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提示语”教学

2017-10-14 08:10胡祥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18期
关键词:铁罐语感习作

胡祥

“提示语”作为文本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对人物间的对话起着连贯作用,是对话中启示说明性的文字。在话语前加入“提示语”,对人物的塑造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特定情况下,隐去“提示语”又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教会学生关注“提示语”、理解“提示语”、运用“提示语”,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提示语”教学,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领略其中的精妙,提高学生的语感与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呢?在此,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感知积累,奠定认识之基

由于“提示语”教学,立足于深入的文本分析与具体的语言实践,因此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和语感积淀。这也是人教版教材将“提示语”教学安排在小学中段,即三年级上册的原因。新课标指出,小学中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而就学情看,此时学生对于阅读经验的积累和阅读方法的掌握均属初期,其思维能力也正由直观走向抽象,仍属过渡期。因此,此时的“提示语”教学,应更注重学生对“提示语”的感知与积累。

具体来看,在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园地二中,学生已经开始关注“提示语”。经过《灰雀》《奇怪的大石头》等课文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提示语”的不同存在形式——在文句前、中、后所處的不同位置,已经形成了“提示语”的概念,知道了它补充说明的作用。到学完《找骆驼》《孔子拜师》等课文时,学生对“提示语”能加入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调、神态、心理等细节,具有丰富人物形象的作用便有了初步的认识。以学习《陶罐和铁罐》为例,教师可结合本课重难点,在学生认识了陶罐、铁罐的形状后,就问学生:这是一个怎样的陶罐?怎样的铁罐?你从哪里看出来?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关注“提示语”,知道“提示语”对塑造人物形象、丰富文本内涵的作用。学生通过对“提示语”的认知、理解以及体悟,逐渐学会了关注“提示语”,提升了阅读水平和语文素养。

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是学生阅读的深化期。在此期间,“提示语”教学仍以感知、积累和强化为主,学生只要能深切体会“提示语”在有关句子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并能在习作中进行简单应用即可。

二、对比提升,拓宽理解之域

读文章,既要入乎其内,也要出乎其外。经过了长期的阅读积累和简单的习作运用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感、理解能力、认知水平、抽象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到五年级上学期,教师便可在感知、体悟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提示语”进行全面、理性的表达分析,深入理解各种形式的“提示语”对文本表达的不同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力和语感水平。

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该文是一篇虚构的小说,正因为如此,才使文中的很多地方受人诟病,引发争议。然而抛却内容,此文在表达形式上,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进行人物形象的塑造,却颇有特色。尤其是文中的“提示语”,既有为刻画和丰富人物形象而精心设计的“提示语”;也有为凸显说话情势紧急,而省去的“提示语”。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把本文的教学重心之一放在“透过语言表达的形式,感受人物形象”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提示语”教学。通过对比、朗读(见表1),以及深入分析,让学生感知加“提示语”和不加“提示语”的不同效果,进而加深学生对“提示语”的认知。

通过左边的表格,学生很容易发现“提示语”中人物的心理、动作和神态,与右边表格中隐去“提示语”的对话相比,就能发现:有“提示语”,能使读者深切感受到当时的情境和父亲的心理状态,而隐去“提示语”,可以把当时情况的紧急、刻不容缓,以及父子的急切心情巧妙展现出来。

三、迁移运用,深化认知之境

人物对话加“提示语”固然好,读者凭借它可想象人物的各种情态,体会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但隐去“提示语”有时也能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结合“提示语”进行阅读教学,带领学生深入体会、分析,不仅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冲击,更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解读文本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感,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提示语”有不同的存在形式:提示语在文句前、中、后和隐去提示语,它们各有各的妙处。在学生了解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提示语”的不同作用后,笔者趁机带领学生回顾学过的《孔子拜师》《卖木雕的少年》《陶罐和铁罐》中“提示语”片段,对文中涉及的“提示语”的不同作用和表达效果做系统梳理,让学生对“提示语”有高度的认知——在对话中加入“提示语”,可以起到补充提示和丰富文本的作用;当说话的情况显而易见、对话清楚,没有塑造人物的特殊需要时,省略“提示语”可避免语言冗杂;为了凸显说话情势紧急,有时作者会省去“提示语”,以加快行文的速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笔者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请根据情势需要,完成人物对话描写,塑造废墟下了不起的儿子;并在第五单元习作“讲述父母之间的故事”时,指导学生合理运用各种形式的提示语,进行人物的刻画与塑造,从而达到巩固和运用的目的。

“提示语”教学进行到这里,学生对于其理解就从感性走向理性,从无意识走向自觉,并能主动地将它应用于习作,转化为内在的能力和素养。当阅读文章有了关注“提示语”的习惯、习作有了运用“提示语”的意识后,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就会懂得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意义,进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可见,小小“提示语”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endprint

猜你喜欢
铁罐语感习作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对话显“品格”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
习作展示
《陶罐和铁罐》告诉了我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