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壮
摘要:中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是当下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文学阅读是提高中学生生命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文学阅读,可以体悟生命哲理、丰富情感世界、享受审美愉悦。课本文学篇目的生命教育价值需要挖掘,课外文学阅读需要重视和引导。
关键词:生命意识;文学阅读;生命哲理;情感世界;审美愉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20/23-0068-03
当我们从网络上看到频繁出现的校园暴力事件,当我们从身边看到中学生粗鲁地对待同学甚至长辈,当我们听说一个孩子仅仅因为一点点不如意就自残、自杀,当我们听到一个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因为一点矛盾就将室友置之死地,我们伤心叹惋之余,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在一所中学的墙壁上有这样一句标语,“邻之厚,君之薄也”,拿这句《烛之武退秦师》中用于国家间赤裸裸利益关系的句子,让学生朝夕相对,无非是想告诉学生,你周围都是竞争对手。儒家讲“仁者爱人”,宗教家讲“爱邻如己”,而教师却要学生记住“他人乃我之地狱”。我们教给学生知识,却不教给他们懂得生命的意义和尊严;我们训练学生解题,却不训练学生懂得爱与同情;我们要分数、要竞争、要效率,就是忘了要生命。我们的教育有脑而无心。
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当下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初中思想品德课有专章讲珍爱生命,而且已经开设多年,但耳提面命,直接灌输,效果不容乐观。本文要提出的是,文学阅读是提高中学生生命意识的有效途径。因为文学作品都直接、间接的涉及生命问题,语文教师、语文课在这方面就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或者说承担着更重要的使命。文学阅读是自我教育、品德修养的最好方式,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沉浸于文学阅读之中,在文学阅读中强化生命意识。
一、在文学阅读中体悟生命哲理
文学就是生活。读一本小说就是过一段作者创造的和当下生活全然不同的生活。在文字的世界里我们和人物同歌同泣,更重要的是在作者的引导下,我们有了一种新的看世界看人生的眼光。如果不读《孔乙己》我们可能也是那个嘲笑孔乙己的人,读过之后,我们知道,嘲笑弱者、欺侮无知是可耻的。如果不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可能一生都心惊胆战、畏首畏尾,而从来不会反躬自问,我不就是一个套中人吗?文学带给我们生命的智慧。
郭沫若翻译的《鲁拜集》第二十九首是这样的,“飘飘入世,如水之不得不流,不知何故来,也不知来自何处;飘飘出世,如风之不得不吹,风过漠地,又不知吹向何许”。古老的诗句带着对入世和出世的困惑和无奈,却有着促使我们叩问生命震撼人心的力量。文学阅读引发我们思考生活中各种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价值?我们该怎样对待自己之外的他人?幸福人生的要素有哪些?这种思考和追问会把我们生活中的零星感性感受提升为理性认识,引导人们跳出自我的藩篱,朝着符合人类利益、符合群体利益、符合他人利益从而也符合个人利益的方向发展。
文学作品有时直接向读者展示生命真理,也有时通过含蓄的表述引导读者体悟生命真理。周国平《生命本来没有名字》中说:“世界上什么都能重复,恋爱可以再谈,配偶可以另择,身份可以炮制,钱财可以重挣,甚至历史也可以重演,唯独生命不能。愈是精微的事物愈不可重复。所以,与每一个既普通又独特的生命相比,包括名声地位财产在内的种种外在的遭遇实在粗浅得很。”这里作者坦陈生命价值的无与伦比。在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重新获得了生命的活力与激情,文章引导读者体会了花和人的不幸,进而感受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好的文学作品会引发我们对人生的省察,把我们引向真善美的境界,会引导我们脱离野蛮走向文明。中学生的人生阅历毕竟有限,通过文学阅读,可以遍历人生、思考人生、体察人生,文学阅读中的理性思考给我们带来一种洞明、一种达观、一种面对人生苦难的从容不迫。
