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2017-10-09 01:13叶慧君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母语硕士外语

叶慧君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翻译硕士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叶慧君

(河北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以翻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中国语言文化》为案例,从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索如何提升翻译硕士的母语文化自觉意识及文化翻译和对外传播能力,以期对翻译硕士教育及课堂教学的文化导向提供借鉴。

翻译硕士;中国语言文化;文化翻译和传播

自2007年国家开始设置第一批翻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试点培养单位以来,十年间得到飞速的发展,如今开设单位也增加至四批,总数已达到205个培养单位。①有关翻译硕士教育研究,宏观到教育理念、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微观到教学模式、课堂效果、实习实践等各个环节,都成为业内人士所探讨的课题。在文化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决定性因素、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研究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焦点的大背景下,翻译硕士作为外语人才培养对象的重要群体,其母语水平及中国文化的翻译和对外传播能力的提高比一般的外语人才还要显得迫切。这也是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中国语言文化》作为必修课的原因所在。本文以面向翻译硕士开设的《中国语言文化》课程为案例,历经四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检验,凝练出该课程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探求加强翻译硕士母语文化自觉意识、提高文化翻译水平和对外传播能力的有效路径提供参考。

一、《中国语言文化》的教学思路

汉语是世界上最悠久、最发达,也是最具特色的语言之一,具有独特的历史传承性和延续性。作为汉语言的载体,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自源文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形态丰富,源远流长数千年。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中国语言文化都不是一门54学时的课程所能涵盖和承受的。因此,《中国语言文化》不可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应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浓缩性,哪些内容必须讲,以什么样的方式讲,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这对授课者有很高的要求,也是极大的挑战。作为翻译硕士的必修课,该课程既要与一般外语专业本科生都要开设的必修课《现代汉语》有所区别,又要与其有一定的关联性和承接性。如果说《现代汉语》是在专业程度加强的基础上延续了初高中语文课的知识性和应用性的话,面向翻译硕士开设的《中国语言文化》,则应该超越语言技能而上升到注重培养学生母语意识、母语文化认同感及语言文化综合素质和全面修养的层次上来。②另外,由于全国翻译硕士入学考试科目的特点所限,翻译硕士在语言学、文学、文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欠缺,理论基础也很薄弱。所以,这门课程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厘清什么是语言、什么是文化以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外语专业学习者如何正确处理母语与外语的关系等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母语及母语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母语文化对塑造人才、完善人性的重要意义。特别是翻译硕士研究生作为未来的双语文化人才, 其双语语言水平和双向文化素养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不断提高外语水平的同时,高度重视母语及文化层次的提高,才有可能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纽带以及中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中国的桥梁。该课程要精心筛选需要在课堂讲授的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一些关于中国语言文化的书籍,了解汉语言文字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汉语的独特魅力,重视传统文化及经典作品的深度阅读,鉴赏和学习典籍文献作品的经典译文。有了这样的基础,其他一些如笔译、口译、应用翻译等专业课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合力提升学生的外语水平、翻译水平以及中国文化的对外译介和传播水平。

二、《中国语言文化》的教学内容

鉴于上述思路,《中国语言文化》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为四个模块,不同的模块再分成不同的专题,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语言文化》课程模块及专题

表1每个模块下设的专题内容都非常丰富,由于空间所限,此处无法通过图表的形式悉数展现。另外,专题数量及标题本身也并不局限于表1所列内容,可以根据授课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反馈灵活调整,增设或删减专题,比如特殊类别文化除了表1提到的以外,还有楼宇和园林等建筑文化、体育文化、人名地名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独有的龙文化和玉文化等;文化译作除了“四书”“五经”,还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和近代名著等。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传世经典作品数量浩如烟海,课堂讲授和讨论无法面面俱到,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关键是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课下有更多的投入乃至形成终身学习的主动意识。译作不能整本触及,选取重要的文化关键词和术语不失为好的解决办法。在数量庞大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相当多的术语和固定短语、短句至今还频繁使用,且通常被视为优于现代汉语、文化内涵更丰富和更受欢迎的表达,它们也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最重要内容之一,相关术语的学习和翻译应该成为《中国语言文化》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1]术语源可以是汇集先秦经典传世文献中有关概念的重要辞书,比如《三礼辞典》《诸子百家大辞典》《十三经辞典》等。总之,有限的课堂讲授既然只能是“抛砖”,那么“引玉”的功夫必然在课外,全靠学生自觉。因此列出一份适合学生的有关中国语言文化的书单并辅以有效的监督机制也很必要。如《汉语与中国文化》《语言与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会要》《汉字与中国文化》《汉语词汇与华夏文化》《方言与中国文化》等专著都非常值得推荐。

