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机制研究

2017-10-17 14:40许益锋刘新秀
高教探索 2017年9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许益锋 刘新秀

摘要:大学的本质要求在于立德树人,基于此建设的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具有善性相通、有序衔接、正向联动的融合基础。新形势下高校应该贯彻立德树人,提升高校党团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服务为先,注重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和综合素质提升;以文化人,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维联动,利用新媒体优势实现两者融合的长效化,探索构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机制。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校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机制

一、导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本质要求和立身之本就在于立德树人,关键就是要通过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指明人生航向。“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在国内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改革的全面深化、价值观的碰撞和多元化思想深刻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从某种意义而言,价值决定文化性质,核心价值决定文化位势,而文化直接影响和培育人的行为。基于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笔者认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应该成为引领和决定校园文化性质和方向最深层次的要素。因此,要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树立“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强烈的时代呼声和重要课题就是促进立德树人的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和互进共赢,进而引领高校育人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二、大学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2月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更加注重以“立德树人,以文育人”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可见,传承创新“立德树人”的大学校园文化与弘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这一核心工作的“两翼”。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辩证统一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引领,校园文化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搭建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渗透协调的互动平台,两者在育人目标上是善性相通,在内容层级上是有序衔接,在传播手段上是正向联动,这是探寻二者融合机制的重要前提与理论基础。

(一)以生为本:两者在育人目标上是善性相通

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强调对教育个体的道德素养、专业能力、核心技能的塑造、拓展与开发,进而促使个体个性的激发与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则是一项人心工程、灵魂工程,对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最终在目标上将受教育对象培育为符合社会主流道德规范与时代要求的优秀人才。可见,前者强调个体的个性发展,后者凸显个体的社会规范。一种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高校校园文化犹如“催化剂”促进个体的发展和完善,而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却像“修剪工”一样对受教育对象个体的行为规范进行必要“修剪”和“维护”。两者虽各有侧重,但却以“立德”为共同旨趣,以“树人”为根本目标,这种对“以生为本”和“德育为先”的强烈关注正是对两者在善性相通上的最好阐释。

(二)信仰对话:两者在内容层级上是有序衔接

韦政通从克罗孔的文化进化论出发将文化具体地描绘为:“知识、语言、风俗、成套的礼仪、伦理、宗教和道德,都在文化的范围之内。”[2]可见,文化是一个由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以及精神形式所构成的综合体系,是一个能够承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效载体。因此,要培育出一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者和引领人,则必然要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环境塑造、制度建设以及精神引领中,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校园主旋律,构建出具有吸引力、凝聚力、信仰力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若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那么大学生群体将可能在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杂音糟粕”的“染指”下“变色”,难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若离开高校校园文化,就会丧失弘扬与培育的校园主阵地,无法 “落地生根”,难以起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可见,两者在内容层级上是紧密相连,并且有序衔接的。

(三)互为优势:两者在传播手段上是正向联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价值归宿,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能量源泉,与高校校园文化共荣互哺,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精神引领。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新载体的构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更多元、更迅速、更公开、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如建设以微博与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的校园公众号,及时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增强传播的实效性和广泛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培育也为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带来丰富的教育资源。如通过“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家风家训”、党團主题活动和培训讲座等专题教育,开展弘扬以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为主旋律的专题讲座以及校园比赛,为良好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广大师生认同的价值准则和行为指南。endprint

三、构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机制

(一)立德树人,提升高校党团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共同旨趣。因此,要构建两者融合的机制,就必须确保“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理念不动摇,并且将其贯通和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过程。其中,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先进优秀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生力军”——高校党团组织,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燃亮高校学子的信仰之炬和理想之火,强化四个意识,激发大学生的智慧潜能和青春活力,凝心聚力,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因此,构建两者融合机制首先要做到的是坚持优化、提升党团组织在高校“立德树人”价值追求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不忘初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前行。

一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为指导,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更容易在新媒体信息交互平台中被西方意识形态所渗透、迷惑甚至颠覆。因此,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高校党团组织的组织协调能力,建立健全“以学习带动、以契机引动、以实践促动、以典型推动”的思想育人新机制,“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3]。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融入高校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全过程,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而帮助大学生准确理解和认清当下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明辨是非,坚定立场,守好底线,最终树立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的自觉认同和模范践行。