二、在文学阅读中丰富情感世界
一个人的生命意识和他的情感状态密切相关。钱钟书《管锥编》中有言,“我而多情,则视物可以如人,体贴心印;我而薄情,则视人亦只如物,侵耗使役而已。”情感的厚薄多寡决定了一个人对己、对人、对世界的态度。一个情感健康、丰富的人绝不会动不动就要自残自杀,就要与人拼命。文学的世界就是情感的世界,文学阅读可以帮助我们体会他人情感,同时丰富自身情感。陶冶情感的作用非文学莫属。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通过读书学习“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礼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少私寡欲,忌盈恶满,赒穷恤匮,赧然悔耻,积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贤容众,茶然沮丧,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强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奋厉,不可恐慑也:历兹以往,百行皆然。纵不能淳,去泰去甚。”读陶渊明,会使我们用温情的目光注视周围的山川风物、草木虫鱼;读苏轼,会使我们用超越的目光看待周围的是是非非,祸福得失;读李白,会使我们鄙俗的心灵平添一股豪气;读杜甫,会使我们麻木的心灵增加一丝悲悯。青少年心灵的沃土需要拓展、需要开垦、需要播种,这样才会鲜花盛开,才会果实累累。优秀的文学作品这种移情化性的作用就是人的心灵世界的鲜花芳草,它会使我们面对美好懂得爱和珍惜,面对苦难懂得理解和同情,它会使我们的心灵对自己之外的世界保持适度的关注和敏感,而不是唯我独尊、麻木不仁。
三、在文学阅读中享受审美愉悦
文学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状态,是充分享受审美愉悦的生命状态。一卷在手,如遇故人。往圣先贤,当今才俊,朝夕晤对,倾心畅谈,乐莫大焉。抗战时期,张爱玲在香港的一个图书馆得到一部《醒世姻缘传》,“马上得其所哉,一连几天看得抬不起头来。房顶上装着高射炮,成为轰炸目标,一颗颗炸弹轰然落下来,越落越近。我只想着:至少等我看完了吧。”阅读的快乐竟能使张爱玲沉浸其中而忘却生死。“如果没有艺术的慰藉,人就会厌世而自杀”,尼采此言虽夸张,但充分强调了审美愉悦在高品质人生中的价值。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人生幸福,体验不到这种幸福,无疑是人生的一种缺失。
当我们经常沉浸于文学阅读的审美愉悦之中,会逐渐养成审美的生活习惯,用审美而非功利的眼光关照周围的一切。蒲宁坐在车窗旁眺望着窗外渐渐消融的烟影,赞叹道:“活在世上是多么怡悦呀!哪怕只能看到这烟和光也就心满意足了。我即使缺胳膊少腿,只要能坐在长凳上望太阳落山,我也会因而感到幸福。我所需要的只是看和呼吸,仅此而已。”审美的生活态度无异于一副清凉剂,使人暂时摆脱功利的束缚,使生活温暖而丰富,使生命健全而高尚。
由野蛮到文明,由粗鄙到优雅,由目中无人到推己及人,由薄情寡恩到民胞物与,这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走不完的修养之路。中学生正应该在心灵尚未展开、人格尚待养成的时候,通过文学阅读懂得爱与慈悲。但如何使文学阅读更有效地起到增强生命意识的作用,始终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首先是挖掘课本篇目的教育价值。“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除了背诵、默写,我们能引导初中生体会《论語》中这句最富诗意的句子蕴含的对时光流逝、生命消隐的感叹吗?《爸爸的花落了》,仅仅这个题目就包含了多少对父亲的爱与牵念?其次是课外。课本篇目再精彩,数量毕竟有限,课外大量阅读当然好,而目前考试升学压力下的中学生又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投入,在这种矛盾状态下,学校如何为学生创造相对有利的阅读条件,阅读的兴趣如何调动和保持,阅读的内容如何选择和指导,这需要学校管理者的眼光,智慧。endprint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