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阳++刘敬
摘 要:文章分析了“VC程序设计”课程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作用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智能开发的教学改革,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讨论了项目在课程中的组织、实施方案和创新之处。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VC程序设计”;多元化评价;智能档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
“VC程序设计”是关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基本概念、语言特性、程序设计基本方法的一门基础课程。Visual C++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出现,使得从事各种工作的人们能写一些实用的小程序应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从而使计算机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快速应用各种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工具,完成一些控制软件界面的编制,甚至于使用该方法完成一些底层的控制、应用软件的设计,因此,“VC程序设计”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一门实用性极强的课程。但目前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一般将课堂讲授与实践分开进行,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枯燥的原理和概念,在实践课堂上又无法将所学习的内容与实践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合适的评价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潜能。结果,无法激励出学生的学习热情,造成了培养出的学生“会考试,不会做”的尴尬局面,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走重新从头学起的弯路。针对存在问题,我们进行了“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智能开发”的教学改革,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发展性,全部教学基本都在实验室完成,运用多种策略,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课上练习与课后project训练实践,使培养各种能力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既重结果又看过程,进行多元化评价,大大提高其自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V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智能开发内涵
传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由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整合后形成的一种能力,这种“一元智能”观奠定了现有高校对人才培养效果评估的基础。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高校所培养的专门人才的规格与质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学承担了为社会各个行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重任,高等教育应该而且必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此时“一元智能”观对智力的定义愈显狭隘。研究者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从心理学的不同领域对智力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的检验,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 Stenberg)所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而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定义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他提出了“智能本位评价”的理论,扩展了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他主张“情景化”评估,改正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有力挑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高等学校应在注重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较全面的素质的同时,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强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于社会经济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发生变化,1998年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提出了新的國家关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并据此“逐步建立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轮新的高校教学改革中,如何改进教学模式,如何构建新的学生学习评价体系,令教师颇感困惑。
过去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及发展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因为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应该由小做起,并慢慢推广至其他层面。然而,广义来说,多元智能理论的框架不单能在小学及幼儿园的层面推广,在中学、职业培训甚至大学和研究生课程也是合适。近年不少国际MBA的课程都加入了创意思维的课程,以加强学生在新时代的适应力和创意方面的开发,这正是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的其中一个范畴。
可以推测: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元智能理论必将普及和应用于高校的所有课程教学。因此,探索在“V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如何融入多元智能理论,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进而推广到所有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实施过程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旨在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到宁波大红鹰学院针对工科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研制多元智能课程模式与培养计划,探索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培养各种能力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改革学习评价方式。
1.以多元智能理论设计课程
计算机类课程具有和逻辑数理智能联系密切的特点,以“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顺序结构和控制语句等程序设计教学中,算法是其灵魂,需要站在抽象的层次上解决问题,如在结构化程序设计的章节,要求学生用“迭代法”计算π的近似值,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通过“畅销书排行榜”“猜谜游戏”等应用程序的设计,可唤起学生的语言智能,使其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通过“教务系统登录程序”的设计,“图片动画”和“绘制各种彩线图形”等应用程序的设计,可较好锻炼学生的空间智能;教学中采用小组协作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促进人际交往智能的发展;较为复杂的大作业需要学生查阅资料,不断剖析与总结,以提升其自然探索智能和内省智能。endprint
2.以多元智能理论改革教学方法:
吕良环提出了对应的八种多元智能教学方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不同的智能应用策略,在不同的阶段有对用的应用模式。在高校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中,必须以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为出发点,以多种方法、手段的优化组合为目标,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以“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在使用基本控件创建应用程序章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完成“计算器设计”的实训中,通过窗体演示锻炼学生的空间智能,通过程序流程分析锻炼学生的逻辑数理智能,通过提出一些属性设置方法问题让学生回答,锻炼其语言智能。
如此,运用多种策略,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发展性,既关注了学生的优势智能,又开发了学生的隐性和弱势智能。
3.以多元智能理论完善学习评价方式
通过课堂观察较容易发现不同学生的优势智能,如是否具有语言天赋、人际交往能力或自然观察智能,课下与学生的交流或评阅作业时亦可发现。
在对学生评价时,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才能正确引导和挖掘他们并使其成才。应既重结果又看过程,进行多元化评价,真正实现评价的平等性和公平性,鼓励每位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展。比如虽然有的学生逻辑数理智能稍差,对理论讲解接受稍慢,但却能够自己钻研,自学能力较强,这时可以为其多设置一些预习题或复习题供其选择,有了课下自学的良好基础后,对新课就会接受很快了。有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智能,反应敏捷表达能力很强,在课堂提问环节多请其回答,既可鼓励其自信心,还可调动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其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和教学效果。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与成果
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就是要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要关注学生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多元智能理论并不主张将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教育的价值除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更在于发展和解放人本身。
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了解学生的智能差异,并将研究结果告知学生,使其认识到自己具有多种智能。而在以往的教学改革与研究中,教师虽较常注意到学生的差异,但未针对性地聚焦于智能差异。
在教学中观察和发现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教学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评价环节之中,分析研究项目的成效和经验。多元智能理论的实施还需要课下的交流和对作业情况的分析,因此与其他研究只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不同,本研究同样重视第二课堂,即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智能测查,了解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通过课堂观察、课下调查和自我问卷三种方式实现,完成学生的智能档案。
五、结语
通过实施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智能开发研究与实践,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构建了学生的智能档案,激发学习者程序设计的兴趣,在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培养的学生的多元智能,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毛东海.用“三元智力观”指导新课程实施——品读《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和《成功智力教学》[J].现代教学,2009(10).
[2]蒋京川,叶浩生.国外有关斯腾伯格智力理论的论争及其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
[3]蒋京川.斯腾伯格对实践智力的研究述评[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4](美)斯滕伯格.教育心理学[M].张厚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9).
[5]顾建民.高等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6]赵素文,黄家骅.基础教育发展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7](美)拉择尔.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吕良环,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
[8]崔锦绣.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高中英语差异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