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理实一体化课程微课教学改革研究

2017-09-30 18:48赵欣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微课资源微信公众号

摘要:本文通过实例验证,阐述了如何利用“互聯网+”时代下的“微”概念,重构课程框架体系,并将微课资源与微信公众号进行有效结合,以期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程框架体系;微课资源;微信公众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7-0088-03

“微”的概念在“互联网+”时代已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改变了大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新闻媒体、各类企业、公共服务机构、政府部门、院校科研单位等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从而宣传自己、提升自身价值。

微课也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它的作用受到了学生、教师、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随着网络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现代化学习方式越来越普及,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教育工作者如何合理、有效地开发微课资源,让学生在手机终端上找到“存在感”,正是本文尝试研讨的内容。

● 目前微课制作和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从2014年开始,各级教育部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都在现有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微课资源的建设。从正在进行的部分课程,特别是工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微课资源建设来看,教师只是将部分课程中的某几个知识点拍一拍视频,让学生看完以后做几道选择题或者填空题,其效果与之前多媒体视频教学的区别并不大。而且,由于前期研究不足,教师在微课制作时只是将之前大模块的资源生硬地拆解成若干个微课点,这就割裂了点与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得学习者在学习时毫无章法可循,其学习效果自然也难以达到预定目标。另外,虽然微课资源短小精悍,适合碎片化学习,但是研究发现,利用这些碎片时间学到的东西是很容易被遗忘的。如果不将这些微课资源和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二者之间互为所用,那么微课资源终将受冷落,被遗忘在互联网世界的角落。

● 微课的开发应从头开始

笔者是国家精品课程“测量技术”的核心团队成员,根据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和探索,笔者发现,在现有课程体系下,开发微课资源是行不通的。只有让微课资源的开发回归到课程开发原点,从课程架构体系入手,将所有课程体系按照微课教学的特点进行重构,才能开发出与日常课程教学结合紧密、真正为教学所用的微课资源。

根据高职工科理实一体化课程的特点,笔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岗位核心技能,参照工作过程、工序流程、多路拆分、逆向按需组合”的课程框架结构确定方法。根据课程所对应的工作岗位特点,确立课程框架的核心体系,也就是第一层,该层是该岗位的核心技能,要求高度概括,以5~8项为宜。然后将该层拆分成最小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使其构成体系的第三层,这些节点相对独立,能适合微课制作,即“小而精”。最后根据岗位掌握某个工序或者步骤所需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对第三层中相对独立和零散的知识技能点进行归类,并绘制“学习地图”,用这种直观的形式和学习者明确每个微课点的学习目的。

下面,笔者以“道路工程测量”这一典型的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框架体系改造为例,具体阐述划分方法的实际应用。

我们先参照交通部行业标准中与路基工、路面工、桥梁工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调查了路桥专业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并分析了高职学生职业岗位素质要求。然后在交通土建企业的路基工、路面工、桥梁工三个工作岗位中完成某一具体的施工测量任务时,采取问卷法、座谈会法、直接观察法、测量技术工种跟踪法、某工程项目跟踪法等多种方法对工作过程进行了调查 ,形成了17个典型岗位技能,并按照一个测量员在测量岗位上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将17个岗位技能按“微小但独立,参照工作过程、工序流程、多路拆分、逆向按需组合”的原则拆分至五个大的教学模块,即框架结构的第一层,包括高程控制测量模块、平面控制测量模块、地形图测绘模块、中线计算及放样模块以及中基平测量与横断面测量模块。接着基于这些模块和岗位技能,我们从传统的工程测量教学大纲中,按照岗位技能需要进行筛选,依据微课特点进行再次分解(每个点所涉及的内容或者相关资源的学习时间为5分钟左右,不超过15分钟为宜),再按照企业行业最新技术发展补充新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这些点是框架结构的第三层,也是最基础的元结构。最后我们考虑到课程教学每周只有200~300分钟的教学时间,将这些元结构按照教学规律、工程测量工作组织逻辑顺序,拼合成架构二级子模块即框架结构的第二层。三层架构的逻辑组织关系如上页图所示。

● 微信公众号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

如何将微课资源应用于传统课程教学,笔者结合自己所任教的“道路工程测量”课程来进行具体阐述。

笔者选择了微信公众号作为微课资源发布和使用的平台。手机用户对微信这一社交APP的粘性为微信公众号更好地发布和推广信息提供了便利,而且它的非实时互动机制,既能提高受众关注度,又不至于使用户产生过强的依赖性。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笔者引导学生熟悉课程公众号界面和使用方法。第二,在每次上课之前进行一次课程预习推送,告知学生第二天上课要用到的需要预习的内容。每次推送会针对前几次的课程进行一次互动(设置互动主题学生留言或者发起投票),以便及时收到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每隔一段时间,笔者就会公布一次在公众号上积极互动的学生名单,并对其进行加分奖励。第三,将一些重要但不方便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如前期讲过但学生容易忘记或掌握得不牢固的公式、计算过程等放在公众号上,让学生通过回复关键词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查询。第四,在重要实训课之前,都会发布实训课程推送,具体内容如下:①仪器操作微课教学(回复关键词下载);②实训报告及标准答案(前期预习,标准答案通过关键词得到,但生效时间在课后24小时以后);③仪器操作注意事项。第五,学生的专业课程多,上课时间分散。学习时间的不连贯容易导致每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在时间和空间上互相割裂,所以笔者每隔一段时间会在公众号内发布一次“进度地图”,向学生展示近一段时间理论课、实践课的教学目标,使他们可以对照此地图回顾、复习相关的课程内容,站在一定高度审查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第六,抓住学生普遍担心自己“挂科”这一依赖心理,笔者每个月会在公众号里公布一次学生平时成绩排名表,公示他们的学习情况。

● 结语

自该课程框架体系开发以来,笔者所在课题研究团队依据此框架编写了教材《道路工程测量(第二版)》(附带微课资源二维码),并将其投入教学使用已一年有余,其极具微课特色的课程框架和二维码资源受到了使用者的普遍好评。

自笔者所开设的公众号投入教学使用两年以来,其关注用户已达到550人,共发布课程信息、微课资源200余次,涉及的微课资源(视频、文档、规范、专家访谈或者讲座、微试题等)近100条。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的仪器架设和操作水平、导线平差计算完成度和正确率等有了大幅度提高。笔者也明显感受到在进行室外实践操作教学、指导教师人数有限时,公众号的使用可以大幅度地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山峰,檀晓红,薛可.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微型学习实证研究——以“数据结构公众平台”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5(1).

[2]王超,张力,陆小荣,等.理实一体化在高职课程改革中的设计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6).

作者简介:赵欣(1980.11—),男,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是测绘测量、课程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

猜你喜欢
微课资源微信公众号
小学数学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英语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微课资源开发
中职“单片机”课程中微课资源的开发研究
采用开源路由器实现多功能智能监控报警系统
江苏生鲜产品微信公众号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
微信公众号在高校“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应用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个人微信公众账号运营优化方案
微课资源在开放大学基层教学点英语课外学习中应用的思考
微课资源与模型的巧妙结合