三、《中国语言文化》的教学方法

一门课程有了正确的思路做指导,在甄选确定了适当的内容之后,如何以科学合理的手段进行传授从而达到预期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本课程始终遵循“创新编排、深入浅出、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十六字原则,力图把中国语言文化中包含的许多听起来抽象枯燥的概念通过鲜活质感的讲述传递给学生。比如,“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蕴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从上古的结绳、书契到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再到汉字结构以及古今汉字演变,辅以大型纪录片《汉字五千年》,将汉字的悠久与辉煌尽显课堂之中。再比如,很多文化词语“反映汉民族传统意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哲学思想、宗教信仰、风俗民情、思维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等”。[2]所以,词汇文化也是值得重点关注且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可以精选一些像“矛盾、东道、红娘、月老、青史、知音、婵娟、推敲”蕴藏典故的词语,让学生查找文献或利用网络资源追根溯源,再做成图文并茂的PPT在课堂上展示分享。除了典籍文化词语以外,还有宗教文化词语、民俗文化词语、数字文化词语等。总之,通过这门课程,要尽可能地挖掘文字后的蕴意和文化中的趣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逐渐养成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在获得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其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向世界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能力和责任担当。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避免此类理论课程容易出现的“满堂灌、讲听式”模式,根据不同模块和专题的特点,将启发、讲授、讨论、辩论以及学生展示等多种模式灵活并用,也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除了上文提到的纪录片、学生展示,在“汉语之美”专题中,可以设计演讲与美文朗读环节,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去感受中华语言的神奇魅力。另外,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方法、网络教学方法和多模态教学环境的基础上,紧紧跟随并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现代通讯平台进行课程质量的评估和问题反馈的实时跟踪,及时了解课程效果和学生接受情况,从而更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语言作为无形的社会资源,对于传播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3]在国家外语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的背景下,外语人才的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翻译硕士是外语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翻译硕士的中华文化素养及对外传播能力应该成为考量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中国语言文化》是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上好这门课,对于培养翻译硕士人才的文化自觉意识及文化传播能力固然重要,但翻译硕士的外语能力、文化能力、传播能力培养要靠正确的培养理念、完善的课程体系和科学评估标准来共同完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注释:

①实际上翻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在第四批以后全国共有206个,2015年评估时因为不合格被取缔了1个。

②很多学者都谈到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中母语意识和母语文化的重要性,这是在本科教学中需要重视的问题,然而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由于翻译硕士的性质和职业倾向,母语意识和母语文化自觉性是无论怎样持续强调都不为过的。

[1]叶慧君,陈双新. 典籍文献术语外译研究现状及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47-51.

[2]常敬宇. 汉语词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

[3]戴炜栋,王雪梅. 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再思考[J].中国外语,2011(2): 4-11.

Developing Mode for MTI’s Capability of Communicating Chinese Culture to the Outside World

YE Hui-ju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2, China)

This paper taking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MTI students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 through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orientation, content and method, discusses how to strengthen MTI students’ mother-culture consciousness and capabilities for culture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o the outside world, hopefully, shedding some light on MTI education and related classroom culture direction.

MTI;ChineseLanguageandCulture; culture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G05

: A

: 1008-6471 (2017) 03-0096-04

10.13983/j.cnki.jaechu.2017.03.017

(责任编辑:王释云)

2017-07-20

河北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翻译专业硕士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培养路径研究”(编号:Yjs2016-2)和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英语专业基础课教学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编号:2015YYJG136)

叶慧君(1969-),女,安徽黄山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学、汉语词汇学和英汉翻译。

猜你喜欢
母语硕士外语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母语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母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
多一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