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

2017-10-09 21:52虞伟奖
读写算·教研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习心理家庭教育中学生

虞伟奖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因素对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很重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何通过家庭教育协助孩子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是家长希望达到的目标。本文从中学生的学习心理角度着手,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心理的家庭因素,并针对相应的不足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学习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3-094-02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因素对处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调查研究表明,来自不完整家庭的孩子心理适应能力显著低于来自完整家庭的孩子,农村学生则显著低于城市学生。可见,家庭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对家庭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促进父母理解学生特殊心理及行为,及时调整对中学生的教育方式,保证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快乐学习,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学生主要学习心理

1、学习动力不足。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时期,也是价值观、人生观发展的关键时期,开始对“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该如何实现自我?”等问题进行思考,对未来感到迷茫,导致其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的意义也出现了一定的分化。这个时期学生还缺乏对未来走向的明确定位,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兴趣下降。甚至认为,应试教育没有意义,学习没有什么用处,把精力放在玩游戏看小说等娱乐活动上。另一方面,由于学习难度的增加,学习能力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受到学习能力的限制,学生之间的差距开始显现,面对不断增大的学科知识,后进生自觉无能力应付学习,无法适应学习环境,自信心下降,拒绝学习等负面情绪明显,甚至出现厌学现象。他们无法正确的去看待并解决这类问题,而是企图用逃避的方法给自己寻求心理上的解脱,家长老师如果不及时引导和干预,长期下去就会发展为不求上进,甚至退学。

2、学习焦虑心理。学习自控能力是学生在中学阶段要不断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进入中学阶段,老师不会再像小学一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进行密切的关注和管理,需要更多的进行自我管理。與此同时,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迎来了第二个叛逆期,成人意识增强,心理上出现剧烈的矛盾状态,会影响学习自控力的发展。一部分学生可以有效规划学习,合理安排各门学科的学习,有比较理性、合理的时间观念。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自控能力,出现学习自控力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在各门功课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无法合理合理规划,出现偏科的现象。这种心理导致了学生在做作业或复习时,不自觉的把重心放在喜欢的科目上。由于时间管理行为的失调,影响了复习质量,导致对弱项复习不到位,出现担心考试考不好的焦虑情绪。其次是禁不住外界的诱惑。随着社会的发展,娱乐活动不断增加,网络游戏、娱乐节目五花八门,有些中学生抵挡不住诱惑,迷上电子产品或网络游戏,不能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种失调的时间管理行为使学生在面对即将来临的考试时手足无措,不知道从哪里着手复习,焦虑情绪凸显。这种由焦虑导致的学习成绩下降的问题,在学校里不在少数,是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学习问题之一。

3、学习挫败感体验强烈。中学阶段,学习内容增多,知识繁杂,学习难度不断增大,学生面临学习策略的自我调整。部分学生不能及时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调整学习策略,进行合理规划,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出现明显的挫败心理。这类学生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对学业开始失去信心,在受挫次数增多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发展成学习的无能感,不再继续努力。

二、家庭教育

1、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观念是父母所持有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它指导、教育孩子如何学习、如何处理学习与其他活动关系。当前我国许多家长秉持传统的学习教育观念,具体表现如下。

(1)学习是唯一的出路。许多父母,尤其是出身农村的父母认为学习是孩子出人头地的重要渠道。这种激进的观念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在孩子的思想中建立了偏激的学习观念,孩子希望通过学习来满足父母的要求,无形中给孩子增加了心理负担,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害怕考试失利,体验强烈的焦虑情绪,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2)学习不好,就不是好孩子。当前许多父母拿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有些父母甚至教导孩子不要跟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一起玩,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带坏。这种观念导致部分后进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一部分后进生因此自暴自弃,丧失学习动力。

(3)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器。对学生严格要求确实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这种观点在家庭教育观念中有了一些曲解,父母对孩子盲目的高要求,通过说教、惩罚、体罚等方式让孩子改正。孩子在这些不恰当的方式下,逼迫自己学习,来迎合父母的期望。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产生很大的压迫感,面对学习十分被动,对学习表现出阻抗,拖沓,如果不及时引导干预,就会演变成我们常见的厌学问题。

2、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在对孩子实施教育时所选择和运用的具体措施和手段。家长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塑造孩子的性格,建立孩子的行为模式,也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适应性。常见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一下几种:

(1)溺爱型。溺爱型父母表现为包办孩子日常的所有活动,忽视孩子的自主行为能力,对孩子过分保护,无法培养孩子应有的主见性。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无力应付生活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

(2)专制型。专制型父母的突出特点是事事为孩子做决定,强制孩子无条件服从,将自己的意见强加在孩子上,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无法顺从自己的想法,很难发展自己的个人兴趣,生活状态被动。

(3)民主型。民主型父母是最理想的父母,他们可以和孩子建立信任、自由、尊重的关系,既有父母应有的权威的一面,同事也可以设身处地的理解孩子,鼓励他们自主活动。在民主的家庭长大的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活动,学业上也可以自由探索研究,合理分配时间,管理自己的学习,在学习中汲取经验,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不断获得进步。

3、家長文化程度。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文化程度上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在知识的积累、抽象的认知、情感的发展上,有一定层次,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也要优于文化程度较低的父母。

三、对策与建议

1、及时更新/调整家庭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理念关系着孩子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特点,这种影响会伴随孩子一生。在众多的教育理念中,我觉得可以重点考虑一下几点:(1)重视以德育人。用充满关爱的态度去理解孩子的需求,理性的认识孩子的优缺点。摆正自己在整个家庭中的角色。(2)尊重孩子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在心理发展的速度和水平上都存在一定差异,作为家长要正视这种差异,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避免给孩子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父母要保持耐心陪伴孩子的成长和发展。(3)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不可避免的会犯错。父母在孩子犯错时,不要以为的斥责孩子,更多的要倾听孩子犯错时的感受,和孩子一起去面对错误,给予孩子心理的支持,在父母的理解下,孩子更有勇气去面对以及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不是逃避或掩藏。

2、父母提高自我修养,以身作则。父母的眼界塑造了孩子的心理世界,父母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学业发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重视自身修为,通过“身教”来影响孩子。父母在家庭中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给孩子做一个榜样,让孩子在自己身上学到优秀的品质。(1)勤奋。为人父母自身具备这个品质,孩子才能理解勤奋的内涵,懂得在学习上如何去勤奋。(2)坚持。在面对艰巨的任务时,坚持是很重要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电子产品进入家庭的日常生活,网络游戏、网络社交等对学生产生许多诱惑,如何自我调控、分清主次,坚持学习是对中学生的一大考验。(3)不畏艰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娇生惯养的孩子越来越多。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有些学生经受不住学习的压力,家长应该就孩子面对挫折的耐受力进行培养教育,教会孩子不畏艰辛,学会迎难而上,为以后的学习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 政.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8

[2] 李志锋.家庭教育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2013

[3] 张 翔,陈言贵,赵必华.家庭环境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2

[4] 刘新宇.德州三中学生学业成绩与家庭教育状况的相关性研究[D].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9

[5] 冯 丹.略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J].2014

[6] 叶金辉.家庭因素对中学生心理影响的探究[J].2014

猜你喜欢
学习心理家庭教育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职业高中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与对策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微课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公开课与常态课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分析
关于职业院校技师层次学生学习心理状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