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娟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时代的需要。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新课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并帮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提高心理品质,克服心理障碍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51-01
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了卫生组织将健康解释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等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
2.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2.1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习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2.2 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如集体跳长绳游戏比赛,接力跑游戏等集体游戏活动。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2.3 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的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
3.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3.1 理论学生法。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从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 ,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3.2 激励表扬法。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快乐,这对于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一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
3.3 交流法。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沟通,进行疏导。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3.4 诱导法。心理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在体育教学 呆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3.5 感染法。对于某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技术示范,可是有的学生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些技术动作。这时候,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去带头练习,当他们成功的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时,能很快的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技术的自信心,正确看待合理的运动负荷与心理。
健康的关系,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因素有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的时间和运动频率,从运动类型来说,能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令人愉快有趣的运动,有氧运动,回避人际竞争运动,可以自定步调的运动:从运动强度来讲,目前大多數研究认为,中等 强度的体育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疲劳: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
3.6 自我暗示法。教师要想学生传授有磁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在画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各积极的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总之。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的知识创新可以提升我国的整体知识的心理,学生说法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并学有成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能让学生乐于同他人交往,融于集体中,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能做到人际关系和谐。体育能使学生情绪稳定,能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的个性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祝蓓里,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3] 育与健康,人民教育出版社。
[4] 体育教学。
[5] 徐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观[J],科技创业月刑,2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