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四动”教学法

2017-10-16 17:21陈云燕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动眼石灰水动脑

陈云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間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索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流、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正基于科学教材这一核心教学理念和教材本身的特点,所以科学教学又以科学探究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教学中的探究学习中,我主要实施“四动”教学法(即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动口——表达)。让孩子在科学探究中实施“四动”,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知识、能力、思维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品质,提高小学生科学素质。下面我就以《二氧化碳》一课为例,浅谈“四动”教学法。

一、动眼——观察

我们知道,“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科学的探究,更离不开精密细致的观察,在科学教学中要注重交给学生观察的钥匙,使他们在认识科学的过程中自觉地掌握观察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在上《二氧化碳》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观察之前,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状况,并依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讲明观察的目的要求,在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在思考中观察,在学生观察之后,及时的让学生讲出观察的认识,并引导他们作出观察小结。例如:在认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时,提出这样的观察问题,把清石灰水倒进装有二氧化碳的瓶里,清石灰水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什么?这样,学生便能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出结论: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动脑——思考

儿童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对“问题”经过思考做出假设,假设是人们对所面临的问题定性的解释,它总以观察到的事实做根据,以已知的知识武器经过一定的逻辑思维推想或猜想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敢想、多想,学生想得多了,思路便开阔了,思考就合乎逻辑,思维也就发展了。例如:在教学中利用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灭火这一用途时,教师提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这一性质推想:“二氧化碳有什么用途”?学生在这一提问之下,会积极地思考,经过思考,学生得出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这样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动手——实践

这是继“假设而来的”,因为推想和猜想,由于事实材料不够充分,或由于已有知识不足以揭示问题的本质,所以对问题做出的解释只能是假定性的,必须经过科学的实验验证,一次次修正不圆满不正确的地方,逐步达到经得起事实的考验,成为正确的解释或科学的结论,根据教材的内容,除了学生动手实验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创作、动手解剖、动手饲养、动手种植、采集等。

在二氧化碳一课中,根据教材内容,可以安排两个演示实验和三个分组实验,在讲解二氧化碳的性质时,采用演示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演示时,教师指导学生弄清实验的方法、步骤以及观察的重点,在做完演示实验后,学生兴趣大大增强,个个都跃跃欲试,学生已产生强烈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在实验中培养学生事实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从而从实验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动口——表达

动口表达就是把动眼观察到的现象,动脑做出的假设,动手得出的科学结论,以学生为主说出来(包括课堂讨论、小组交流、个人发言),通过语言的交流,相互启发认识和深化,思维得到发展。例如,在讲《二氧化碳》一课中,在认识“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这一性质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在小组交流意见、看法,最后让学生来小结。当然学生小结的语言可能不够准确精炼,但教师可以进行正确的引导、提示,从而得到正确的科学结论。

古人云:“百闻不如一见”,动眼是信息的收集部分,动脑是回忆的中枢灵魂,它是贯穿于其它活动中的,显而易见的。动眼若不动脑,将“视而不见”;动手若不动脑则为盲动;动口若不动脑则是瞎说,动脑是信息处理的关键部分。古人又云:“百见不如一做”,动手实验是学科学的重要基础,是信息内化变幻部分,动口则是信息输出部分,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反馈。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观点,他在“手脑相长”歌中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开天辟地的大好脑”,在科学教学中的“四动”教学法,则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猜你喜欢
动眼石灰水动脑
睡眠是如何让我们“满血复活”的
树木为啥穿“白衣”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重在“动”
让初中数学课堂“动”起来
肯动脑就会成功
动手动脑多快乐
动脑填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