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探析

2017-10-12 07:09覃田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高职院校

覃田

【摘 要】本文阐述“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运用的现实要求和理论依據,提出“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的构思和运用要把握好“双主体”有效互动原则、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好理论铺垫,开展实践教学,改革考评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C-0065-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关系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尽管近年来学界对其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教学质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面不宽、实效性不强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探索“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期望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进提供一些启示。

一、“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的内涵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陈秉公教授认为,“任何课程教学过程的结构都是‘双主体(也即‘多主体)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通过双主体互动实现教学目的。”笔者认为,这一教学理念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研究分歧形成共识提供了可能空间。首先,“双主体”教学理念旗帜鲜明地强调了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教育者(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往往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主要是基于教育者(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要求,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再到教学活动的总结评价等环节,其主体地位毋庸置疑。由此也极易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满堂灌”的 “独角戏”的尴尬。即便在“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的今天,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依然不尽如人意。因此,笔者认为突出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实意义重大。其次,“双主体”说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理论研究的分歧形成共识提供了可能空间。“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说、‘双主体说之争,关键出路是在实践中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性亦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简而言之,即通过教育者(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受教育者(学生)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是否达到了教育者(教师)的预期目标。然而,受教育者(学生)的思想、情感等方面是“隐性”的,不易为教育者(教师)所考察,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的原因之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依托于实践活动(行为)来检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天然具有的政治性或意识形态功能使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但要具有行业、专业所应具备的技术技能,胜任未来岗位要求,还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具体而言就是要高度认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做到坚持“四个自信”。概括地讲就是要大学生既成才更成人,且成人是根本。

综上,“改变机械式、单子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和教师主体主导性的双主体能动性,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益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延伸和强化,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理应不断探索实践,深化研究。因此,笔者主张运用“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期望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以问题研讨为中心,以师生互动为基本形式,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主导性和学生主体参与性,进而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模式。

二、“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运用的现实要求和理论依据

(一)现实要求。具体如下:

1.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性质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称谓简洁而准确地表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性质,即“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如何把这样一门课讲透讲好,讲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效果,是摆在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常言道:“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过硬,才能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大环境中春风化雨。加之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表现出了鲜明的特质,他们更为理性务实、现实功利和自我中心,意味着教师要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学生的脑袋无疑难度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主导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尤为重要,这样才能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

2.高职生自身特点的要求。高职生不同于本科生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差异性大,“体现在生源、基础知识、学风、学习目的等方面参差不齐”,即从整体而言,高职生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些,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动力稍显弱化,自律意识也较差,学风不够浓厚。反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表现就是对理论不感兴趣。但是,“他们很擅于学习技术性和技巧性的事情,学习速度快,应用也快。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喜欢走出课堂,喜欢实践教学”。因此,发挥他们的优势,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可以极大地培养、激发和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

3.教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然而,实际情况是各大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效果与实践教学本身所担负的使命要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究其根本原因是,实践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破解困境之路尚待探索。例如,实践教学的组织不规范,随意性强;学生的参与面窄,缺乏广泛性;教学的考核评价方式落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针对性等,以致其实效性大打折扣。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能让师生围绕问题,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寻找答案,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目标。endprint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学习是学生借助于一定的外部条件,如教师、同学、资源、工具等主动获得。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是在自身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自我学习、探索、研究构建起来的。建构主义尊重学习者个体在学习能力、知识积累、经验背景上的差异,鼓励他们通过分工合作、沟通交流的形式开展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仅是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因此,笔者认为与建构主义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就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三、“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的构思和运用要把握好两个基本原则。

(一)“双主体”有效互动原则。互动是师生交流沟通、拉近情感距离、实现课堂民主、融洽课堂氛围最常见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备受师生青睐。然则实践表明,并非有互动教育教学效果就好,因为有些互动除了形式上的热闹外,对于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并没有实质上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必须强调师生间的有效互动。所谓有效互动是指对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预期教学目标有效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内涵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活动(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起积极作用的;二是师生间的互动是双向的,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彼此间互相传递、接收、理解和反馈信息;三是这种有效性是统一于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中的。

从教育教学的规律来看,“双主体”有效互动原则有利于增强教师的主导性主体意识和学生的参与性主体意识。受固有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活动是老师的事,自己配合就行。因此在互动中往往表现出“你讲我听,你问我答”的被动式互动,这样的互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活力显然是极为有限的。而“双主体”有效互动原则一方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整体教学设计去组织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激励学生,另一方面凸显了学生自主、自觉、自为、自律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要求,从而感受到自己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体验到自己是课堂的主角,这必然更有助于学生整体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教师本身专业发展的促进,以及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原则。教学与科研对于“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而言,必须齐头并进,并重发展,否则其效果不尽如人意。首先,教学可以带动科研,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为科研提供方向指引,也可以成为科研的课题。其次,科研能够促进教学。扎实的科研功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表明,科研水平较高的教师对知识的把握更准确深刻,讲解更清楚明晰,也更容易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然则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和水平相对薄弱的客观现实却无可回避,这也必然极大地制约了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职业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敢于正视自身的短板,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更注重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把基本立场和观点讲正确,把基本理论问题讲清楚、讲生动,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主导作用。

