鼠、撒可努[M].台湾.耶鲁出版社

参考文献:

[1]亚荣隆·撒可努.山猪、飞鼠、撒可努[M].台湾.耶鲁出版社,2005.

[2]王志彬.回歸、返魅与讲故事[J].党政干部学刊,2013.

[3]向忆秋.排湾族文化与爱的传承[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伦理文化传承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广西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研究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壮族生态伦理思想形成因素探析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