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火莲
摘 要:有一位伟人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当前心理学界所公认的,如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计的问题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通过努力可以解決的,它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好奇而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关键词:语文教学;营造氛围;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105-01
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左脑偏重于逻辑思维,右脑偏重于形象思维。学生在学习时更多地偏重于左脑的使用和训练,往往忽视了右脑功能的开发和利用。情境教学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起到启动形象思维的作用,能把抽象的文字化为十分具体化的形象。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实际,有更多的自我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人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有个民主宽松的环境,还要设计各种激情引趣的场面,让学生活跃思维,“不吐不快”。如:教学《黄继光》一文的结尾部分,黄继光那英勇献身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心,大家的心情都无比沉痛,有的同学还擦眼泪。此情此景,我把握时机,关切地问:“同学们,黄继光虽然牺牲了,但他那光辉的形象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试想,如果你是画家,或是雕塑家,你要怎样去刻画,去雕塑黄继光的形象呢?”这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想塑他的半身像,目光炯炯,注视着前方,盼望胜利到来。”有的说:“我要画他伏在地上,头高昂着,向前挪动的像。”有的说:“我想画一个黄继光的头,旁边是万丈光芒,说明黄继光的精神永放光芒。”还有的说:“他张开双臂,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的像,我最喜欢。”……使学生对黄继光的英雄品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醉翁之意是哄他们多想多说,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兴趣。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学生创新的兴趣就越来越浓。
二、以多媒体创设情境,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由于科技的进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以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而形象愈是鲜明、具体、生动,就愈缩短学生感知的时间,从而激发学生认识的兴趣,引起联想想象,产生创新的“灵感”。
三、以问题巧设情境,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问题是创新之源,怀疑是创新之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
1、变序设疑,启发逆向思维
小学生思维处于由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展的阶段,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的结果追溯到原因或由目前追溯到过去,由于事物之间常常互为因果,具有可逆性,因此利用逆向思维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有时对解决问题会起到突破性的作用。如当学生理解了《美丽的公鸡》一课后,引导学生想一想:公鸡改正错误后,啄木鸟、蜜蜂、青蛙会不会理它?态度会不会改变?这样学生一定会说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答案来。
2、诱导发散,训练多向思维
诱导发散,培养多向思维是触发创新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注意精选发散点,一篇课文以一两个重点为宜,同时要注意科学性,对发散点的结果需加以分析评价。
3、展开想象,引导求异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学中,要注意因文而异,凭借课文中某一重点,某一关键处作想象的生长点。同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的想象训练点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四、活动、实践的情境训练,有益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陶行知先生认为,如果把人类的双手束缚起来,就不能执行头脑的命令,更不能说创造和发明了。所以,只有孩子的双手解放出来,而且不仅是双手,双腿、双脚乃至整个身心都解放出来,中国才有可能出现爱迪生,出现牛顿。实践活动的运用正是解放学生身心的最好方式,是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性知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直接方法。如果把教学延伸到课外,它既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使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既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又获得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强烈的创新意识,训练他们的敏捷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寓教于乐的活动、实践的开展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教育方式,”只有让学生“动”起来,学生才能有活力,有朝气,创新精神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显然,我们经常的,科学的、艺术的运用活动、实践这个情境直观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不可估量,影响深远的作用自在不言中。
诚然,激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我们为人师者不妨先从顺应儿童认知心理和规律,由巧设情境这门艺术做起,大力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才能不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无愧于人民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