四、“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做好理论铺垫:实行专题化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应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统一。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对实践教学起指导性作用。理论教学顾名思义是以“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的理论应该是也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而不是别的什么理论。该理论内容深刻的“理论性”决定了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应该成为前提和基础,否则无法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更大层面的宏观上的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教学前要把相关理论的基本观点讲清楚、讲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把握,也才可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果缺乏前期的理论铺垫,学生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将流于形式。因此“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的实施首要的便是进行理论教学,做好理论铺墊。

(二)开展实践教学:组织研习讨论。关于实践教学的内涵界定,学界可谓众说纷纭,笔者赞同北京大学陈丽明的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并且由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有大实践和小实践之分。大实践是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也就是所谓的‘走出去以社会为课堂的社会实践,其形式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考察、社会调研以及社区服务等。小实践是指除了理论教学之外的所有与实践相关的课堂教学方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课堂实践教学,其形式包括课堂讨论、观看视频资料、阅读实践等。”基于各大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各方面条件受限的实际情况,笔者将研究和探索的重点放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并且该研究探索是基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所倡导的“中班上课,小班研学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

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1.组建学习小组。实践表明,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是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一大动因,“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因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使不同个性、基础及潜质的学生能依据自身情况开展选择性的学习活动,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选择,乐于探究。在分组时,以“自愿为主,调剂为辅”为原则组建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最佳,推选一人担任小组长,负责本小组研习讨论的组织工作。关于小组人数的设定教师可依据研习讨论的次数、问题的难度等因素确定,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要参与其中。

2.设置研讨题目。在每一次理论教学完成时,教师结合所讲授的专题内容,设计2-3道研学讨论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布置的研学讨论题目必须与当次所讲授的专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即要求研学讨论的题目必须是能够支持、印证、深化理论教学的基本观点,或具有研讨价值的争议性、分歧性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衔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笔者建议在课时安排上每个教学行政班周课时至少为4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主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具体时间。endprint

3.组织研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习讨论。各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讨论并确定本小组的选题。然后围绕该选题,开展研究论证,并最终确立小组基本观点和支撑材料。最后选派1-2人作为小组发言的代表。教师需要在操作规则中明确“人人上场”的要求并与考评相挂钩,以防止极少数学生存在依赖、懒惰和逃避的做法。

4.分享成果。小组研习讨论结束后,由各小组派出的代表与全班同学分享本小组研习讨论的成果。每个小组分享的时间限定为5-8分钟(具体时间由任课教师根据小组数等实际情况而定)。成果的形式可以是PPT或小论文等。

在上述两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随时参与任意小组的研讨中,与他们共同研究,寻找答案,也可以是旁听者、观摩者,发现问题,提出异议,让学生解答。

5.成绩评定。每次研学讨论结束后,每个学生以具名的方式当场为每个小组打分并写明评析意见。此环节是实践教学学生参与度是否广和深的关键环节。

6.推优选优。每一次研习讨论结束时,各班推选出1-2个優秀小组作为班级代表与别班交流。对被推选出的小组予以加分奖励。此举能更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队荣誉感,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改革考评方式。“双主体研讨型”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考评方式。作为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传统的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本无可厚非,然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样一门极具“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的课程而言却显得有失偏颇。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并非一张试卷、一个分数、一次考试就能定论的,相反它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力锻炼、素质提升。我们的做法是采取形成性考评方式,“形成性考核是把课堂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日常生活中的‘行与期末的‘考有机结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实行“244”模式,即平时成绩占20%,研学讨论成绩占40%,期末考试(采用专题辩论赛的形式)占40%。实践证明,这样的考评方式更人性化、合理化,更具针对性和激励性,也更契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教学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陈秉公.论《基础》课教学的“双主体”结构与“学导式”教学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7)

[2]刘占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相长的边界自觉与协同思维——超越“主客体”与“双主体”之争[J].湖北社会科学,2016(9)

[3]蒋红,陈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导向型”双主体教学模式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2)

[4]曾狄,黄齐.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性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

[5]陈丽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6]丛喜权,马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性考核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项目“广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质量提升研究”(2014JGA378)(2014年—2016年)的成果

【作者简介】覃 田(1984— ),女,壮族,广西来宾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

(责编 黎 原)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高职院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