二是必须坚持以党团的专题教育为抓手,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利益关系复杂纠葛、思想多元碰撞、文化深刻交融,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校,必须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组织开展好党团组织主导下的各项专题实践教育活动,通过党团活动、组织谈心、师生座谈、主题班会等多形式、全方位的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归属,并且真正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部2017年2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明确:“学生党组织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针对性实效性强,在推进专业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工作有力。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引领优良班风、校风、学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维护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应通过宣传教育和学习领会,使高校师生衷心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认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的发展前景和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珍惜安定团结局面,立足岗位实际,奋发有为,敢于担当,共同为全面深化改革而建功立业。

(二)服务为先,注重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和综合素质提升

“一切为了学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同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合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要求教育主体必须做到以服务育人为先,以大学生良好习惯养成与综合素质提升作为育人工作成败的判断标准,立德树人,以生为本,注重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手段,开发服务资源,提升服务能力,健全服务体系,把竭诚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而言,要求我们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创新项目机制,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坚持“扁平化运作,强化参与、激活主体;立体化覆盖,靠前指导、助推成才;品牌化引领,项目带动、活跃整体”的原则,针对90、00后青年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深入探索基层党团组织进公寓、进社团、进网络等校园文化建设新模式,并且着重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做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增强基层党团组织引导和服务青年的职责和使命。“以重大节庆日、重要活动、重要节点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重视教育培训实践环节,组织大学生党员广泛参加自我管理、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承诺践诺等活动。”

二是加强队伍建设,推广朋辈育人模式。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打造一支强有力的高校党政工团干部队伍是深入推进两者融合的坚实后盾。高校应坚持“建队伍、抓实践、促研究、重成效”,定期组织相关的人员进行系列培训,并且培育和孵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工作的精品项目;抓朋辈教育队伍,通过深化“青马工程”、“标杆工程”等高素质的大学生骨干队伍培养工作,促使“朋辈教育”形成“专业化”带动、“课程化”规范、“大众化”普及的长效机制。依托榜样示范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性,激发他们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各地落地生根、枝繁叶茂。青年大学生更应该坚持立德树人,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传递中国好声音,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三)以文化人,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总书记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3]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和重要载体,因此,高校应通过加强学生活动顶层设计,以“学校活动品牌化、项目化,系部活动专業化、特色化,班团活动个性化、大众化”为原则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整合活动资源,精简活动数量,提升活动品位,树立活动品牌,传递正能量,全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若干精品校园文化项目当中。endprint

一是以校园文化艺术节为载体,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高校应以“认识国情、增长才干、磨砺品格、回报社会”为价值导向,逐步搭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主旋律的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平台,让马克思主义文化占领校园文化阵地,驱赶负面消极的非主导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阵地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如华南师范大学組织师生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吉祥物“萌小兔”、各类表情包、微党课等,打造出一个学生喜闻乐见、时时处处受教育的网上精神家园,探索出一条“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

二是以学生个性特点为牵引,推进青年文体菁英活动。注重不同阶段青年主体的特点与发展需求,精心组织社团文化节、宿舍文化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文化节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以新生晚会、毕业晚会、毕业典礼、美术展、音乐会、校友会等已经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精品文化活动为示范,结合青年身心特点为学生搭建“自秀舞台”和沟通交流平台。同时,将校园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学术节、才艺展演等活动对接,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丰富活动内涵,不断拓阔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载体,使大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追随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三是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平台,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互进共赢思路,搭建高校、企业、社会三者的互帮联动机制,强化社会实践育人,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制度,鼓励创新创业和基层服务,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大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时代创新精神,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不断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多维联动,利用新媒体优势实现两者融合长效化

针对当前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大量“碎片化”时间的校园生活特点,高校应当与时俱进找准学生活跃的网络交流平台、运用学生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发挥校园文化组织的整体优势,以核心价值观占领思想高地,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红网工程”,加强“两微一端”建设,精心打造出平等、和谐、正义、包容的虚拟文化交往空间,并以其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提升传播的效果。如华南师范大学近年来成立的“青网工作坊”根据当前学生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自主开发出深受学生欢迎的吉祥物、表情包、主题漫画、微视频等互联网产品,频频刷爆“朋友圈”。这种依托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不仅能够主动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达到“育人细无声”的效果,同时还能与现实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有益互补,形成“线上线下”互动交融的多维度、全时空的校园文化育人机制,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的长效化,深受广大师生喜爱。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2]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8:4.

[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www.xinhuanet.cn,2014-05-04.

(责任编辑钟嘉仪)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